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研究:清華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報告2017
- 錢小軍
- 9144字
- 2019-12-06 16:26:52
第三節 建筑節能理念辨析
一、建筑的舒適與健康需求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住宅消費觀念和需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住宅發展已經從“量”的需求提升到“質”的享受,住宅建設已從“功能型”轉變到“舒適型”,居民利用采暖、制冷設備提高室內生活質量成為趨勢,而這也可能使建筑能耗進一步增加。為了澄清建筑環境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問題,正確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本節將首先針對建筑的舒適與健康需求等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一)熱舒適與人體對氣候的適應
1. 不同氣候地區的人體熱舒適差異
學術界將不冷不熱的狀態稱為“熱中性”,一般認為是最舒適的狀態,此時人體用于體溫調節所消耗的能量最少,感受到的壓力最小。經過大量實驗,研究者力圖將構成熱環境的四個主要要素(空氣溫度、濕度、環境長波輻射溫度、風速)與人體熱反應(熱感覺)聯系起來。此外,人體的熱舒適性還與其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密切相關,很多研究者發現在實際現場調查中,人們喜歡的溫度范圍差別很大,即便是在服裝相同的條件下,夏季可接受的溫度偏高,而在冬季可接受的溫度偏低,即人們對相同建筑熱環境的熱舒適發生季節性偏移。而在近幾年的現場調查中,研究者發現,熱舒適除了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外,在相同季節,不同氣候地區的人們對熱舒適的要求也有較大的差別。2010年冬季清華大學[12]對北京(寒冷地區)、上海(夏熱冬冷地區)兩地居民開展了人體熱反應氣候室實驗研究。研究發現,在相同的偏冷環境下,北京受試者實際熱感覺投票(TSV)值顯著低于上海受試者,兩者相差近0.6;若要獲得相同水平的熱感覺,北京受試者所需的室內溫度要比上海受試者高出約2.5℃。結果表明夏熱冬冷地區居民對偏冷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而現場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2011年冬季,清華大學[13]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選擇10戶住宅進行跟蹤調查,其中,北京10戶均為集中供暖用戶,上海10戶為空氣源熱泵用戶。從結果可發現,在相同的室內溫度下,相比北京集中供暖住戶,上海住戶的衣著量略低但TSV投票值更高,上海住戶的中性溫度為20.9℃,北京集中供暖住戶的中性溫度為22.0℃。
2011年大連理工大學[14]通過問卷和現場測試調查我國不同氣候分區的居民對于熱環境的喜好差異,得到:夏熱冬暖地區(如華南地區)居民夏季可接受的溫度要比嚴寒地區高出4℃左右;對于未進行集中供暖的住宅,夏熱冬冷地區(如長江流域地區)居民冬季可接受的舒適溫度低于夏熱冬暖地區,前者為14.2℃,后者為16.3℃。研究表明,對于室內生活熱環境差異不大的人群而言,長期生活在炎熱氣候的居民,對熱有更強的忍耐能力,長期生活在寒冷氣候的居民,對冷有更強的忍耐能力。
上述實驗和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地區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熱適應性,其舒適區的范圍是存在差異的。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越熱、溫、寒幾個氣候帶,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因此,居住室內熱環境控制標準的制定應該結合各地區居民實際熱舒適需求,因地制宜,而不應該推崇恒溫恒濕。
2. 人體對建筑氣候的適應性
