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概述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概念

聚居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是通過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來實現的。《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條第1款規定:“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能夠行使法律所賦予的自治權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憲法》第112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5條也作出了同樣的規定。“自治機關”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專有名詞。也就是說,只有在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才可以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由代表機關和執行機關共同構成,缺一不可。中國政權的基本組織是議行合一,上述規定就是從這一原則出發的,包括了決議和執行兩個機關。除了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之外,其他機關都不享有法律規定的自治權,都不屬于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不存在自治的問題。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條第2款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自治機關和其他國家機構一樣,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我國《憲法》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里的國家機構既包括了中央國家機關,又包括了地方國家機關,因此民族自治機關也要貫徹執行這一原則。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是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性質

《憲法》第115條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4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國家法律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雙重職權,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決定了自治機關的雙重性。自治機關的雙重性是在一般性和特殊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統一的基礎上確定的。表現在:一方面,它們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產生、任期、職權、工作制度、派出機構和領導機制的設置等方面,與普通行政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現行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成、自治權等都做了專門的規定,以利其行使自治權。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5條第2款、第3款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和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規定。”

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家權力機關。它是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人民和居住在本行政區域的各民族人民管理國家事務和本民族內部事務最好和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它同一般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構成我國權力機關系統。

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行使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權力的機關,是本民族自治地方權力機關的組成部分,從屬于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

自治區、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代表組成,這和普通的省、市相同,是間接選舉。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的產生和普通縣一樣,由選民直接選舉代表組成。由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成分一般都比較復雜,除了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外,都包括一定數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因此,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必須有相當比例。同時還應當包括本自治地方的各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數民族,它的代表名額和比例分配,應當得到適當照顧,至少應有一名代表。各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的名額,以及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和比例,根據法律規定的原則,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備案。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秘書長和委員若干人組成。他們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從代表中選舉產生。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任期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相同。

總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享有兩重性質的職權。一方面要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權力和機關的職權,主要是保障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貫徹執行;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各種重大事項以及監督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等等。另一方面,又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享有廣泛的自治權。這兩種性質職權在行使的過程中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也是和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性質和地位相適應的。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作為地方國家行政機關,行使同級地方人民政府的職權,主要是執行本級權力機關的決議和上級行政機關的決定、命令;管理本地方經濟、教育、科學文化、城鄉建設、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等工作;領導所屬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等等。作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又依法享有自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負責關系適用于中國普通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之間的負責關系。按照《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5條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每屆任期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相同。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人民政府每屆任期5年;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實行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負責制,即分別由主席、州長、縣長主持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

拓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四章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作了規定。

第46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檢察院并對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受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監督。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受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領導成員和工作人員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員。

第47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審理和檢察案件,并合理配備通曉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人員。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提供翻譯。法律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文字。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开远市| 乌拉特后旗| 永春县| 西乌珠穆沁旗| 漳平市| 杂多县| 固始县| 海门市| 仁布县| 文登市| 红河县| 乌鲁木齐市| 东方市| 平泉县| 韶关市| 仪陇县| 石林| 镶黄旗| 灌云县| 大兴区| 都兰县| 雷波县| 遂宁市| 揭阳市| 广宁县| 南岸区| 安平县| 吉首市| 寿宁县| 裕民县| 山丹县| 卓尼县| 南江县| 长宁县| 神农架林区| 克什克腾旗| 岳普湖县| 乌鲁木齐县| 盐源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