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藝復興的精神代表——達·芬奇
- 伴隨小學生成長的十大藝術家(小學生愛讀本)
- 學習型中國·讀書工程教研中心主編
- 9002字
- 2019-11-15 16:51:29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是文藝復興藝壇三杰之首。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度量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把他列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巨人”。
學識淵博、技藝精湛的天才達·芬奇是永不滿足的探險家。他思索的觸角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有的竟然能夠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匯合。雖然臨終前他曾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钡覀兇_信,達·芬奇將伴著《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走向永恒。
神童畫家
文藝復興是一場偉大的新文化運動,它在繼承古代文藝精華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卓絕的創新。毫無疑問,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誕生文化巨人的時代。而最早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國家就是佛羅倫薩共和國。
離佛羅倫薩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并不起眼的小鎮,名叫芬奇鎮。鎮上有一個身材偉岸、相貌堂堂的公證人——皮耶羅·達·芬奇。這位生活頗為富足,身壯如牛的小鎮公證員經常出入農家田舍。不久,他就有了一段桃色故事:他與同村的一位姑娘在不知不覺中相愛,并且使這位美麗而淳樸的鄉村姑娘未婚先孕了。
1452年4月15日,芬奇鎮的這位鄉村姑娘在草屋生下一個男嬰——達·芬奇。皮耶羅顯赫的家族不能接受這位貧苦的鄉下姑娘。后來,皮耶羅與一位具有社會地位的女人結了婚,達·芬奇便隨祖父在田莊里度過了童年。
達·芬奇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極強,總愛問為什么,深得母親的喜愛。5歲那年,由于皮耶羅的妻子不能生育,皮耶羅便強行把他領回家調教撫養。達·芬奇的親生母親由于生活無所依靠只好嫁給一位農民,不久就去世了。
家里人都非常喜歡達·芬奇,尤其是他的繼母更是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疼愛他。不久,繼母也去世了,父親續弦,這位繼母仍沒有生育,達·芬奇成了家里唯一的繼承人。
達·芬奇的家庭是佛羅倫薩有名的望族,三代都是著名的公證人。幼時的他是在良好的知識環境中健康成長起來的。到了該入學的年齡,父親就把他送入學校接受系統的教育。父親希望他學習法律,繼承他的事業,做一名公證人。聰穎好學的達·芬奇,對任何事都很好奇,對數學更是具有濃厚的興趣,常常提出一些疑難問題,問得老師瞠目結舌,十分窘迫。但是興趣如此廣泛的達·芬奇卻唯獨不喜歡法律條文。雖然愛好頗多,但只有繪畫在達·芬奇心目中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每天一放學回家,他就扔下書包拿起畫筆,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繪畫之中,人們都稱他為“小畫家”。
在達·芬奇的少年時代,繪畫還是一項比較低賤的職業,達·芬奇的父親一開始并不支持達·芬奇的繪畫理想。有一次,一位農民想在自己制作的盾牌上畫一幅畫,便請達·芬奇的父親幫忙帶到城里請畫師畫。達·芬奇的父親卻把它交給了達·芬奇,想試試他的畫藝。他讓達·芬奇在盾牌上隨便畫點兒什么與眾不同的、嚇人的、“叫人起雞皮疙瘩”的東西。達·芬奇決定畫一幅驚心動魄、令人望而生畏的盾面畫,以達到盾面的效果。他先閱讀了幾本有關妖魔鬼怪的書籍,然后就開始構思。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希臘神話中女妖墨杜薩的傳說,并深受啟發。墨杜薩是一個蛇發女妖,面貌兇惡,口噴火焰,頭發是一條條毒蛇,她的魔眼可以使人僵化為石。于是達·芬奇開始收集女妖的資料,還找了蜥蜴、刺猬、壁虎等一些小動物藏在一間從不準旁人進入的房間里,觀察它們可怕的形象。最終,達·芬奇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墨杜薩,展示了自己的繪畫天賦。
初露天才