人工制冷和采暖手段的引入,改變了人體熱環境的經歷,受此影響,人體的熱適應性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較多的實際現場調查中,研究者發現,相比在非空調、非采暖環境中的居住者,經常處于空調、采暖環境中的居住者對室內熱舒適的要求較高;隨著夏季室內空調溫度的逐漸降低或冬季室內采暖溫度的逐漸升高,人們感覺舒適或中性的溫度也會向低溫或高溫方向偏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15]對東莞地區居住建筑夏季室內熱環境的調查表明,經常生活在空調環境下的人在家中往往把空調開到較低溫度(21℃~24℃)才感覺到舒服,然而不經常使用空調的居民在家中往往把空調開到較高溫度(25℃~27℃),在家中同樣感覺舒服。Nicol與Humphreys[16]比較了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的現場調查結果,發現自然通風建筑室內舒適溫度與室外溫度變化的特征基本一致,而集中空調采暖建筑中人體的舒適條件卻有所不同:與70年代的調查結果相比,90年代人體在偏冷季節的舒適溫度提高了約2℃。他們推測這與室內供暖溫度逐年提高有關,人們對此已經產生了適應。在我國的現場調查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哈爾濱工業大學[17]比較了哈爾濱地區在2010年和20世紀90年代的冬季室內熱舒適現場調查結果,發現與90年代的調查結果相比,室內空氣溫度提高了5.3℃,居民的室內服裝熱阻下降了0.7clo,熱中性溫度提高了4.9℃。若將服裝熱阻的變化折算到中性溫度的變化上,可以得到,理論上該地區居民當前的中性溫度應該比20年前提高4.2℃,而實際值卻比這還要高出0.7℃,其原因同樣是該地區居民對冬季室內的高溫氣候已經產生了適應。由此可以推斷,夏季長期維持較低的空調室溫或冬季長期維持較高的采暖溫度,人體的熱適應性會發生顯著變化,夏季感覺舒適的溫度會越來越低,冬季感覺舒適的溫度會越來越高。
實際上,空氣調節設備從出現到廣泛應用僅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而在人類社會發展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其居住的建筑墻體蓄存、隔離外界熱量,通過自然通風、服裝、風扇等調節手段來達到夏季降溫的目的,充分展現了人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機體機能。這是一種節約能源、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受到大多數居住者的偏愛。
在我國各地開展的大量現場調研結果表明,當環境溫濕度相似時,非空調的自然通風環境比空調環境受到更多居住者的偏愛。居住者對于家中的空調往往采用“能不使用就盡量不使用”的態度,只要室內溫度沒有達到不能忍受的范圍,就更樂于使用開窗通風或電風扇來降溫。2000年清華大學的調查發現,在“自然通風,有點熱,總體可以接受的環境”和“空調涼爽環境”中進行選擇時,80%以上的人選擇前者。2003年清華大學在上海地區的住宅熱環境調查發現,人們并非室溫高于26℃就開啟空調,而是繼續使用自然通風手段,直到環境溫度高于29℃時才開啟空調。2012年清華大學對中國居民夏季使用電風扇習慣的網絡調研結果表明,無論是家中有空調還是沒有空調的居民,75%以上會在夏季選擇使用電風扇來改善室內熱舒適。2011年清華大學[18]在江蘇地區的住宅熱環境調查發現,相比“全時間、全空間”空調、采暖使用模式的住戶,“部分時間、部分空間”空調、采暖使用模式的住戶對室內熱環境的滿意率更高。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見,居住建筑應該為居住者提供較多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機會,避免使用“全時間、全空間”的空調、采暖模式,從而保持人體對熱環境的適應性。
(二)關于恒溫恒濕恒氧環境的討論
1. 什么是恒溫恒濕恒氧技術
所謂“恒溫恒濕恒氧”技術是采用集中空調采暖系統控制房間內的溫度、濕度,實現室內溫度常年保持在20℃~26℃,空氣相對濕度常年保持在40%~60%,同時采用新風系統提供定量的新風確保室內的含氧量。在“恒溫恒濕恒氧”住宅中,溫濕度和新風量往往由中控系統控制調節,住戶自己并不能控制空調啟停和設定溫度。此外,為了保證室內參數恒定,住戶平時不能隨意開窗開門。因此,這種住宅如同一個密封的恒溫箱或如醫院的ICU,住戶不僅失去了自我調控室內熱環境的能力,也減少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2. 恒溫恒濕環境對人體熱舒適的影響
在這種恒溫恒濕住宅中,由于人體感覺不到冷熱刺激,不需要進行熱調節,人們可能感到舒適性較高。但是,若從住戶個體需求角度考慮,這樣的住宅不一定舒適。因為每個人感覺舒適的溫度不同,如老人偏好溫度高一些,年輕人偏好溫度低一些,有些人覺得26℃很舒適,而有些人卻覺得太熱了。然而,在恒溫恒濕住宅里,各家各戶的室內溫度一致,住戶根本無法按照自己的實際需要對室內溫度進行個性化調節。因此,集中控制的恒溫恒濕住宅無法真正滿足住戶的實際舒適需求。
