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大學學習那些事兒
- 路小瘋
- 1字
- 2019-12-06 14:47:46
序
“差生”究竟差在哪里?
完成本書,我花費了1年的時間。而對本書內容的思考和醞釀,足足用了12年,未來仍然會繼續。這源于我自己的經歷,在初中階段我曾成績優秀,高中階段因為貪玩的原因,成績淪落至班級的末尾。極度的不甘心讓我進入大學之后,刻苦努力地學習,尤其喜歡自己“琢磨”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憑借著這些學習方法,我的成績開始慢慢回升,考研、考博也都成功。
2015年,我在知乎網站上,開始嘗試著寫一些有關學習經驗類的小文章。讀者看了這些文章后反響之強烈是我始料未及的。這讓我感覺到,我的方法能夠幫助到一些同學。對于那些在苦學之中找不到學習方法,成績始終不理想的同學,本書應該具有借鑒意義——我總結了所有走過的彎路。
從“優生”到“差生”再到“優生”的經歷,讓我對兩種不同身份的學生都有很強的體會。加之多年以來對周圍同學的觀察,我更加堅定了一個認識:“差生”之差,本不在于智商上的差別,而在于對學習方法論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而言,影響學習效率及最后成果的因素都是多元的。這些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系。優生一定是掌握或者順從了此種聯系,而差生一定是漠視或者背離了此種聯系。
這種聯系,我稱之為“循環”。
上述認識的形成,最早源于一個小插曲。考取博士后,我習慣每天在網絡上為大學各年級的同學答疑解惑。有一次,我同時接到了A、B兩位同學的問題。問題很相似:兩位同學都強調自己的思維不是特別的清楚,口頭表達能力有限,說話條理不清。
我的建議也很簡單利索:首先,訓練思維應當從閱讀開始。你們剛從高考的獨木橋擠過,平時能夠接觸的課外書籍非常少。現在大一了,可以開始閱讀課外書了,各類型都要讀一些。其次,口才是與思維相聯系的,當然也和你平時的閱讀量相關。在閱讀之后,盡量動筆寫文章。動筆可以先從讀書筆記開始,然后是讀后感。寫作熟練后,可以邊閱讀邊闡發,多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分析具體問題。這樣下來,慢慢的,你的思維就會清爽很多,思維的清爽就會帶動口才。
兩位同學當時都欣然贊同。
幾個月后,有一天A同學很高興地向我反饋。大意是自己的文章在院里的征文比賽中獲獎了。他說自己還參加了辯論賽。在參賽的過程中,自己每天不斷地針對辯題查閱資料、準備,寫作。整個過程,讓其思路和口才都提升了不少。我點進他的QQ空間去看,發現自從上次和我交流之后,他的空間密密麻麻的文章寫了一大堆。有的是日記,有的是讀書筆記,有的是自己的心得總結。
而B同學一直都沒有反饋給我任何信息。后來我點開他的QQ空間頁面,每天的狀態,無非是感慨迷茫、困惑、沒有方向之類。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在他的空間留了言:“最近狀態好一些了嗎?有沒有堅持寫作和讀書呀?”他回復我:“對不起路哥,最近學習和社團活動太忙了,事情太多,總是理不清頭緒,心情也不好。等過了這一陣子,我一定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寫東西。”
B同學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他的QQ空間依舊是各式各樣的負能量。
這件事促使我開始思考。因為在咨詢中,我自己并沒有傾向性。他們提出的問題,其實很多都是高度類同的。比如讀書筆記如何去做?我傳授給A同學的經驗方法與B同學并無任何差別,然而效果卻迥異。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分析之后,我的結論是:問題并不出在我身上,而是出在每個人自己身上。
兩位同學明顯表現出的不同的特質,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妨把它們看作是我們人格中的兩面,把它簡化一下便于理解,稱為我們的A面與B面。
A面所代表的是一種廣域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方式下,我們看待一個問題,不僅看到了它的局部,還要看到它與其他問題的聯系;不僅要看到現在,還要看到未來的發展;不僅要看到壞的方面,而且也看到好的方面。
譬如,看一本書、寫一篇文章、參加一次活動,覺得沒有收獲,那么當看10本書、寫10篇文章、參加10次活動呢?盡管其中任何一次行動的收獲都是微不足道或者沒有收獲的,那么10次疊加起來呢?這個成果是不是就變得稍稍可觀一點了?雖然不能看到4年以后的成長和收益,但是也許能看到一個月,一個星期以后的進步。這次活動失敗了,浪費了時間,沒有取得既定的成績,但是,從反面來說呢?失敗的活動提高了鑒別能力,使得未來的選擇多了一些理性,明白了活動失敗的原因在哪里,弄清楚這些,是不是同樣算是獲得了經驗和收獲?
這就是一種系統、積極、動態的思維方式。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在情緒上就能保持積極,在行動上就能保持主動。
相對來說,B面所代表的是一種狹域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永遠局限于局部,當時、當下的某個場景之中。
比如參加一次活動,競爭對手太強了,害怕失敗,索性就不參加了——這是只看到對手的強,而沒有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特色,同時也沒有看到即使失敗中也能得到經驗和提升的一面。比如看一本書,不好看,沒興趣,看不懂。放棄了——這是沒有看到多次與量積累的提升,多看幾遍可能就看出門道,越看越有意思了。寫一篇文章,寫的不好,別人譏笑你,于是馬上放棄了,于是再也不動筆——這也是沒有看到量的積累,夸大了負面評價對自己的影響,從而放棄了自己潛在成長的機會。
片面、消極、靜態的思維使得情緒層面的負能量越積累越多;負能量的積累又造成了自己行動的遲緩和保守,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甚至自我封殺掉自己成長、成功的機會。這些喪失和被封殺掉的機會,反過來又進一步造成了自己思維的狹隘、消極。
不同的思維、情緒、行動環節組合構成循環,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循環,既包括靜態視角下各環節的構成,是體系性的稱謂;也是對這些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描述。思維、情緒行動三個環節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循環的好壞。
所以,“好生”與“差生”的差距從根本上說,并不僅是一兩個學習方法的差距,而是體系性的差距。“好生”踩對了自己的循環點。從思維、精神、行為三個環節有效地開啟了自己的良性循環;而“差生”恰恰相反,在此三個環節中一定存在某些問題,使得負面的影響不斷積累,最終走向了惡性循環。“好生”與“差生”,實際上只是不同狀態下的循環產生的結果而已。
“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時刻存在轉化的可能。
本書的內容,對于“好生”和“差生”都是適用的,對于前者,如果你尚未清楚自己為什么能夠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本書中的理論也許可以對此做出解釋。如果你已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優勢加以放大,假以時日,你的優勢會更加鞏固。對于后者,書中的內容也許可以為你打開一扇窗,找到你暫時落后的原因所在。
是為序。
路小瘋
2017年5月
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