1468年,達·芬奇全家遷居到佛羅倫薩,父親把他送到了好友韋羅基奧的畫坊學藝。韋羅基奧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師,熟知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工程等方面的知識。他看了達·芬奇的作品后,認為達·芬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便欣然收他為徒。達·芬奇在那里開始系統地學習繪畫和雕刻。同時他也認真學習和鉆研各方面的知識,為后來在藝術及科學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達·芬奇在韋羅基奧畫室上的第一課就是畫雞蛋,日復一日地不間斷地畫。不久達·芬奇便失去了耐心,對畫蛋厭倦不堪。他問老師為什么要布置這么枯燥乏味、毫無意義的任務。韋羅基奧回答說:“別以為畫蛋很簡單,在1000只雞蛋中從來沒有兩只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只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在畫布上準確地把它表現出來,非要下一番工夫才行。你要在繪畫過程中訓練用眼睛去觀察形象,用手隨心所欲地去表現事物,等到眼手一致時,對任何事物就能應對自如了?!崩蠋煹倪@番話給了達·芬奇很大的啟迪,從此他便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繪畫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快就成為了韋羅基奧最得意的學生。
1476年,韋羅基奧受圣薩爾賓諾教堂的委托繪制《基督受洗》,教堂限定他在復活節前完成,當時距離復活節只有7天的時間了。一向做事嚴謹的韋羅基奧不愿敷衍了事,他決定帶達·芬奇去希莫尼湖寫生。誰知中途遭遇暴雨,韋羅基奧受風寒感冒,高燒不止。由于任務緊迫,他只好叫達·芬奇幫他完成此畫剩余的部分。達·芬奇反復琢磨體會老師的創作意圖后,只用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幅畫。雖然只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韋羅基奧在看了達·芬奇完成的作品后,十分激動地說:“任何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幅畫最出色的部分就是跪著的那個天使。在你畫了天使
之后,我不配再稱做畫家了?!睆拇?,達·芬奇聲名鵲起,成了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
達·芬奇這一時期的創作還有《圣孕》《拈花圣母》等。一方面受老師韋羅基奧的影響,達·芬奇的作品思想豐富,有著抒情般的意境;另一方面吸收前輩畫家喬托、馬薩喬、波提切利等作品中的精華,他開始注意用姿態、動作和手勢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達·芬奇在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標志著他的藝術風格已達到成熟。此時他的技藝已明顯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該畫由于他要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仍可以看出他在構圖和形象塑造方面所進行的藝術創新:圣母嬰孩和三位博士形成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背景是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筑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達·芬奇的創新預示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
1482年達·芬奇接受米蘭公國洛德維科·斯福查公爵的邀請來到米蘭,并應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請繪制了祭壇畫《巖間圣母》?!稁r間圣母》被美術史學家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幅紀念性的祭壇畫,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詩意和最具達·芬奇藝術特色的杰作之一。這幅長198厘米,寬123厘米的杰作現藏于巴黎羅浮宮。
畫中圣母居于圖中央,右手扶嬰孩圣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個天使站在耶穌身后,構成三角形構圖。背景是一片幽深的巖窟,花草點綴其間。雖然畫的內容仍屬于傳統題材,但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都表明了達·芬奇藝術水平的高深。他在作品中突破了以往用隆重場面來塑造圣母寧靜形象的模式,而是把優美又富有詩意的大自然風景和非凡人物的秀美融為一體,歌頌人生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妙。這幅畫中的形象概括、莊嚴、和諧、完美。年輕美麗的圣母馬利亞以謎一般的微笑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巖間圣母》標志著達·芬奇創作盛期的開始。
在這期間,達·芬奇受到了米蘭公爵高度的贊揚,雖赫赫有名,卻錢袋空空。無奈,他只好給公爵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閣下,我明白您的思想轉移到了別處……但愿閣下能想起我微不足道的服務……”信中他吞吞吐吐地提醒公爵,還有3年的報酬未支付給他,而目前他的“手頭很緊張……”最后他說:“我愿終生為閣下效勞,隨時服從你的旨意?!?