3. 恒溫恒濕環境對人體熱健康的影響
人類生理對冷熱刺激的應激與調節功能是人類在大自然中經歷數千萬年的進化而獲得的適應自然的能力。這一能力保證了人體在受到冷熱沖擊的時候能夠調節自己的身體以保證其具有正常的功能。如果人體保持了良好的熱調節能力,那么人體在處于一定熱舒適偏離的條件下也能夠輕松應對,并不會感到顯著的不舒適。
在非空調環境下環境溫度會隨著室外氣象參數變化而變化,人員具備較高溫度環境下的“熱暴露”的經歷,骨骼肌、汗腺等生理機能得到了鍛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體的熱調節能力。如果長期生活在恒溫恒濕環境中,會使在這個環境長期逗留的室內人員缺乏周期性刺激,同時相對低溫使人的皮膚汗腺和皮脂腺收縮,腺口閉塞,而導致血流不暢,產生“空調適應不全癥”。當室內外溫差過大時,人們在進出空調房間時會經歷過度的冷熱沖擊而導致不適,甚至會影響居住者的健康,除受冷熱刺激而容易感冒外,還會產生中暑、頭疼、嗜睡、疲勞、關節疼痛的癥狀。因此,長時間停留于恒溫恒濕的空調環境,雖然免除了冬夏冷熱給人們帶來的不適,但卻改變了人體在自然環境中長期形成的熱適應能力,損害人體的健康。在保證舒適度的前提下,人們應該盡量減少對空調、采暖環境的依賴,適當延長在非空調、非采暖環境下的熱暴露時間,對于保持人體對熱環境的適應能力和人體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二、主動營造與被動接受服務的探討
國內外的多項調查研究均發現,如果室內環境調控系統能夠允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對室內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通風、照明和遮陽等)進行有效調控,那么使用者對于調控系統的滿意度會比較高。為了很好地滿足使用者對于自行可調的需求,需要建筑、系統、使用者三方面協同配合。
從設計上考慮,建筑應設計成性能可調的建筑。開窗后可以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關閉后可以保證氣密性;需要遮陽時可以完全阻擋太陽光射入,而希望曬太陽時又可以接收到陽光照射。也就是說,當使用者需要時,可以使其感覺到與自然界的直接聯系,而不需要時,又能夠讓其避開與外界的聯系。這種建筑既不是完全依靠機械手段進行調控的建筑,也不是在各種自然條件(溫度、濕度和污染物等)變化時無法調節的建筑。服務系統應設計為獨立可調,能滿足不同時間、不同位置的不同需要。
從運行上考慮,建筑與系統的調控模式決定了使用者是主動營造環境條件,還是被動接受服務,進而對建筑實際運行能耗產生巨大影響。對于相同的環境,具有自我調控能力的使用者更容易對所處的環境感到滿意,有利于實現各種形式的行為節能。相反,如果使用者不具有主動調控能力,就會把自己定位為被服務對象,從而與提供環境控制的系統或物業管理方形成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由于不具有控制環境的能力,人們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對環境可能會有不舒適的焦慮,對服務提供方的要求就會變高,對室內環境參數的容忍度也會降低。而且,每個人對室內環境的需求實際上存在個體差異。為了避免不同需求者的抱怨,提供服務的系統往往要處在“過量供應、過量服務”狀態:夏季溫度過低、冬季溫度過高,無論人是否在家都全天24小時連續運行,只依靠統一的機械新風供給恒定的室外新風,遮蔽全部太陽直射光……以此滿足最苛刻的建筑使用者。然而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冬季采暖室內溫度過高時,住戶必須通過開窗把熱量散出去,夏季空調室溫控制過低時,又可能啟動再熱裝置,造成冷熱抵消的雙重浪費。此外,這種統一調控的系統往往需要對整棟建筑集中供冷供暖,對于家中無人的用戶來說就會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而如果采用更加靈活的調控方式,僅對所需的房間提供恰好滿足使用需求的環境參數,或者根據不同需求提供與之相匹配的舒適性水平,則既節能又能滿足使用者的客觀需求。
因此,無論從滿足居住建筑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還是從更好地實現建筑節能出發,都應倡導由使用者對室內環境進行主動調控,而不應讓建筑使用者成為被動的接受者。
三、空調與采暖——集中還是分散?
