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從“十二五”看“十三五”
- 徐憲平
- 1491字
- 2019-11-29 17:42:30
1.2 十大政策導向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戰略,重在宏觀性、指導性。為了使規劃更好地落地,增強實施效果,“十二五”規劃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十大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未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著力點。當時對一些問題看法不一,爭議較多,經過充分討論,最終形成共識。
專欄1-1 “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十大政策導向
(1)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2)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3)調整優化投資結構
(4)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5)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6)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
(7)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
(8)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9)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
(10)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 經濟增長速度的討論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導向明確提出,合理調控經濟增長速度,實現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由于“十一五”時期經濟增速年均達到11.2%,當時的主要擔心是怕速度太快,影響調結構、轉方式。對于如何確定“十二五”時期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各個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對7%、7.5%和8%的增速有些爭論。2010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同志在西安市召開部分省份“十二五”規劃座談會,會上有一半左右的省份提出未來五年經濟總量要翻一番,也就是年均增長要達到14.9%。討論中分析發展環境和現實條件,認為目標定得太高。會議決定,關于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確定,地方要與國家對表,要講求科學性、合理性。最后,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時,統一思想,把年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主要考慮是增長目標定得適當低一點,有利于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和注意力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給結構調整留出空間,也避免地方層層加碼。現在回頭來看,“十二五”規劃定的目標,既保留了余地,也保持了主動。
? 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
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的導向明確提出,要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制定長遠規劃時,曾經明確能源消費總量翻一番,GDP總量要實現翻兩番。執行結果是,從1981年到2000年,能源消費增長2.4倍,GDP增長6.3倍,比值為1∶2.6,能源消費翻了一番,GDP翻了兩番多。“十五”和“十一五”期間,能源效率大大降低,基本上是能源消費翻一番,GDP翻一番,2012年以來,每年能源消費增量躍升至2億噸標煤以上,總量在2010年年底已突破36億噸標煤,同時帶來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幅增加。為了以更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可持續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從供給角度,要把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作為重要方向;從消費角度,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要有天花板,不能無限消費;強調要以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為主,輔以行政手段,強化節能減排的目標責任和激勵約束。有些人不贊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認為會影響經濟增長,有些人主張把能源消費總量作為約束性指標,任務不完成要問責。綜合考量,“十二五”沒有采用剛性的做法,而是先行一步,從“合理控制”做起。
? “兩同步”方針的提出
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導向明確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鄉、區域、行業、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時社會上有一種看法,認為財富分配向企業、資本、政府傾斜,GDP邁一大步,財政收入、企業收入邁兩大步,居民收入邁半步。“十五”和“十一五”期間,財政收入年均分別增長了18.8%和21.3%,但城鎮居民收入只增長了9.6%和9.7%,農村居民收入只增長了5.3%和8.9%。“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兩同步”的方針,不僅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對一些地方盲目提出過高的經濟增長目標也是一個有力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