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15
- 嚴耕
- 964字
- 2019-12-11 16:01:57
四、與OECD國家比較,中國生態文明水平落后、發展速度位居上游
由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值一時難以確定,ECPI與GECI都是采用相對評價算法,根據各省份相對排名的評價結果,并未反映出中國真實的生態文明水平。因此,選擇經濟綜合實力與生態、環境狀況都國際領先的OECD國家,展開比較研究,有助于定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差距與不足,找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為國內更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與OECD國家比較顯示,中國相對生態文明水平排名末尾,差距較大,納入考察的幾個領域全面落后,無任何比較優勢可言,見表1-10。
表1-10 中國與OECD國家生態文明指數(IECI 2015)得分及排名
單位:分


改革開放后的較長時期內,中國依靠不計成本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廉價勞動力參與國際競爭,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承接了較多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形成了較為粗放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大量資源、能源被消耗后,產生的污染物又肆意排放到生態、環境中,以致生態、環境長期超負荷承載,環境污染問題如約而至,并開始集中爆發,環境惡化成為當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短板。
生態文明發展態勢與OECD國家比較,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大,且起點較低,取得成效后顯示度極高,因此,中國整體生態文明發展速度排名靠前,但是生態基礎依然脆弱,尤其排放效應改善速度墊底,存在隱憂,尚不容盲目樂觀,見表1-11。
表1-11 中國與OECD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指數(IECPI 2015)得分及排
單位:分


隨著中國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實施,并主動謀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生態、環境壓力部分緩解,惡化趨勢有所遏制,但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付出的生態、環境、資源代價依然較大,資源利用方式相對粗放,能源消費總量未達峰值,污染物排放量繼續高位運行,對生態、環境形成持續壓力,生態、環境質量還沒有真正改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效應不解除,將在今后一個時期內成為制約生態文明水平提升的瓶頸。
未來,中國與先進國家的經濟差距將不斷縮小,但由于排放效應改善掣肘,生態、環境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要實現國內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盡快轉變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方式,加強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優化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