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當前,世界可持續發展正在推進兩大議程。其一是2016年聯合國實施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全面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持續增長,消除貧困;促進社會進步,戰勝不公平和不平等;保護生態環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全面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核心是通過發展綠色經濟促進脫貧和可持續發展。其二是2015年年底巴黎氣候大會通過且當前已生效實施的《巴黎協定》,以各締約方“自下而上”國家自主貢獻承諾的機制強化溫室氣體減排,實現控制地球溫升不超過2℃并爭取控制在1.5℃之內的保護地球生態安全的目標。《巴黎協定》也強調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應對行動與公平獲得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之間存在內在聯系,要以協調和有效的方法向締約方提供綜合、整體和平衡的非市場手段,協助各國完成NDC(自主決定貢獻)目標,同時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由此可見,這兩個目標相互聯系,都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緊迫需求,在政策措施上也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協同效應。因此,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消除貧困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減排,統籌部署,協同行動,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共贏。

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努力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以創新發展轉換發展動力,以綠色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綠色發展既包括國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包括應對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代表的地球生態危機,減緩碳排放,實現低碳發展路徑。其核心理念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走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建設生態文明、保護地球生態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國遵循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與《巴黎協定》所倡導的實現氣候適宜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相契合。我國節能降碳和經濟轉型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把應對氣候變化和國內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打造經濟、民生、能源、環境和減排CO2多方共贏的局面,已成為推動世界能源變革和經濟低碳轉型的重要貢獻者與引領者。

走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推動能源體系變革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面臨資源環境的嚴重制約,不斷增長的化石能源消費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常規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也是造成嚴重霧霾天氣的PM2.5的主要來源,并導致了CO2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快速增長。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結構的低碳化,將有效減少常規污染物和CO2排放,取得改善環境質量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協同效果。

在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改善環境質量并減緩CO2排放,在嚴格能源消費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強化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的同時,提高單位能源消費和單位CO2排放的經濟產出效益,也就是要持續降低單位GDP的能源強度和CO2強度,以盡量少的能源消費、盡量低的污染物和CO2排放,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走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統籌協調并實現經濟發展、環境改善、CO2減排的多方面目標。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不斷強化能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戰略導向和改革措施,特別是自“十一五”以來,強化節能減排各項目標和行動,把減少常規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單位GDP能源強度和CO2強度的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列入各個五年規劃,并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效。我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提出單位GDP的CO2強度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比例達15%的自主減排承諾目標,又在《巴黎協定》下提出到2030年單位GDP的CO2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升到20%左右,CO2排放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并努力早日達峰的國家自主貢獻承諾目標,與國內節能減排目標統籌部署,加快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新的發展理念,促進發展動力的轉換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有效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使經濟增長由速度和數量型向質量和效益型轉變,從而使經濟發展方式逐漸由傳統的資源依賴和要素驅動型粗放擴張的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型內涵提高的發展路徑。新常態下將改變主要依賴擴大投資、增加出口為驅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產能擴張型的增長方式。“十三五”及以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和工業產能擴張速度放緩,對鋼鐵、水泥等基礎原材料需求增長相應放緩或趨于穩定甚至下降,高耗能原材料產量將陸續達到峰值,而內涵提高式增長方式將使高新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社會消費產業呈較快增長勢頭,這不僅將降低工業在GDP中的比重,而且將加快降低重化工業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改革將使企業生產模式由要素投入驅動的“加工型”向知識技術創新驅動的“價值型”轉變,從而降低生產過程中中間物質投入的比例,提高產品的增加值率,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增加值率提高將使GDP能源強度呈較快下降的趨勢。

經濟新常態下GDP增速趨緩,2013—2017年已由2005—2013年的年均10.1%的高速增長下降到年均6.95%的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下新的增長方式也將使能源消費彈性顯著下降,2013—2017年也由2005—2013年的年均0.6下降到年均0.27。GDP增速放緩和能源消費彈性較快下降兩個因素疊加,使能源消費增速明顯下降,2013—2017年也由2005—2013年的年均6.0%下降到年均1.9%,扭轉了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局面。

