第五節 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義務
一、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限制
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是公司機關的管理人員,需要對其任職資格作一些限制性的規定。一方面,能防止沒有管理能力的人擔任此項職務;另一方面,能從源頭上減少道德風險。按照《公司法》第146條第1款的規定,下列人員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1)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2)因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5年;(3)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4)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并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3年;(5)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公司違反規定選舉、委派董事、監事或者聘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該選舉、委派或者聘任無效。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出現上述法定限制情形的,公司應當依照選舉、委派或者聘任的程序解除其職務(《公司法》第146條第2款、第3款)。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出現本法第146條第1款所列情形的,公司應當解除其職務(《公司法》第146條第4款)。
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分別擁有公司事務的決策權、監督權、執行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實際控制著公司的運營,因而他們履行職務的效率直接關系到公司和股東的利益,影響到公司的存續和發展。為此,《公司法》第147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因此,《公司法》明令禁止上述人員濫用公司財產的行為,并規定違者將依《公司法》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公司法》第148條、第149條、第150條)。為了使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義務能夠明確、具體和落實,《公司法》第148條又規定了禁止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從事違反公司忠實義務的行為,具體包括:(1)挪用公司資金;(2)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3)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4)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293];(5)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于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6)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已有;(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8)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有學者主張,為便于股東權益救濟,可將《公司法》第150條、第152條規定,從代位訴訟進行改造。[294]
為確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違反公司忠實義務的規定,起到威懾作用,《公司法》規定,如果違反規定,實施《公司法》所禁止行為,有違法所得的,其收入應當歸所在公司所有(《公司法》第148條第2款)。
三、公司的損害賠償訴訟以及股東派生訴訟
《公司法》第149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北緱l可以解釋為,如果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實施包括《公司法》第147條、第148條規定的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需要注意的是,行使該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是公司,在公司不行使的情況下,股東可以依《公司法》第151條的規定行使提起派生訴訟的權利。
所以,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違反上述《公司法》第149條規定,并直接損害公司利益的,一般認為由公司作為提起訴訟的主體,即公司的組織機構作為公司的代表,由其以公司的名義具體行使權利。但為防止組織機構內部成員的相互包庇,《公司法》第151條第1款作了特別的制度安排:(1)通過監事會或監事提起民事訴訟。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即半年)以上(包括本數)單獨或者合計(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代表股東依據《公司法》《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2)通過董事會或董事提起民事訴訟。監事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即半年)以上(包括本數)單獨或者合計(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代表股東依據《公司法》、《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在監事會、監事、董事會、執行董事怠于代表公司行使訴權,股東利益受到間接侵害時,便可啟動股東派生訴訟程序。
股東派生訴訟也稱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是指當公司利益受到侵害,特別是受到有控制權的董事或其他管理人員的侵害,而公司卻怠于起訴,或者說公司的操縱者拒絕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時,符合法定條件的股東為了公司的利益依照法定程序,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所得賠償歸于公司的一種訴訟形態。[295]股東派生訴訟具有以下特點:(1)派生訴訟是由公司的原始訴訟派生而來,具有代位性和代表性。代位性是指在訴訟中股東的原告資格是本應由公司享有,公司怠于行使將間接地損害股東的利益,股東代為行使替代公司的位置。(2)派生訴訟的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至于公司本身是否構成被告存有爭議。[296]
為此,《公司法》第151條第2款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p>
關于股東派生訴訟,《公司法》對以下事項進行了規定:(1)法律規定了股東派生訴訟的對象范圍,即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監事對公司的責任;(2)法律規定了股東提起派生訴訟的前置程序,即要求股東在提起派生訴訟之前須先請求公司機關提起訴訟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3)法律對原告的資格進行了規范,即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作為原告享有向法院提起股東派生訴訟的權利。另外,《公司法解釋一》第4條規定:“公司法第151條規定的180日以上連續持股期間,應為股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時,已期滿的持股時間;規定的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的股份,是指兩個以上股東持股份額的合計。”
總之,股東派生訴訟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制約公司內部人,保護股東,尤其是少數股東權利,限制公司權力被濫用、浪費而產生的一種訴訟機制,必將對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產生積極的影響。
《公司法》除了規定股東派生訴訟外,還規定了股東直接訴訟。所謂股東直接訴訟,是指股東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基于其股份所有人的地位向公司或者他人(包括公司的大股東、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提起的訴訟。股東直接訴訟是個人訴訟,個人訴訟包括了所謂的代表人訴訟?!豆痉ā返?52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公司法》第152條)。
【相關案例】7-4 高管違反法定義務之責任[297]
前沿問題
◆關于公司章程“排除”公司法的立法設計問題
【思考題】
【司法考試真題】
-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知識產權法(2014—2015)
- 婚姻家庭與財產繼承糾紛百問百答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13年版)
- 勞動合同法速查速用大全集(增訂4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注解與配套(201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案例注釋版(第二版)
- 我國私法規則的形成:以財產制度為核心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家庭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注解與配套(含產品質量法)(2014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4年版)
- 專利實務指南與司法審查
- 歷史視域下的中國商標權雙軌保護制度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附配套規定(2013年版)
- 商法
-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合同法(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