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15
- 嚴耕
- 1130字
- 2019-12-11 16:01:58
一、生態文明進展類型的劃分規則和基本情況
按照生態文明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將這31個省份分為四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使用綠色生態文明指數[6](GECI)表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速度使用2015年相對于2014年的總體進步率表示(有正負之分),具體分類和命名過程如下:
即計算各省的GECI、總體進步率以及各自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將各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GECI)和發展速度(總體進步率)的得分,按照“平均值±0.2個標準差”的方法(平均值+0.2個標準差為上分界線,平均值-0.2個標準差為下分界線),劃分為從高到低的3個等級,即指標得分大于平均值+0.2個標準差的省份為第一等級,賦等級分為3分;得分介于“平均值-0.2個標準差”到“平均值+0.2個標準差”之間的省份為第二等級,賦等級分為2分;得分在“平均值-0.2個標準差”以下的省份為第三等級,賦等級分為1分。由此,在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兩維度上均可將各省分為三個等級并賦等級分(表2-1)。
①若某省份的GECI得分和總體進步率均高于各自的上分界線,即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等級分均為3,那么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相對較好,發展相對較快,被命名為領跑型省份;
②若某省份的GECI得分低于基礎水平下分界線,但總進步率高于發展速度上分界線,即基礎水平等級分為1,發展速度等級分為3,則該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相對較弱,但進步相對較快,被命名為追趕型省份;
③如果GECI得分大于基礎水平上分界線,但總進步率小于發展速度下分界線,即基礎水平等級分為3,發展速度等級分為1,那么該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相對較好,進步不太顯著,被命名為前滯型省份;
④若某省份的GECI得分和總體進步率均小于基礎水平下分界線,即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等級分均為1,那么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相對較低,發展相對較慢,被命名為后滯型省份;
⑤還有一部分省份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處于上下分界線之間,或者發展速度位于上下分界線中間,或者兩者同時處于上下分界線之間。也就是說,只要基礎水平或發展速度的其中一個的等級為2即可。這類省份的特征不太明確,但至少有一個方面比較接近平均值,于是被命名為中間型省份。
表2-1 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得分、等級和類型


從表2-1和圖2-1可知,領跑型包括四川和云南兩個省份;追趕型有河北、內蒙古、山西、上海、天津等五個省份;前滯型涵蓋了北京、廣東、廣西、海南、江西等五個省份;后滯型包括河南、寧夏、山東、新疆等四個省份;中間型下轄福建、黑龍江、湖南、青海、西藏、貴州、重慶、浙江、吉林、遼寧、安徽、甘肅、湖北、江蘇、陜西等15個省份。

圖2-1 2015年各省生態文明發展類型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