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股市題材小說研究
- 邱紹雄
- 6961字
- 2019-12-11 16:09:58
第一節(jié) 中國當代股市題材小說與當代中國人的交易生存
中國自古奉行“重農(nóng)輕商”的文化,中國古代精英最大的夢想是“學而優(yōu)則仕”,經(jīng)商被視為不勞而獲的行為,歷來受到社會歧視。加在商人頭上的罪名不勝枚舉,無商不奸、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即便新中國成立后,許多正常的商業(yè)行為還被視為投機倒把而受到嚴厲打擊。股票,這字眼在早年中國人的眼里,等同于洪水猛獸。年輕一代是從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中認知股票的,它是冒險家爾虞我詐豪賭的籌碼,“血腥的華爾街”,“黑色的星期一”,股票又成了資本主義的專利,是資本家榨取勞動人民血汗的攪拌器。傳統(tǒng)中國人視股如虎,談“股”色變。
在當代中國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非常自由,依靠資產(chǎn)性收入生存,做投資或投機交易。他們厭惡被別人剝削,所以沒有老板和領導,他們似乎也不愿意去剝削別人,因此很少雇傭員工。在別人眼里,他們就像是一些獨行俠,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如果他們不愿意,甚至可以不搭理這個社會中的任何人,而自顧自地生活和工作。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二十四小時,位于全球各地的股票、期貨,以及金融、外匯等各類交易市場輪流開放,連續(xù)成一個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全球交易大市場。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上交易平臺,他們可以在全球交易,并以交易為生。他們可選擇的交易產(chǎn)品范圍極其廣泛,既有傳統(tǒng)的商品期貨、股票證券、國際貨幣,也有完全信息化的金融期貨以及各類金融衍生產(chǎn)品,利潤就在他們電腦鍵盤的跳動中不斷產(chǎn)生。是經(jīng)濟全球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成全了他們,使得他們有可能過上以前難以想象的自由、自在和富有的生活。這是成功的以交易為生的投機交易者的生活寫照。
在中國,說到投機,人們總是會聯(lián)想到投機倒把;說到交易,總是和腐敗行為中的權錢交易或者與不道德的性交易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恥于公開談論投機與交易,更很少有人敢于公開宣稱自己是投機交易者。現(xiàn)實生活中的投機交易者往往隱身在私募基金的圈子里,默默無聞地為自己和別人從市場中圈錢。投機與交易在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不僅是完全合法的,而且還是現(xiàn)代人類經(jīng)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經(jīng)濟正在被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所同化,中國加入WTO組織,銀行和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標志著中國經(jīng)濟已經(jīng)全面融入全球經(jīng)濟的洪流之中。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高人民群眾的財產(chǎn)性收入。所謂財產(chǎn)性收入自然包括了各類合法的資本市場投機交易的收入。以交易為生是一種自由度很高的生活,選擇什么品種進行交易,交易者有非常大的選擇余地。無論是商品、房地產(chǎn)、期貨,還是股票、證券、外匯,或者是新開發(fā)的金融衍生產(chǎn)品,只要存在投資或投機的價值,就會有大量的交易者匯集過來。
股民的股市生存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化生存。中國當代股市題材小說對股民的市場化生存有形象的把握和描繪。
