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一般地方的民族立法
一、一般地方性民族立法的主體
地方性民族立法是指特定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效力不超過本行政區域范圍的涉及民族問題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活動的總稱。地方民族立法是相對于中央民族立法而言的立法,是構成國家整個立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我國地方立法體系中,目前地方立法由一般地方立法、民族自治立法、特區地方立法所構成,特區地方立法又分經濟特區的立法和特別行政區的立法。因民族自治立法的特殊性,我們已在前節予以論述,這里所指的一般地方的民族立法,包括一般地方和經濟特區涉及民族因素的立法。
一般地方的民族立法是憲法和立法法授予地方國家機關的一項重要立法權,行使好一般地方的民族立法權,對自主解決應當由立法解決的各種問題,保障轄區內的各民族權益,促進轄區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我國《憲法》、《立法法》的相關規定,一般地方民族立法的主體主要有:
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是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主體,他們有權根據憲法、法律和上級立法機關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規,制定地方性法規,其中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有權批準下級立法機關地方立法的權力。上述立法主體在其權限內,制定了許多地方性法規,其中若干是涉及民族方面的法規。如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于1987通過、并于1997年進行了修訂的《湖南省散居少數民族工作條例》就屬這種情況。
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及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是制定行政規章的主體,我國憲法、立法法均規定他們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享有立法權。其中相當行政規章涉及民族問題,因此上述機關也是一般地方的民族立法主體。
二、一般地方民族性立法的調整范圍
根據《立法法》第73條的規定,省級地方的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2)屬于地方性事物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3)除應當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規,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根據上述規定,地方立法機構可以下列涉及民族問題的事項作出規定:
第一,關于本行政區域內政權建設的某些事項。第二,關于本行政區域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事項。包括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的遵守和執行情況等。第三,關于本行政區域經濟建設事項。第四,關于本行政區域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民政、民族工作中重大的即帶有全局性、長遠性的事項,以及決定授予地方的榮譽稱號等其他事項。
根據《立法法》第72條第2款的規定,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可見,省級地方性法規和設區的市與自治州的地方性法規在立法范圍上是存在明顯區別的。
根據《立法法》第82條的規定,省級地方政府規章所能規定的事項包括:(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于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為有效地執行上述規定,一般地方性民族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涉及民族問題的具體事項進行規定:
1.執行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方面的事項。
2.領導所屬各部門和下級政府的工作;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部門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依照法律的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勵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方面的事項。
3.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城鄉建設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方面的事項。
4.保護公有財產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有的自主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幫助本行政區域內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依法實行區域自治,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建設事業;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發面的事項。
5.辦理上級國家行政機關交辦的其他事項。
根據《立法法》第82條第2款的規定,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該條第1款、第2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于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因此,與地方性法規類似,省級地方政府規章和設區的市與自治州的地方政府規章在立法范圍上同樣是存在明顯區別的。
三、一般地方民族性立法的程序
一般地方民族性立法的程序,是指有權的地方國家機關在制定、認可、修改、補充或者廢止地方性法規時必經的階段及必須遵循的步驟和方法。一般性地方民族性立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準加以分類。按照行使立法權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和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其中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又可以分為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和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程序;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也可分為省級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和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按照工作環節和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編制立法規劃程序、起草法案的程序、審議法案的程序、修改法案的程序、表決和通過法案的程序以及公布法的程序等。
地方性民族性立法程序既要遵循民族立法的一般程序,同時,也要遵循一些特殊的程序,主要為:(1)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只需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2)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3)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及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