長期以來,分體空調機是我國絕大多數居民采用的空調方式。而近些年,“中央空調”也開始出現在住宅建筑中。中央空調與分體空調機代表了集中式與分散式兩種不同的理念。這兩種理念的差別也反映在采暖方面,近來就出現了關于南方地區應該集中供暖還是分散采暖的熱烈爭論。有人認為,中央空調、集中供暖能耗低、舒適性高,集中式調控體現了先進高效的用能方式,我國未來的住宅室內環境控制應該向集中式發展。與此同時,也有大量支持分散式的不同觀點。“集中還是分散”已成為對未來住宅室內環境控制模式的爭論焦點。
我們既要實現對小康社會的追求,又要從生態文明的要求出發,在有限的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下實現合理的住宅環境調控。在集中式與分散式之間,我們應該選擇哪個方向?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在我國幾個典型城市所做的住宅空調采暖能耗調查的結果。
(一)集中式和分散式的能耗調研
1. 中央空調與分散空調的比較
表2-2是2006年李兆堅[19]在北京對采用不同空調形式的住宅夏季空調能耗進行的調研結果。被調查住戶的收入水平差別不大。其中,A樓是一棟老住宅樓,圍護結構保溫性能較差,其住戶基本上都是采用能效比較低的普通分體空調;B樓也是使用分體空調的普通住宅樓,其空調室外機采用了暗裝方式;C樓則是一棟采用集中空調的節能樣板樓,圍護結構保溫性能大大優于A樓和B樓,外窗采用雙層斷熱中空Low-E玻璃窗,全部設置外遮陽,并使用多種先進的集中空調技術和設備,如溫濕度獨立控制、輻射空調、置換通風、排風熱回收、水泵和風機變頻控制等。然而,這棟高投入的集中空調節能樣板樓的空調能耗指標卻遠高于采用分體空調的“非節能”的A樓和B樓。
表2-2 北京市3棟高層住宅2006年夏季空調能耗調查結果[19]

除此之外,其他學者在我國不同地區調研得到的住宅分散式空調能耗結果見表2-3。從南方到北方,從東部到西部的調查結果均表明,我國采用分散式空調住宅的夏季空調能耗為2~8kWh/m2。表2-4是采用集中空調的住宅空調能耗的調查結果。由此可以看到,在北方地區,集中空調的能耗通常比分體空調高8~10倍;在南方地區,通常高3~8倍。
表2-3 分體空調住宅樓夏季空調能耗調查結果

表2-4 集中空調住宅樓夏季空調能耗調查結果

調查得到的中央空調系統能耗中,輸配系統能耗占很大部分。表2-2中的C樓僅冷凍水循環泵耗電就高達7.6kWh/m2,占空調系統總能耗的38%,已經大大超過了采用分體空調的A樓、B樓的單位面積空調總能耗;在表2-4的第3個項目中,水泵(包括地源水泵和冷凍水泵)一項的夏季能耗也達到6.5kWh/m2,占空調系統總能耗的30%,接近甚至超過表2-2中相同氣候區分體空調的單位面積總能耗。這些輸配能耗絕大部分又轉化為熱量進入冷凍水系統,造成了供冷量的損失。而反觀分體空調,則幾乎不產生輸配能耗。
2. 集中供暖與分戶采暖的比較
2011—2012年冬季,清華大學對北京某住宅小區60余戶壁掛爐采暖住宅進行了調查。圖2-27為調查得到的室溫分布狀況,圖2-28為各戶采暖季天然氣用量分布狀況。

圖2-27 北京壁掛爐采暖的室內溫度分布[13]

圖2-28 北京壁掛爐采暖的單位面積燃氣量分布[13]
清華大學同時調查了附近30余戶集中供暖住宅。目前,北京采用小區燃氣鍋爐供暖的住宅單位面積采暖燃氣消耗量為8~12m3/m2[29]。實測這些集中供暖住宅室溫為20℃~22℃。圖2-29為集中供暖和分散壁掛爐用戶對采暖狀況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圖中表明,盡管集中供暖的室溫普遍高于壁掛爐采暖的室溫,但由于壁掛爐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調節,因此滿意度反而更高。
因為具有能夠獨立調控室內溫度的優點,使得壁掛爐用戶對于室內環境的可控度更高,居民會“按需索取”,自己掌握采暖的時間。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住戶日平均采暖時間不超過18小時(見圖2-30)。這種獨立運行的模式因為與費用直接掛鉤,也調動了人們節能的積極性,例如在不影響室內活動的前提下,適當增加衣物來提高舒適性。針對60余戶壁掛爐用戶的調查結果顯示,冬季每戶每平方米用于采暖的燃氣耗量約為8m3。對于房屋面積100m2的住戶,一個冬季的采暖費用約為1600元;而如果采用集中供暖,則采暖費用將達到2500~3000元。對住戶來說,壁掛爐是比集中供暖更為經濟實惠的采暖方式。綜合考慮舒適性、經濟性及自主調節性等因素后,有95%的被調查住戶認為壁掛爐采暖優于集中供暖。

圖2-29 對于采暖效果的可接受人數比例[13]

圖2-30 北京壁掛爐采暖的日均運行時間分布[13]
(二)集中式系統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嗎?