買進賣出、患得患失成為股民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成為股民生存的常態(tài)。
隨著股市的誕生和成長,我們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批以炒股為生的人,他們天天為K線圖的波動所激動、蠢動、迷惑、迷離、失望、絕望,他們的生活與股市相依相隨,起伏不定。瓜子的《股城風流》說:“不管怎么說,股市已成為當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心頭解不開、理還亂的一個結。既愛又恨,喜了還驚;想多怕傷身,不理怕走寶;成日牽腸掛肚,終日不安寧。”“炒股票的滋味不如先前想的那么好受。賺了怕虧,虧了想賺,成天被股票弄得緊緊張張。離開一下證券部,心里就覺得不踏實。就連一周兩天的休息,還得老惦著股票。股票占滿了她的每一個思維空間,她成了股票的奴隸。”任何一家證券營業(yè)部,都有具有中國特色的買賣股票的一幕幕場景:大廳里密密麻麻地坐著或站著看大型屏幕的人是散戶;樓上大廳里撇開式隔斷中坐著看電腦的人是中戶;坐在普通包房里的人是大戶,坐在五星級裝修得像KTV包房里的人是超大戶。應健中的《股海中的紅男綠女》說:“而此時這塊大地上的被稱為‘股民’的一族,卻望著電腦,看著熒屏上跌個不停的股票,躁動不安。”“自己天天炒股票,日里做股票,夜里想股票,世界上似乎除了股票外沒有其他樂趣了。錢沒賺多少,可代價卻不小!”沈喬生的《股民日記》表現(xiàn)股市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留下的濃重“烙印”:“現(xiàn)在我們這些人也只有一個主題:股票。它是我們這一段生命的主宰,我們的呼吸、吃飯、排泄、睡覺,全都和它有關,它比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刻、復雜。它的靈魂比我們大家加起來還要大。”“日復一日,周復一周,年復一年。我們的投資或者說是投機、賭博,說什么都可以,就是這樣平淡而正常地進行,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nóng)民沒有一點區(qū)別。”
股市就像一個無形的巨大磁鐵魔石,將股民的心牢牢吸住,吃飯睡覺、舉手投足間想的都是股市的事。容嵩的《股惑》從文化層面表現(xiàn)了股市對社會的影響:“‘新的交易日’——這個詞,真的比‘新的一天’更具當代特色,更能說明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內(nèi)容。……‘交易’這個詞兒……它的涵蓋面實在是太廣闊了,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誰能離得開交易、誰能逃得脫交易呢?”王新平的《股路不歸》表現(xiàn)股市使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時候直面金錢:“投機就是人玩人,一個心理上的較量,也是專業(yè)知識和智慧的比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在金錢面前無非就是兩種表現(xiàn):恐懼和貪婪。”
股市里的交易人生有了更多的精彩,使得人們心中有了更多利益得失的考慮,有了更多賺錢的欲望和算計。
對買賣交易成功的期盼、風險的畏懼、失敗的懊悔左右著股民的心態(tài)情緒,成為股民朝思暮想的主要內(nèi)容。
股市改變了股民的生活,因此也改變了股民的心靈,使人們的心中多了那么多欲望,多了那么多牽掛,也多了那么多折磨。股市如同一臺大戲,這里沒有對錯、沒有善惡、沒有忠奸,只有利益。各位演員都在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這是一種新的生活,也是一種新的機會和考驗。一扔就漲的《股剩是怎么練成的》說:“如果要說郁悶,那每天都郁悶啊。手中股票大漲只恨自己買的太少了。沒出個最高價,就恨自己太膽小了。沒買個最低價,就好像那差的幾分錢就是自己的重大失誤一樣。”人在股市,每天都要面臨著魔鬼考驗:“要不要出?如果出了繼續(xù)往上漲怎么辦?如果不出,開始掉頭向下跌回原價怎么辦?你每天每時每刻都是煎熬。”“你會把失去的利潤當成損失,你會后悔沒有賣到最高,于是痛苦就一直伴隨著你。”