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商事救濟概述
一、商事救濟的概念
利益取向的矛盾性使沖突在所難免。當爭議發生時,就有了借助自身或社會力量來促使社會關系得以恢復并協調發展的需求。所謂救濟就是為滿足這種需求而使用的方法。[171]因其所借之力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商事救濟即是在商事法律關系遭受破壞,其商事權利義務無法得到正常實現和履行時,所采取的恢復以及平衡商事法律關系,實現商事主體利益乃至社會利益的方法。
商事救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包括商事主體的自力救濟和借助他力的救濟。廣義的商事救濟還應包括破產制度,但一般所說的商事救濟主要指狹義的商事救濟,即主要由商事訴訟和商事仲裁構成的法定救濟。其中的商事訴訟為公力救濟的典型方式,[172]而商事仲裁屬于既非自力也非公力救濟的法定私權救濟方式,在現代商事救濟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173]而自力救濟是缺乏法律控制的狀態,尤其在格外關注商事主體的約束性、市場的秩序性和商事行為的規范性的商事法律中,自力救濟無法實現甚至有悖于商事法律的價值目標,故商事救濟不包括自力救濟。[174]
二、商事救濟的意義
商事主體的商事活動構成了市場經濟的主要內涵,營利性則是所有商事活動的本質特征。因此,商事利益沖突就會頻繁發生,商事法律關系隨時會遭到破壞。若不及時修復和救濟,不僅會損害商事主體的利益關系,而且會破壞市場經濟秩序,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商事救濟活動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在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方面,能夠有效保障商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以此強化商事主體的安全心理,保護和調動商事主體持續開展商事交易活動的積極性。
二是在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方面,商事救濟通過平息商事主體的利益紛爭,矯正遭到破壞的商事法律關系,制裁損害社會信用和交易秩序的行為,從而達到規范商事行為,穩定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目的。
三是在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方面,商事救濟通過保護主體權益,以此激發主體的積極性,努力規范主體行為,維護交易秩序,促使交易安全、快捷、有效地開展的方式,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三、商事救濟制度的特征
從廣義而言,商事救濟是民事救濟的特殊表現形式。但與關注主體資格平等、意思表示真實等的一般民事救濟相比,商事救濟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75]
因商事法律關系大多涉及公眾利益,商法必須維護和確保交易安全。所以,當商事關系遭到破壞而追究法律責任時,商法通常采用嚴格責任,體現了商事救濟的嚴格性。[176]
因商事關系具有鮮明的財產屬性,所以,相對于刑事法律關系的破壞,大多表現為對人身自由的剝奪或限制,民事救濟通常也會借助一些諸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非財產性方式進行救濟而言,商事救濟充分體現了財產性特征。
以商品交易關系為核心的商事活動,除了商事主體的權益外,必然要涉及到眾多主體的利益,乃至社會公共利益。所以,與民事救濟的重點是民事權利相比,商事救濟除了關注商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外,還須保障商事交易的安全,恢復和維護交易秩序。充分體現了商事救濟的全面性特征。[177]
商事活動具有不斷滿足社會需求的功能,為此商法創設了公司維持、有限責任、海事責任賠償限制等多項有利于商事主體存續的制度,商事救濟也必然要受這些重要制度的制約,會受到相應的限定,具有限定性特征。
-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2011年版)
- 債法總則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用版(2015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農法典:注釋法典(2014年版)
- 合同糾紛證明責任研究:基于買賣合同等4種合同的分析
-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2013年版)
- 從“語言+”到“知識產權”:語言資源知識產權法律保障研究
- “保護的責任”的理論透視與實踐評判
- 商事指導性案例的司法適用
- 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200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立案·管轄·證據·裁判(案例應用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附配套規定(2014年版)
- 民法典下的財產繼承:遺囑表達、遺囑訂立、證據采集、遺囑保管、遺囑執行
- 海商法自體性研究
- 實用版法規專輯:借款擔保(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