達·芬奇這種隱晦而又謙恭的提醒使米蘭公爵感到異常慚愧,他很快便對自己的這種失禮行為作出了補償。不久,達·芬奇便接到了一項使他的名字永垂史冊的新任務——為米蘭圣馬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食堂創作《最后的晚餐》。
餐廳墻壁上的完美之作
1495年,達·芬奇開始創作舉世聞名的壁畫《最后的晚餐》,此畫是他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品,被稱為“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被直接畫在修道院的餐廳墻上,長910厘米,寬420厘米,取材于《圣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26章猶大出賣耶穌的傳說,表現了基督耶穌被捕前和門徒最后會餐訣別的場面。
相傳,耶穌曾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上猛烈抨擊偽善的人們,說他們是毒蛇的子孫。因此遭到他的宗教敵人的仇恨,他們欲將其置于死地。耶穌的門徒猶大因為懼怕黑暗勢力而背叛了耶穌,他接受了祭司長30枚銀幣并答應做內應幫他們逮捕耶穌。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名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晚餐,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頓晚餐。在餐桌上,耶穌突然非常苦惱地告訴他的門徒們,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并沒說出他是誰,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猶大被耶穌揭露了叛變行為,便提前離席去給敵人通風報信,帶領敵人前來捉拿耶穌。
達·芬奇緊緊抓住最重要的情節,來表現戲劇性的沖突。當耶穌突然向門徒宣布,“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當中的一個人要出賣我”,正是這一瞬間,門徒們受他們內心感情的驅使,呈現出各種姿態和表情。
畫中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十二個門徒分四組沿餐桌而坐。耶穌知道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攤開的雙手顯示了他的悲傷,但他仍是平靜的。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墻的窗子上,透過窗子,湛藍的天空猶如一只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人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里抓著一只錢袋,整個身體都仿佛往后退縮似的。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他手中抓著的錢袋正是他本人的象征:他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我們不難辨別出這個罪惡的叛徒猶大。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圣·彼得,他有銀色的頭發和一雙白晳的手,彼得的右手握著一把刀,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后,偶然間透著某種暗示。在所有門徒中,圣·約翰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他和耶穌一樣平靜,顯然已經領悟了耶穌的話。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攤開兩手大聲驚叫。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是圣·托馬斯,他疑惑不解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小雅各的另一邊,圣·菲利普正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由于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是畫面所要表現的中心。側面的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并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于是便舉起手似乎在要求大家安靜。右邊還剩下其他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向餐桌的中央。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每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動作和表情中獲得新的含義。
這本來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傳統題材,但只有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達到了最高的成就。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營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于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手勢、表情,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表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達·芬奇從1495年開始著手創作《最后的晚餐》。為了更好地把握人體,達·芬奇不顧教會的禁令,解剖尸體30多具,并深入生活,對各種類型的人進行長期細致的觀察,琢磨他們的動作和神態。
《最后的晚餐》的創作時間集中在1495年至1498年間,在那段時間里,達·芬奇把全部的時間和心思都放在了繪畫上,像瘋了一樣。與他同時代的意大利作家瑪蒂奧·班杰洛曾與達·芬奇相處過一段時間,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從太陽升起直到夜幕降臨,達·芬奇的畫筆從不離手,常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時,在正午時分,驕陽似火,我也會看到他從韋西亞議會大廈出來,直奔修道院,爬上腳手架,給某個部位添上幾筆?!?