馬長旺的《股市英雄》描寫股民被套后的普遍心態(tài):“股票一被套,天天焦急,天天想按照‘攤平法’補倉,結果倉位越補越重,資金越來越少,而股市仍然緩緩下滑,當資金匱乏時,則冒險透支補倉。越補窟窿越大。”對于廣大散戶股民而言,投入股市的錢都是與身家性命攸關的養(yǎng)命錢,一旦滿倉被套,巨大的心理壓力造成難以排解的憂慮焦躁情緒,傷心傷身。所有的股民在股市投入的是真金白銀,揣著的是顆惴惴不安的心,短則幾月,長則十幾年在股海中沉浮。股民想炒股賺錢就注定了要受股市的煎熬。這種煎熬像是一個既有形又無形的場,這個場具有超常的無形的能量,這種能量能夠牢牢地吸住投身其中的人。在股市上,許多投資者常常處于一種“套牢態(tài)”之中。這種心態(tài)讓股市外的強人進入股市后變成弱者,讓好性情的人逐漸游走于“貪、怕、悔、怨、癡、狂、急、緩”等心態(tài)誤區(qū)里,讓本來生活比較輕松灑脫的人變成賭徒,吸食毒品一般離不開股市,天天盯盤看漲跌紅綠變換。
通過買賣交易賺錢養(yǎng)家糊口是股民獲得生活生存資源的主要方式。
用錢掙錢,股市給渴望發(fā)財?shù)娜藗兲峁┝诉@樣的機會和可能。炒股不要求你有很多錢,也不要求什么了不起的知識,非要學上三年五載才能買股票,不必看老板臉色,不要定時上下班,不用在辦公室爾虞我詐。股市給了所有人一個用小錢就能用錢掙錢謀生的場所。這是許多股民在股市心力交瘁、頭破血流依然像飛蛾一樣撲向它的最主要原因:人活在世上不能沒錢,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能夠不違法、不損人地賺錢。
財神的紅袍《解禁》的主人公梅逸之是個學歷史的“書呆子”,不善交際,也不喜歡投機鉆營。妻子白麗是一個美女幼師。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白麗不斷慫恿梅逸之去炒股,還不斷拿同學、朋友炒股賺多少多少的事例來刺激他。初入股市,梅逸之賺了一點錢。但白麗仍然嫌梅逸之窮、呆,與梅逸之離婚。離婚不久,梅逸之又被單位精簡,被安排到下屬的集體企業(yè)去。梅逸之因此辭職當職業(yè)股民。梅逸之炒股半年之內(nèi)贏利十九倍。憑這個業(yè)績,梅逸之到一家投資公司應聘當操盤手,月薪五萬元。股市低迷,梅逸之和幾個朋友注冊一家公司,合股買下一家資源類上市公司的200萬法人股。梅逸之在公司的法人股上賺了幾十倍,身家兩個億,接著從一個純粹的股市投資人,向產(chǎn)業(yè)投資人的方向轉(zhuǎn)變。這些股市英雄演繹著激動人心的發(fā)財賺錢故事,弘揚獨立自主的人生價值。在當代中國走向市場經(jīng)濟的歷史征程中,股民敢于張揚自己的個體價值和物質(zhì)欲望,敢于追求致富理想。
丁力《高位出局》中的K先生是股評人士,私下在好幾個證券公司營業(yè)部設有工作室,控制了大量散戶的資金,在股市有一定的號召力。股市莊家胡君聲坐莊高位被套,于是請K先生當胡君聲所在的中融集團公司的總策劃,K先生具有中融集團公司的資金支配權。胡君聲將中融集團的一百萬股華夏在線股票托管到K先生指定的證券公司營業(yè)部,K先生馬上以此向營業(yè)部要求再透支1200萬元,買入華夏在線,然后向自己麾下的工作室發(fā)出指令:賣掉所有的股票,在15元以內(nèi)滿倉華夏在線,想在中融集團建倉之前建一個大大的“老鼠倉”。在K先生的鼓動下,大量散戶跟風,華夏在線股價大幅上漲。胡君聲成功解套,本來準備殺跌出貨的華夏在線現(xiàn)在全部在高位順利出局,獲利是其成本的十倍,是股市給了他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
通過買賣交易成就一番事業(yè)是股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
股市是當代中國人實現(xiàn)自己發(fā)財夢想的一個新途徑,對許多普通人來說,這幾乎是唯一有可能發(fā)大財?shù)耐緩健0l(fā)財是一個人正當合理的要求。所謂全民炒股,也就是說,大家都變成了投資者和所有者。資本的社會化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一個非常健康的方向。股市創(chuàng)造的神話使平民也能成就夢想。在中國當代股市題材小說中抓住股市給自己帶來的市場機會賺錢發(fā)財、開創(chuàng)自己事業(yè)的人不在少數(shù)。