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能源總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仍以年均約10%的速度增長,使新增非化石能源供應量成為滿足總能源需求增量的主體。煤炭消費量總體上已呈下降態勢,2017年已由2013年28.1億tce下降到約27.1億tce。能源結構低碳化加速,單位能耗的CO2強度2013—2017年的年均下降率達1.46%,遠高于2005—2013年年均0.57%的下降速度。能源消費增速放緩和能源構成低碳化加速的雙重因素,使單位GDP的CO2強度下降速度更快,2013—2017年年均達6.14%,單位GDP的CO2強度快速下降接近抵消GDP增長所帶來的CO2排放增長,CO2排放增長速度已非常緩慢。2017年隨經濟回暖,能源消費彈性較前兩年又有所反彈,使能源消費和CO2排放又有所增長。“十三五”在GDP年均增速6.5%~7.0%的預期下,如果能源消費彈性控制在平均約0.3,能源總需求增長率將平均達2%左右,在當前非化石能源基數較低的情況下,盡管仍以10%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新增非化石能源的供應量最多也只能滿足年均1.5%左右的總能源需求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CO2排放還會緩慢上升,但也不會再出現新常態之前CO2排放量較快增長的局面。因此,還需持續努力,采取更大力度的節能和能源替代措施,爭取CO2排放在2030年之前早日達峰并呈持續下降態勢,實現經濟發展與CO2排放的根本脫鉤。

我國新常態下節能和減緩CO2排放的成效顯著,經濟低碳轉型加速,有利于我國自主貢獻目標的實現。單位GDP的CO2強度2017年已比2005年下降45%,已提前完成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制定的下降18%的目標可超額完成,到2020年,單位GDP的CO2強度將比2005年下降50%以上。單位GDP的CO2強度年下降率持續保持4%以上,這將有效保障我國在《巴黎協定》下提出的單位GDP的CO2強度到2030年比2005年下降60%~65%的自主貢獻承諾目標的實現。

當前我國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交匯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實現技術升級,加快能源結構變革,促進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及天然氣等無碳和低碳能源取代煤炭和石油。常規污染物排放將大幅下降,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將促進GDP能源強度下降,也將有效減緩CO2排放,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2013—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濃度平均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PM2.5濃度分別下降39.6%、34.3%和27.7%,大氣質量普遍好轉。國內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與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生態安全的目標和措施相一致,有廣泛的協同效應。要統籌部署,協同推進,在立足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強化長期低碳發展和減排CO2的目標導向。當前在強化環境防治的措施中,在強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利用過程中常規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管控措施的同時,更加注重減少和替代煤炭、石油的終端消費量,在終端消費中擴大電力的比例,同時加快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展,增加一次能源消費中用于發電的比例,在能源總需求趨緩的情況下,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用非化石能源電力取代煤炭石油的終端消費,可取得改善環境質量和減排CO2的雙重效果。

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基本方略和宏偉藍圖,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優美生存環境的需求,建設美麗中國,并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把氣候變化列為全球非傳統安全威脅和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提出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因此,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統籌考慮建設美麗中國和保護地球生態安全的目標,在提升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同時,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目標和部署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個階段”目標相契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內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協同并進,走上與全球減碳目標相適應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不斷提升我國在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化解全球性風險領域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

2020—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階段,要針對國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努力推動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在努力達到“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同時,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戰略取向,落實并強化《巴黎協定》下的自主貢獻減排承諾,促進CO2排放在2030年前早日達峰,建立并基本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我國在《巴黎協定》下提出2020年后國家自主貢獻減排承諾,時間上與現代化建設第一階段相契合。我國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也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努力完成和超額完成自主貢獻目標。國家已制定并實施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進一步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技術效率和經濟產出效益,在強化單位GDP能源強度下降目標的同時,又提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戰略設想和具體目標。到2020年和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要分別控制在50億tce以下和60億tce以下,從而實施“強度”和“總量”的雙控機制。同時提出非化石能源發展的“兩個50%”的戰略目標,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在總電量中的占比爭取達到50%,以及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供應要占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的50%以上。進一步強化節能和能源結構低碳化政策導向,將使GDP的CO2強度呈加速下降趨勢,從而將有效保障2030年GDP的CO2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以及非化石能源比例達20%的目標提前實現。

我國工業部門終端能耗和CO2排放約占全國總量的2/3。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新增設備的能效均要達世界先進水平。強化低碳生產、綠色制造、循環生產利用的發展理念,工業部門單位增加值能耗強度的下降速度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部門的終端能源消費和CO2排放可爭取在2020年前后達到峰值,為早日實現全國CO2排放達峰創造條件。

