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小療法大健康作者名: 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本章字數: 1005字更新時間: 2021-03-26 17:35:21
015 療效可靠的針灸療法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溫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之一,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對中醫知識的了解,針灸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歡迎。常用針具有如下幾種:
1.毫針:是用金屬制作成的,以不銹鋼為制針材料。規格有28號、30號、32號,長短以1寸半、3寸兩種為主。
2.三棱針:針尖呈三角棱形,臨床常用于皮膚淺部散刺和點刺出血,或者點刺靜脈放血。
3.皮膚針:如梅花針、七星針、叢針等,使用時以腕力彈扣刺激部位。治療時手持細柄,用針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膚上扣打。
4.皮內針:如顆粒狀、撳釘狀,針長1~2分,用時撳入皮內,外貼橡皮膏固定,留針時間可以較長。
針具平時應妥善收藏,可放在墊有幾層紗布的小盒里面,或者放在兩頭塞有棉花的竹管里。使用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凈放好。如果發現針體彎曲或針尖變鈍等現象,應該采用竹片拉刮使它平直,或在細磨石上磨光。如有缺損易斷的,應及時丟棄。
進針前,病人采取適當的體位,使穴位暴露,便于操作,并注意醫者手指、針具與針刺部位皮膚的消毒。進針透皮時要快、準,以減輕病人的疼痛,一般可采用單手進針法:用右手拇指、食指挾持針體,下端留出針尖1~2分,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將針體刺到一定深度,再進行提插捻轉。眼球周圍和胸脅部的穴位,應當緩慢刺入,避免損傷臟器和出血。
針刺以直刺為主,如局部肌肉較薄,或深處有重要臟器的穴位,則采用斜刺或平刺。針體進入皮膚一定深淺部位后,用食指和大拇指前后捻轉或上下提插,使病人有酸、脹、重、麻等感覺,亦稱“得氣”。
針刺必須有感應,才能取得療效。如果需要止痛、解痙及緩解某些急性發作癥狀時,就需刺激強一些,待病情緩解后再留針片刻;慢性病、體弱、小兒等刺激相應弱一些,不宜留針。
針灸
什么是針炙

針灸時的注意事項

針灸的禁忌
1.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者,下腹部禁針;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針刺。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穴有通經活血作用,孕婦禁針;即使在平時,婦女也應慎用。
2.小兒囟門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針刺。
3.有皮膚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4.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及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治療。對身體瘦弱、氣血虧虛的患者,應取臥位,針刺手法不宜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