郭現(xiàn)杰《私募》中的譚援朝人稱江湖第一私募。譚援朝資助林康到美國留學。林康提前獲得了紐約大學商學院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股市賺了錢,到富普林投資銀行實習,受到重用。國內(nèi)無線靈通公司的老總徐冠飛與其合作,成立私募基金——“鵬達”風投公司。回國后的林康在事業(yè)上有很大的發(fā)展,“這一年不算風投的房產(chǎn)和礦業(yè),單單A股市場上,林康所在的鵬達公司賬戶上就有三個億的收益”。十年之前林康還是一個剛出校門稚嫩的學生,十年之后已是手握幾十億資金的頂尖私募。
楊鵬的《投資家》描寫了股市精英的成長。白云山的母親沈露露是中國有線的第三大股東。因為他的父親很有市場頭腦,在多年前就開始用他母親的賬戶不斷買入中國有線的股票。當時中國有線還只是兩元一股,他父親前后總共買了三百多萬股,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甚至變賣了祖?zhèn)鞯墓哦瑥膩砭蜎]有賣出過一手股票,因此積累起巨額股票資產(chǎn),富甲一方。白云山繼承父親的事業(yè),自立門戶,成立上海昆侖投資有限公司,從事資本投資。
《股弈》(財神的紅袍著)的主人公仲善文出身書香門第,父母在國外定居,留下的不少收藏被仲善文通過多次的拍賣都兌換成現(xiàn)金。仲善文在大學學的是金融專業(yè),在學校里就喜歡上了股票和期貨,每天都拿著個本子作模擬盤的交易,還如饑似渴地看各種投資大師的傳記。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的磨礪后,仲善文在股市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操作方式,并開始走向贏利。入市不久便碰上了以325點為起點的大循環(huán)牛市,他的財富在短時間內(nèi)因多次趕上市場主流的炒作熱點而獲得了驚人的增長。
因為股市的繁榮使當代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新的需要,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實現(xiàn)人生夢想的機會。過去不重要,過去沒有什么作用,過去不值錢的東西,因為股市的出現(xiàn),可能一下子變得重要,變得有作用,變得值錢了。
王海強《股剩戰(zhàn)爭》的主人公大學生王天出身貧寒,在火車站遇見身患絕癥的股市奇才鬼龍。鬼龍是中國證券金融界的第一批操盤手。鬼龍送給王天一百萬元錢和自己的炒股心得“風云金股”,想讓他代自己完成成為中國股神的心愿。王天在股市嶄露頭角,在精通黑客技術的同學喬四的幫助下切入美國財經(jīng)官網(wǎng),預先知道美國氣候變化趨勢,美國的藍色天氣警報信息馬上就要發(fā)出,預先掌握了這一信息的王天知道自己買入期貨的最佳時機來了。王天用這條消息成功交易了自己的第一筆期貨單子,在期貨上做對方向,他本金只有24萬,但在短短二十分鐘的時間內(nèi)就賺到了15萬元,更重要的是王天利用這條信息結交下了期貨市場上的實力大佬中天期貨的老總韓三元這個重要的朋友。因為借助王天的信息,韓三元在期貨市場上不僅避免了大的損失,而且賺了大錢,自此以后韓三元中天期貨成為王天的資金后方支援。社會的變化產(chǎn)生了新的需要,新的的需要帶來了新的機會,整個社會因此充滿活力。
市場的繁榮也帶來了市場交易的泛化,以至于有些人把不應該用于市場交易的東西也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比如說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錢色交易,甚至有人把良心與人格等也當成商品進行市場交易。
顧子明的《資本的魔咒》剝開資本市場層層畫皮,揭露交易泛化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上市之后跑馬圈錢,曾是不少公司的夢想。為了爭奪上市指標,競爭者無所不用其極,一時間資本市場龍爭虎斗,爾虞我詐。在金錢和利潤的誘惑下,很多人甚至失去了良知和底線,不斷沉淪。
交易的泛化刺激了很多人的資本幻想。