達·芬奇的這種作畫方式令有些人很不能理解。修道院的副院長以為作畫就和在菜園干活兒一樣,不能停歇。他一看到達·芬奇沉思默想,就以為他是在拖拉工作,心里十分不滿,便跑去向公爵告狀。公爵找來達·芬奇問話,達·芬奇回答說:“有天資的人,當他們工作最少的時候,實際上工作得最多。因為他們在構思,把想法醞釀成熟,然后很快地付諸實踐?!彼€說,這幅畫還有耶穌和猶大兩個人的頭像沒有畫好,人間很難找到具有耶穌那樣神圣儀容的人做模特;而猶大的頭像更叫人傷腦筋,他不知道該如何表現這個叛徒的嘴臉。如果催得太急的話,他只有按照副院長的尊容畫了。公爵聽后哈哈大笑,從此副院長再也沒有告過他的狀。
天才間的競賽
1499年,法國入侵米蘭,翌年,達·芬奇便返回故鄉佛羅倫薩。
在家鄉,達·芬奇展出了自己的新作《圣母子與圣安娜》。作品表現的是圣母馬利亞和她的母親圣安娜以及施洗約翰相聚時的歡快景象。他用柔和的基調和自己獨創的明暗轉移法來表現神圣家族崇高而又純潔的感情。他故意減弱強烈的陰影,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好像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月光,使之洋溢著抒情詩般的情調。達·芬奇的明暗轉移法消減了明暗之間的明顯界限,讓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呈現凹凸感。
1503年,佛羅倫薩政府聘請達·芬奇為緯基奧宮的會議廳繪制《安加利之戰》。15世紀40年代初佛羅倫薩貴族軍隊與倫巴第貴族軍隊之間發生戰爭,結果佛羅倫薩貴族軍隊獲勝。市政當局決定繪此壁畫來紀念這場戰爭。當時米開朗琪羅也在佛羅倫薩,他已經完成了《大衛像》。年輕氣盛的他想要和達·芬奇比個高低,于是他請求政府允許他在會議廳的對面墻上畫另外一幅壁畫《卡希那之戰》。兩位天才的藝術家在家鄉展開了一場壁畫競賽,這成為西方美術界一段有名的佳話。
他們的繪畫雖然都是以戰爭為題材,但卻選擇了不同的表現視角。達·芬奇堅決反對戰爭,認為戰爭是最野蠻和愚蠢的行為,他不想用自己的彩筆去為貴族間的沖突歌功頌德,他決定利用這一題材,著重描寫戰爭的殘酷性。
《安加利之戰》描繪了戰場廝殺、尸橫遍野的情形,喚起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為了揭露戰爭的實質,畫家突出展現了戰爭處于劍拔弩張的時刻,即雙方為爭奪軍旗而進行的一場瘋狂廝殺。著名評論家瓦薩里在他的《最著名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傳記》一書中對這幅畫作了形象的描述:“這幅畫構圖精彩,整個處理非常有力,顯示了大師的高度技巧,是大師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除了其他的特色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畫面上不僅是人,連戰馬也充滿著憤怒,互相敵視,顯出虎視眈眈的表情。有兩匹馬把前腿抱在了一起,彼此用牙齒廝咬著。其瘋狂的程度不亞于爭奪軍旗的戰士……那個戴紅帽的老兵也一手抓住旗桿、一手高舉著戰刀,憤怒地咆哮著,瘋狂地向兩個對手砍去,想砍掉他們那雙抓著旗桿的手。而這兩個戰士卻緊咬牙關,死死地保護著軍旗,頑強地戰斗著。在地面上,在馬蹄縫中,還有兩個縮短的人體正激烈地廝打著。一個已被打倒在地,另一個向他撲來,那只握著匕首的手已經舉到最高點,眼看就要用盡全力,向敵人的喉頭刺去。倒地者雙手和雙腳拼命地掙扎著,驚恐地面臨著死神的襲擊。”
米開朗琪羅則熱情歌頌了正義的戰爭,贊揚了士兵保衛祖國、英勇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卡希那之戰》描繪的是正在洗澡的士兵聽到緊急集合哨時表現出來的各種姿態,以此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
這兩幅壁畫都以其強烈的藝術效果震動了世界人民的心靈,它們被稱為“全世界的藝術典范”,但遺憾的是它們都沒能被保留下來。
《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
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肖像畫之一,它標志著達·芬奇藝術的最高成就。