1. “全時間、全空間”一定比“部分時間、部分空間”好嗎?
集中式系統按照“全時間、全空間”的運行模式提供服務,在不需要空調采暖時,尤其是在房間內沒人時,同樣進行環境控制,這是導致能耗高的重要原因。一種觀點認為,這樣的全時段恒溫可以使居住者一進入建筑立即感受到舒適環境,不必等待分散式系統的開啟與舒適溫度的建立過程。這有一定的道理,一般的分散式系統從啟動到舒適溫度的建立需要15分鐘到半小時。那么,我們從溫度不舒適的室外回到家中,是不是就需要馬上進入舒適環境?等待15分鐘到半個小時到底有多大的不適感?為什么每個采用風機盤管的“半集中式”系統的使用者都不讓風機盤管連續運行以保證“一進家門就進入舒適環境”,而是都選擇等待15分鐘到半個小時的模式?這就說明,在2~3倍的能耗或4~6倍的費用差異面前,使用者都會選擇節能省錢的模式。而實際上分散式系統也可以提供全時間的服務,只要將其分散的環境控制裝置連續運行就可以了。在舒適性和省錢之間,讓消費者獨立選擇,有何不好呢?
2. 集中式真的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嗎?
實際上,很多末端調控能力不足的集中式系統都存在室內過冷過熱的問題。典型的現象就是北方各地集中供暖的室內狀況。北方城鎮集中供暖的住宅使用者經常抱怨室內過冷或過熱,同時由于很多被“過量供暖”的用戶無法調節,只得開窗散熱,不僅造成大量的熱量損失,還散失了室內濕空氣,使室內過度干燥,也造成不適。集中供暖冷熱失調造成熱量浪費的現象,是北方供暖節能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十多年來有關部門積極推行“供暖改革”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大量科研項目正在進行技術研發,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實踐表明,改善集中供暖系統末端調節遠非簡單的技術問題。由于管理體制、財政補貼機制、系統形式、調節技術、裝置可靠性與易維護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供暖改革十多年來仍成效不大,真正解決末端溫度和熱量有效調節的住宅項目,至今也是極少數。集中供暖缺少有效的調節措施,是圖2-29給出的集中供暖用戶滿意度低、分戶燃氣壁掛爐用戶滿意度高這一調查結果的主要原因。
3. 必須注意新風供應不足造成的室內空氣質量問題
目前出現在集中空調住宅項目中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室內空氣質量問題。因為是集中空調,室外新風是由新風系統集中處理并向各個房間進行配送,而不希望住戶打開外窗自行通風。新風供給量則是根據設計的室內人數決定。但事實上,由于室內實際人數的不確定性,就導致一般情況下新風量過大,室內沒人時也有足夠的通風換氣,這也是造成實際能耗偏高的重要原因。而當舉行家庭聚會等活動,室內人員聚集,對新風量需求較大時,卻很難提高新風量,從而導致這些時候室內空氣質量惡化,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對于分散式系統,這種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因為新風是依靠住戶自行開窗通風換氣,所以任何時候只要感到室內空氣質量不佳,就可以通過開窗通風解決,在室外沒出現嚴重污染時不存在室內新風量不足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清華大學曾在南京某集中空調住宅小區對住戶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發現70%以上的住戶表示對被動地接受統一的室溫和新風量調控感到不適宜,希望能夠由用戶對室內溫度和新風量進行獨立調控。
(三)集中還是分散?
