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小療法大健康
  • 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
  • 1746字
  • 2021-03-26 17:35:22

018 健康自然的飲食療法

食療的理論基礎源于豐厚的飲食文化和中醫文化,集科學性與實際應用指導性于一身。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講究的是色、香、味、形、質、聲、器、意合而為一的高深境界。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合理膳食搭配的原則。經過漫長的實踐與總結,人們發現一些食物不僅可以用來食用充饑,亦可以強健體魄、治病延年,于是在追逐飲食所帶來的美好體驗同時,人們更注重于飲食營養的合理搭配與均衡,利用食物原料所具有的某種功效通過特定的烹制、取用達到食療的目的。而這些人們攝取的各類食材的性、味、功能與中醫所遵循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臟腑學說、君臣佐使、辨證論治共同構成了食療理論的整體框架。

食療所使用的原料多來自于人們日常所熟知的各類食物以及某些特定的中藥,古代概括的說法是“谷、肉、果、菜”,在今天看來就是谷物、畜禽、魚、奶、蛋、水果、干果、蔬菜等各類食材。人們在保證原有膳食的特色與美味的同時,添加一些中藥以獲得一般食物所不具有的特定功效,而無論是選用的食材還是添加的中藥,都具有著一定的性、味與功能。

所謂的“性”,即是食物和中藥的寒、熱性質,通常分為寒、熱、溫、涼四種。溫、熱與寒、涼分屬兩類不同的性質,溫弱于熱,涼弱于寒。由于食物的性質通常沒有中藥那么清楚、強烈,其溫熱之中溫性居多,寒涼之中涼性為廣。因此食物一般只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大類,而介乎兩大類之間者則歸入平性(即不冷不熱之類)。食物中的溫熱寒涼主要依據它們對人體所產生的影響來具體判定,其中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屬寒涼性(如發熱時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薺等),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食物一般屬于溫熱性(如陽虛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

所謂的“味”,即是中醫藥學所常為提及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不同味道的特點與其在食療中的功效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孫思邈曾評價,“食能排邪而安五臟,悅神爽志以資血氣”。由古至今,食療已不僅僅代表著一種簡單的飲食觀,它更是一種理論完備、形式多樣、方法獨特、使用方便、功能齊全的科學,在不斷地實踐應用與積累中逐漸成為勞動人民以經驗、智慧澆灌而出的燦爛之花。

食療的歷史與發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食物。人們是在尋找食物與各種飲食實踐中發現了食療的特點與規律,并經過數千年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濃縮成今天豐富多彩的食療文化。

神農嘗百草

食療的起源時期

原始社會和夏朝、商朝,可稱為食療的起源時期。在這一時期,人們在尋覓食物的過程中逐漸有意識地進行食療。原始人對飲食文化的第一個認識是食物可以充饑,第二個認識是有的食物含有毒素,第三個認識就是有的食物能夠治病。《淮南子·修務訓》描述當時的情況:“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段時期是人類選擇食物從不自覺過渡到自覺的時代。

食療的萌芽時期

周朝是食療的萌芽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分辨出某些動、植物的藥用價值,明確地區分了食物和藥物。這樣一來,藥物離開了食物大家族,成為單獨的一支。“藥食同源”即因此而得。這個時期,人們開始對食物進行精細的制作,并開始進行有關食物與疾病的研究工作。

食療的形成時期

從秦漢到五代是食療的形成時期。從戰國時期作為醫療經驗與醫學理論的集大成者——《黃帝內經》的出現,其對于食療營養補益方面的高度總結。到有著“醫圣”之譽的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對于臨床食療忌宜與食物禁忌之論,再到有著“藥王”之稱的隋唐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中對于臨床醫學理論、經驗,與食療養生、食療禁忌等方面的全面總結與闡述,使食療理論得以逐步豐滿與初露雛形。

食療的發展時期

從宋代到當代是食療的發展時期。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將前人的理論、經驗與其個人的領悟、見解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歸納與修正,將醫學與食療的理論觀念與相關內容重新整合起來,匯集成一部醫食兼備的傳世大作。

食療理論的推廣與工藝的發展,讓食療文化逐步形成如今以食療養生、食療醫治、食療藥膳為主體的保健醫療體系。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將食療文化推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其中營養學、病理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逐步深入都促使食療文化更為嚴謹、清晰、全面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呈贡县| 察雅县| 读书| 石门县| 昂仁县| 云霄县| 吉林省| 偃师市| 泸水县| 太保市| 泗阳县| 子长县| 江城| 濉溪县| 阜阳市| 慈利县| 微山县| 丰顺县| 济阳县| 西平县| 繁昌县| 客服| 阿图什市| 邵武市| 清水河县| 元谋县| 瑞安市| 藁城市| 出国| 南岸区| 贵港市| 辽中县| 礼泉县| 沙河市| 南宁市| 保定市| 浮山县| 西乌| 石城县|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