《蒙娜麗莎》長77厘米,寬53厘米,作品上的蒙娜麗莎面部柔和,嘴角上掛著一絲剛剛可以覺察出的微笑;雙手沒有任何的裝飾,交叉放在安樂椅的扶手上;披散的卷發自然地垂落在裸肩之上;兩眼凝視前方,似乎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自問世以來,蒙娜麗莎以她神秘的微笑征服了整個人類長達5個世紀之久。
1503年達·芬奇接受佛羅倫薩銀行家佐貢達的邀請為她23歲的妻子畫像。
在當時的人物畫像中,人物的形象都比較呆板、生硬,缺乏真實的內心情感。這是由于中世紀的歐洲長期處于封建和基督教會的黑暗統治之下,“禁欲主義”被奉為信條,人們被剝奪了自由幸福生活的權利。達·芬奇一心想打破這一傳統,他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內心情感。他想在《蒙娜麗莎》中描繪新時代的女性,表現她們正在正視自己的生活。
習慣于上流社會生活的佐貢達夫人是一個冷漠、理智的女人。為了喚起她發自內心的情感,達·芬奇專門請了鋼琴師演奏優美的樂曲、滑稽演員做風趣的表演。但佐貢達夫人對此卻無動于衷,依然保持著冷漠的神情。
達·芬奇沒有得到他想要捕捉的東西,只好不斷地延遲畫期。達·芬奇挖空心思想要喚醒這位消沉、淡漠的貴婦。他給她講外面的世界;講鳥雀標本、蛇、蜥蜴;講他的實驗室里奇形怪狀的儀器……所有的一切對蒙娜麗莎來說都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以前,她生活的全部就是首飾、化妝,流行的發型、流言飛語、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味……圍繞著她的只有賬簿和關于貸款、交易額、利潤的沒完沒了的談話。而達·芬奇所說的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漸漸地她喜歡上了和達·芬奇談話,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得也越來越自然。
有一天,佐貢達夫人在翻閱達·芬奇的草圖的時候,忽然發現了畫著鴨掌的圖畫,她感到非常疑惑,就去問達·芬奇。達·芬奇說,這是他為研究和設計飛行器而畫的,因為水流和氣流、水浮力和大氣浮力大致相同,鴨子在水中滑行和飛禽在空中飛翔有某種相似之處。鴨掌滑水動作雖然簡單,但卻隱藏著飛行器飛行的某種秘密。他準備設計一種飛行器,一旦設計成功,人類將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佐貢達夫人饒有興趣地聽著,她的面孔明亮起來,那雙本來缺乏表現的眼睛里,閃現了火花。
這讓達·芬奇驚喜不已,他趕快回到畫架前悄無聲息地工作,生怕錯過這一瞬間。雖然幸福的微笑正慢慢地從她的臉上消失,但那微笑還隱約地留在兩個嘴角,給她的臉增添了神秘莫測而又調皮的神情。達·芬奇捕捉到了佐貢達夫人內心深處的微笑,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來。這幅油畫被命名為《蒙娜麗莎》,人們從佐貢達夫人的臉上再也看不到中世紀女性郁郁寡歡的神情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好幸福的微笑。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微笑描繪得極其生動、自然、淳樸而又甜美,耐人尋味而又百看不厭。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當時的社會風尚,女性喜好廣闊的額頭,大都故意將眉毛刮去,所以在《蒙娜麗莎》畫像上,蒙娜麗莎是沒有眉毛的,其形象的藝術效果仿佛大理石雕像一樣。
1506年,達·芬奇最終完成了《蒙娜麗莎》。此時,達·芬奇已經54歲了,功成名就的他仍孑然一身。
達·芬奇一直將這幅畫珍藏在自己的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后遺存于巴黎。現今《蒙娜麗莎》珍藏于法國羅浮宮。據說,羅浮宮有三件寶:一是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二是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還有就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漂泊的晚年