以上分析表明,對住宅采暖和空調系統的各個環節(包括末端、輸配系統、冷熱源和新風),哪個環節采用了集中式,哪個環節就成為高能耗環節,哪個環節就會出現由于調節不當造成的服務水平降低。相應地,哪個環節采用分散式,哪個環節的能耗就相對較低,并且不會出現調節不當影響服務質量的情況。
對集中式系統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發現除了輸配系統能耗高之外,似乎都是由于調節控制能力不足所導致的。那么,是不是采用更有效的調節措施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呢?從原理上講,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似乎這些調節控制問題都能夠很好地解決,對于一些高檔辦公建筑,也可以找到令各房間都具有較好的環境調控效果的集中系統案例。那么為什么對于住宅建筑,集中式系統就不適合呢?這是因為住宅建筑的服務對象是分布在各房間、進行不同活動、需求差異極大的使用者。與辦公建筑相比,住宅末端使用者的主觀愿望與實際活動的差異更大,更具有隨機性,而主觀愿望和隨機的活動又很難直接反饋到調控系統中,這就對滿足個體需求的調控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分散式系統可以賦予末端使用者滿意的獨立調控能力,既沒有技術上的障礙,還可以獲得相對低的能源消耗。集中式系統卻面臨重重困難,即便圓滿解決控制上的難題,其能耗也很難比分散系統更低。那么,我們為什么一定要發展集中式呢?住宅的突出特點是使用者的獨立活動、不同需求和獨立調控要求,為住宅服務的空調采暖系統也應該是分散的、各室或各戶能夠獨立調控的系統形式。
四、建筑室內與室外是隔絕還是相通?

圖2-31 深圳建科大樓
深圳建科大樓于2009年建成,是一座12層的現代辦公建筑(見圖2-31),但這座大樓的建筑環境營造理念與目前大多數現代化辦公大樓很不相同。這座樓的每層都連接有很大的露臺和與室外半開放的活動空間。茶歇、交談甚至小組會都在這種半室外空間進行。辦公空間也設計為與這些半室外空間很好地相通,并且通過調整門、窗狀態還能實現良好的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相對于目前大多數與室外隔絕的現代化辦公大樓,這座辦公建筑盡可能使室內與室外在某種程度上相通,使用者可以從多個角度感覺到室外環境。相比全封閉的空調辦公室,樓內很多工作人員更偏愛半室外的開敞空間,即便是夏季室外溫度接近30℃的時候,開敞平臺上也有人在召開項目討論會。由于全年一半以上的時間依靠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就可以滿足辦公需求,所以該建筑單位面積運行能耗大大低于當地辦公建筑的平均水平,而實測室內的溫濕度狀況、照度水平等,與一般的現代化辦公建筑相差不大。即便冬季溫度偶爾略偏低,夏季溫度、濕度偶爾略偏高,這樣的辦公環境仍然受到大多數使用者的偏愛。
2000年,英國建筑研究院(BRE)曾對英國的各類辦公建筑能耗進行調研(見圖2-32)。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去最左邊一段表示“供暖與生活熱水”的能耗外,各類型建筑的其他各項能耗相差巨大。典型的自然通風辦公建筑,除采暖外每平方米建筑能耗約為30kWh;而典型的中央空調辦公建筑,除采暖外每平方米建筑能耗則超過300kWh,二者大約相差10倍。針對這些辦公建筑的使用者開展的滿意度問卷調查反映出,自然通風辦公樓的用戶滿意度最高,而中央空調大樓卻收到了“空氣不好、容易過敏、易瞌睡”等的投訴,用戶滿意度最差。

圖2-32 英國辦公建筑能耗調查[30]
表2-5列出了兩種不同的室內環境營造理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考慮到生態文明的發展原則,不應追求所謂的極端舒適,而應在資源和環境容量容許的上限以下適當地發展,在傳統的基于自然環境的基本原則下,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認識室內環境變化規律及人真正的健康與舒適需求,從而通過技術創新盡可能營造健康舒適的居住與生活環境。
表2-5 兩種營造和維持室內環境的理念、做法與效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