《借殼》(周其森著)的主人公牤乎是牤乎房地產(chǎn)集團公司的老總,是上了美國《福布斯》“皇榜”的人物。牤乎發(fā)家源于他擅長資本運作:“前幾年上市,正趕上房產(chǎn)企業(yè)紅火,股票蹦著跟頭往上漲,不到一元錢的發(fā)行價,幾天的時間就飛到了十多元。牤乎成了中國富人群里的新貴。上市的經(jīng)歷也給了這位年輕富豪一種暗示和啟發(fā):要想富必修路。在中國乃至地球上,要想實現(xiàn)財富的超常規(guī)跳躍式發(fā)展,必須搞資本運作。而資本運作的最好途徑就是在股市這條路上,誰走得快,誰走得穩(wěn),不在于誰的車大,而在于誰把路鋪好。……但是偏偏不就是自己一枝獨秀成了唯一的上市公司,大把大把的票子一夜之間往自己的口袋里飄?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知道了什么叫資本運作,什么叫資產(chǎn)膨脹,什么叫資本泡沫,也徹底明白了只有會資本運作,才能成為人中富貴、商界精英。否則,老老實實蓋房子就只能掙點辛苦錢,八輩子也別想嘗到大富翁的滋味。”牤乎房地產(chǎn)集團公司最近正進行一項商業(yè)運作,擬將牤乎集團公司旗下的牤乎股份的股份與蝌蚪公司進行資產(chǎn)置換。牤乎集團公司的老總牤乎果斷做出了一項決策,由房地產(chǎn)業(yè)務向農(nóng)業(yè)靠攏:“找一家農(nóng)業(yè)企業(yè)結為親家,我出股份,你拿資產(chǎn),輕輕地這么一倒騰,牤乎房地產(chǎn)公司不就脫胎換骨了嗎?對,這里的關鍵就是要找到賣主,好的公司人家自然不肯拿廠房、設備和實實在在的利潤換來一堆虛無縹緲的數(shù)字,孬的企業(yè)呢,換來后又改善不了牤乎股份的業(yè)績,只會成為發(fā)展的累贅,再說證監(jiān)管理部門也不會通得過。”牤乎最后選中了馬城市的一家農(nóng)業(yè)集團——蝌蚪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它是蝌蚪村的集體企業(yè)。蝌蚪集團現(xiàn)在只剩下一張空殼還撐在那里,勉強吸引著不明真相的人的眼球。“只要結合成功,牤乎公司將變身為國家扶持的農(nóng)業(yè)類公司,一系列政策優(yōu)惠先甭管他——到時你不要都不行——光是那上億的置換股份,轉(zhuǎn)手之間就變成了實打?qū)嵉恼娼鸢足y。蝌蚪公司呢?癱瘓在地的那些破銅爛鐵也都成了上市流通熱得發(fā)燙的股份。一元錢的廢物,稍微那么一運作,馬上就能帶上個尾巴,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市價觸手可得。十多億的票子就劃到了賬上。更重要的是蝌蚪公司搖身一變就成了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所有的資產(chǎn)都可以源源不斷地往這個殼里裝,就像一架龐大的造錢機器一樣,經(jīng)過這個殼的一番消化,嘩嘩啦啦地,就印出大把大把的票子來。”蝌蚪集團對此的積極性也很高,“甭說能借殼上市,還能溢價,就是賤賣也行,賣一分賺一分,過上幾年,這些破爛光銹也銹沒了。往外扔還得交什么衛(wèi)生費呢”!牤乎的“戰(zhàn)略”是:第一步,借國家扶持農(nóng)業(yè)政策的殼,公司要轉(zhuǎn)型,逐步把房地產(chǎn)剝離出去,裝進農(nóng)業(yè)項目;第二步,借蝌蚪集團的殼,實現(xiàn)資產(chǎn)置換,把牤乎集團的股份換給蝌蚪集團,這樣就有了一個農(nóng)業(yè)外殼;第三步,借市場的殼,也就是在重組之前盡量炒作,抬高牤乎的股價,陸續(xù)將手中的股票兌現(xiàn),把空殼拋給那些散戶們。“這個殼借成之后,我敢保證,各位的身價會翻十倍、二十倍……”在股市莊家等資本運作高手看來,股市就像一個變廢為寶的加工廠,面對一堆垃圾,把它們收聚攏來,清洗干凈,再刷上油漆,進行包裝后,再貼上名牌標簽,然后放在精品店里,高價賣給那些喜歡追求時髦的股民。
資本的想象空間確實大得驚人。促使人們進行交易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賺錢,同時交易是一項令人著迷的智力游戲,交易容易吸引那些喜歡冒險的人,相反,那些厭惡風險的人是會遠離交易的。很多普通的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如果多掙了一點錢,就存起來。而以交易為生者的生活完全不同,他喜歡把錢都拿去冒險。他放棄了當前的安逸,轉(zhuǎn)而選擇了不確定的未來。交易本身的樂趣和賺錢的誘惑,激起了交易者戰(zhàn)勝市場的斗志。
股市是當今中國經(jīng)濟最重要的市場,與最急切脫貧致富的那個人群聯(lián)系在一起,那是中國當今最富有冒險精神的一群人。描寫他們,無疑可以展示當代中國最富有活力的現(xiàn)實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