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賬戶及其基本結構
會計等式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了粗線條的描繪,但所反映的只是概括的指標,并不能夠詳細揭示企業各種不同的經濟業務的影響,遠遠不是單純借助于會計等式就能夠進行全面反映的,為此,必須通過對會計要素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才能分門別類地、完整地反映企業的各種經濟業務活動。
一、會計科目
(一)會計科目的概念
會計科目是指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即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的項目。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經濟業務,經濟業務的發生必然引起各項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化。在會計上,正是通過記錄經濟業務所引起的各項會計要素具體內容的增減變化,來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的。但是,不同的會計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內容,即使是同一項會計要素,其具體內容的性質、流動性以及形成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它們在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
例如,貨幣資金(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和固定資產都屬于資產,但它們的流動性和在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貨幣資金是以貨幣形態存在的資產,可以直接作為支付手段,用于購買商品或清償債務。而固定資產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勞動資料,如房屋及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它能連續在若干生產周期內發揮作用而不改變其原有的實物形態,其價值按其磨損程度逐漸地、部分地轉移到所生產的商品產品中去,構成產品價值的一部分,隨著產品價值的實現而轉化為貨幣資金。因此,為了全面、系統、分類地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提高會計核算資料的使用價值,為經濟管理和決策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還必須根據經濟管理的要求,將各項會計要素按其經濟內容或用途做進一步分類,這種分類的項目在會計上稱為會計科目。
設置會計科目是正確組織會計核算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會計核算的一種專門方法。例如,為了核算和監督各項資產的增減變動,需要設置“庫存現金”“原材料”“固定資產”等賬戶;為了核算和監督各項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動,需要設置“短期借款”“應付賬款”“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等賬戶;為了核算和監督收入、費用和利潤的增減變動,需要設置“主營業務收入”“生產成本”“管理費用”“本年利潤”“利潤分配”等賬戶,為了開設這些賬戶,就必須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
(二)會計科目的分類
(1)會計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不同分類,可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
總分類科目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提供總括信息的會計科目;明細分類科目是對總分類科目做進一步分類,提供更詳細更具體會計信息的科目。對于明細分類科目較多的總賬科目,可在總分類科目與明細分類科目之間設置二級或多級科目。
(2)會計科目按其所反映的會計要素不同分類,可分為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成本類科目、損益類科目五大類。企業在不違反會計準則中確認、計量和報告規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自行增設、分拆、合并會計科目。企業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項,可不設置相關會計科目。企業設置的主要會計科目如表2-3所示。
表2-3 會計科目名稱和編號

(三)會計科目的設置原則
設置會計科目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1.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指會計科目的設置和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2.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能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有關各方提供其所需要的會計信息,滿足對外報告與對內管理的要求。
3.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符合單位自身特點,滿足單位實際需要。
課堂討論
企業設置的總分類科目一定都要有所屬的明細科目的名稱嗎?為什么?
二、會計賬戶
(一)賬戶的概念
設置會計科目只是規定了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項目,為了能序時、連續、系統地記錄由于經濟業務的發生而引起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還必須根據設置的會計科目在賬簿中開設賬戶。
會計賬戶,簡稱賬戶,是指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結構,用于分類反映會計要素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的載體。設置賬戶是會計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正確運用賬戶,分門別類地核算和監督由經濟業務引起的各會計要素的變化,對于加強經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賬戶的分類
賬戶的分類和會計科目分類一樣,可將其分為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收入類賬戶、費用類賬戶、利潤類賬戶等。按照會計科目提供核算資料的詳細程度的不同,相應地分為總分類賬戶和明細分類賬戶。總分類賬戶是指根據總分類科目設置的、用于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核算的賬戶,簡稱總賬賬戶。明細分類賬戶是根據明細分類科目設置的、用來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進行明細分類核算的賬戶,簡稱明細賬戶。
(三)賬戶的基本結構
所謂賬戶的基本結構,是指賬戶是由哪幾個部分構成,以及每部分反映什么內容。
隨著企業會計事項的不斷發生,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就必然隨之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不管多么錯綜復雜,從數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減少兩種情況。因此,賬戶分為左方、右方兩個方向,一方登記增加,另一方登記減少。至于哪一方登記增加,哪一方登記減少,取決于所記錄經濟業務內容和賬戶的性質。
一個完整的賬戶結構應包括以下內容。
(1)賬戶名稱,即會計科目。
(2)記錄經濟業務的日期。
(3)憑證編號,即表明賬戶記錄的依據。
(4)摘要,即經濟業務的簡要說明。
(5)增加金額、減少金額及余額。
賬戶的一般結構如表2-4所示。
表2-4 賬戶的一般結構

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教學上可將上述賬戶結構簡化為“T”型賬戶,如圖2-2所示。

圖2-2 “T”型賬戶
每個賬戶記錄的數額通常可以提供四個金額要素,分別是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和期末余額。
本期增加發生額是指一定會計期間(月份、季度或年度)內賬戶所記錄的增加金額的合計。本期減少發生額是指一定會計期間(月份、季度或年度)內賬戶所記錄的減少金額的合計。
期末余額是指本期增加發生額和本期減少發生額相抵后的差額與本期期初余額之和。
四項金額的關系是:
賬戶期末余額=賬戶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本期的期末余額轉入下期,即為下期的期初余額。期初余額一般與期末余額的方位一致,兩者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位于賬戶中登記發生額增加的方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賬戶在一定期間結束時都有余額呢?“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式,反映了一個企業在特定時點上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結存情況。既然反映的是結存的數量和金額,它們就都存在余額。而“收入-費用=利潤”的等式,揭示的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成果。在期末要求計算利潤時,就必須將收入、費用等賬戶予以結平。因此,一般來講,在期末要求計算利潤時,收入、費用等賬戶沒有余額。
會計科目與賬戶都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科學分類,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會計科目既是賬戶的名稱,也是設置賬戶的依據。賬戶是會計科目的具體運用。沒有會計科目,賬戶便失去了設置的依據;沒有賬戶,就無法發揮會計科目的作用。兩者的區別是:會計科目僅僅是賬戶的名稱,不存在結構;而賬戶則具一定的格式、結構和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對會計科目和賬戶不加嚴格區分,而是相互通用。
課堂討論
怎樣理解會計科目沒有結構,而賬戶會有結構?為什么賬戶的結構只有兩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