隨著城市化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部門和交通部門的能源消費和CO2排放將呈較快增長趨勢,在全國終端能耗和CO2排放中的占比將持續增加,因此要特別重視建筑和交通部門的節能降碳。要充分釋放建筑部門的節能潛力,健全建筑節能政策,控制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總量,實施公共建筑能耗總量控制制度,爭取2030年前后建筑部門CO2排放能達到峰值。要全面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優化運輸結構,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水運等低能耗運輸方式,優化交通需求管理。全面提升車船的燃料消耗限制標準,優化車用燃料構成,發展電動汽車,倡導綠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努力使交通部門的CO2排放在2035年前達到峰值。工業部門CO2排放率先達峰并開始下降趨勢將逐漸抵消建筑和交通部門CO2排放的增長,從而使全國CO2排放總量在2030年前早日達峰,這也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我國自主減排承諾目標與現代化建設第一階段“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目標相互協調、契合,互相促進。2035年前CO2排放將進入持續較快下降軌道,為2035—2050年現代化建設第二階段實現與全球控制溫升2℃目標下的減排路徑相適應的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創造條件。

實現《巴黎協定》下控制全球溫升不超過2℃的目標,21世紀下半葉要實現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對能源系統而言,2050年后要盡快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近零排放能源體系。2035年后全球能源的經濟和低碳轉型將進一步加速,全球CO2排放總量年減排率要達4%以上,超過發達國家2030年前實現自主貢獻目標的減排速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將更為緊迫。在我國2035年后現代化建設第二階段,國內資源環境問題基本解決的情況下,要更多考慮全球生態安全的需要,為人類進步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因此,在2035—2050年第二階段,在努力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同時,要以實現全球控制溫升不超過2℃目標下的減排路徑為導向,制定全經濟尺度所有溫室氣體絕對減排的目標和戰略,將其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體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能源變革和低碳轉型的力度及溫室氣體減排速度,為保護地球生態安全和全人類共同利益做出與我國不斷上升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匹配的重要貢獻,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的責任擔當和引領作用,為全球走上氣候適宜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巴黎協定》的簽署和生效也反映了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和強烈政治意愿,存在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利益交匯點,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有可能實現從“零和博弈”的狹隘思維轉向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治理理念。尋求全人類共同利益與各國利益的契合點與各自責任和義務的均衡點,構建公平正義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我國當前在氣候變化領域所處地位和影響力已處于世界的中心,有條件也有能力發揮引領作用,促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共識和行動方案,引導全球氣候治理的規則制定以及合作進程的走向和節奏。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有可能成為我國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先行領域和成功范例,從而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提升國家形象和領導力,并且更好地維護和擴展自身國家利益,體現國家的軟實力。

我國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能源革命和生態文明建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立足國內可持續發展內在需求,并將對全球走上氣候適宜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發揮積極引領作用。2018年年底聯合國氣候大會將開展的各締約方強化行動的“促進性對話”,將以“講故事”的方式,交流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成效、經驗以及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同時強化各締約方特別是發達國家2020年前的承諾和行動。我國能源和經濟轉型、新型城鎮化建設、產業升級、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案例,以及節能降碳的政策體系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都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所借鑒。因此,要積極總結國家層面、城市層面、社會層面及產業層面的先進案例,配合2018年年底氣候大會各締約方的“促進性對話”,為全球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中國的智慧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發揮引領作用。

本書從不同學科視角分析和闡述了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產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發展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加強國內環境治理的政策和成效,以期與社會各界交流分享,共同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以及全球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何建坤
2018年2月2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怀化市| 桂林市| 庆元县| 越西县| 宁波市| 扎鲁特旗| 阆中市| 泾源县| 浮梁县| 招远市| 宁津县| 阿克苏市| 南川市| 巨野县| 丰城市| 昌江| 简阳市| 闵行区| 万山特区| 广德县| 肥东县| 平远县| 朝阳区| 宜都市| 包头市| 莲花县| 郧西县| 同心县| 银川市| 姜堰市| 台州市| 武穴市| 健康| 北京市| 车致| 泗阳县| 太原市| 根河市| 离岛区|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