盡管在《蒙娜麗莎》的創作中,達·芬奇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他依然郁郁寡歡。他不時對弟子說,現在是收拾東西走路的時候了。1506年春,法國總督請達·芬奇去米蘭為他畫肖像。雖然達·芬奇明白一旦離開家鄉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但他還是從容不迫地踏上了藝術征程。離開之前,他走遍了他童年、少年所生活過的地方,對故鄉的一草一木都作了告別。
在米蘭,達·芬奇才思泉涌,創作熱情極高。他開始發掘美麗的神話題材。《圣母子與圣安娜》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一幅發人深省的畫。這幅畫著重表現互相聯系的三代人圣安娜、馬利亞、耶穌。容光煥發、微笑著的圣安娜、馬利亞在照料和一頭羊玩耍的小耶穌,她們對未來充滿希望。這里面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意蘊;生氣勃勃的勝利就要來臨了。另外,達·芬奇還為他的朋友數學家帕喬利《神圣比例學》一書作插圖60幅。
1501—1513年,達·芬奇用紅色蠟筆為自己做了素描自畫像。畫面上達·芬奇有波浪起伏的頭發、修長而漂亮的胡須;高高的開闊的前額覆蓋著深深的皺紋;濃濃的雙眉垂在眼睛上面,雙眼閃爍著雄偉和智慧之光;他的雙唇閉著,帶著一些哀痛的微笑。這幅《自畫像》中,畫家描繪起自己來可謂得心應手,用的線條生動靈活,概括性極強,簡單的寥寥數筆卻包含了許多轉折,立體感很強,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他用的線條豐富多變,剛柔相濟,尤其善用濃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線的微妙變化。《自畫像》的藝術水平已達到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他的素描甚至超過了現代攝影技術。這些素描藝術手法使后來的不少畫家受益匪淺,因此,此畫雖然是素描小作,但它的藝術美、形式美卻絲毫不亞于達·芬奇的那些恢弘巨制,歷經歲月依然以其雋永的魅力吸引后世美術愛好者的贊賞和推崇。
由于米蘭社會的急劇動蕩,1513年9月,達·芬奇帶著弟子離開米蘭,開始漂泊。他們日夜兼程來到羅馬,但羅馬并沒有帶給達·芬奇幸運與安寧。在羅馬他歷經磨難,多次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米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弗朗索瓦一世取得了對米蘭的勝利。一到米蘭,他就像他的前任一樣,首先造訪了圣馬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在那兒,他看到《最后的晚餐》后,便立刻叫人給達·芬奇寫信,表示想在米蘭見到他的愿望。正急于脫離羅馬的達·芬奇立刻趕回了米蘭。
在米蘭,達·芬奇很受法國國王的敬重,他成了宮廷的貴客,享受特級款待。雖然他已是位老人,但因為氣度高貴、外表莊重,仍然很引人注目。以至于很多的宮廷貴族都效仿他的習性、舉止、言談,甚至效法他的衣著。
達·芬奇決定在法國國王贈送他的克魯克斯城堡里度過余生。但是年老的達·芬奇顯得越來越憂郁——他想念自己的家鄉了。1518年11月佛羅倫薩的紅衣主教路易治路過克魯克斯城堡,就順路來看達·芬奇。一聽說故鄉有人來,正在后山散步的達·芬奇仿佛年輕了10歲,馬上跑回家來見客人。
他們聊了很多很多,達·芬奇把自己的作品都拿來給路易治觀賞。路易治目不暇接,當看到《蒙娜麗莎》時他完全被那微笑吸引了。此時的達·芬奇也是老淚縱橫、喉嚨嘶啞。
路易治走時,達·芬奇送他走了很遠很遠。
路易治走后不久,達·芬奇就病倒了。他的學生說,是對故鄉的思念害苦了他。1519年4月23日早上,弟子麥爾茲來看達·芬奇時,發現他竟然徹夜未眠,一直在看他自己的筆記。這天,達·芬奇派麥爾茲叫來公證人,寫下了自己的遺書。他精細地分配了自己的遺產,甚至于連他出殯時用多少根蠟燭,受雇參加出殯人的報酬都作了規定。
5月2日達·芬奇離開了人世,享年67歲。他的那幅自畫像是他留給世人唯一的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