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拿起你的筆,開始寫作

對于閱讀量還比較少的同學,建立鏈接的能力比較弱,可以理解。這一部分同學,首要的任務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先建立起可供鏈接的素材庫。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很多同學向我反應,自己的閱讀量上去以后,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依然找不到清晰的思路,無法與曾經的閱讀或者親身經歷聯系起來。

對于這一部分同學,我通常的建議是:動筆寫。

鏈接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完成。一種是我們純思維的形式,所有的類比、想象、推理過程都在我們大腦內完成。這樣的形式優點是及時、快速,但缺點是單純由思維完成的鏈接不一定是準確的,而且熟記的程度有限。而寫作,就是對純思維形式的一種加強。

第一,通過文字的形式,能夠將你的思維過程和結果清晰地表達出來。我們都有這樣一種體會:有些現象,我們明明有深刻的體會,或者曾經從書本或其他媒介接觸過,但是話到了嘴邊,偏偏就是表達不出來。這就是因為沒有用文字來詮釋這些體會和感觸,沒有經過文字轉化和復述的過程,從而導致這些體會和感觸還停留在非常感性的階段,不能脫口而出。

第二,文字的書寫和表達,實際上是幫助我們在純思維建立起的鏈接上進行“二次的理解記憶”。打一個比方,知識點之間的鏈接就像從A地到B地開鑿出的一條水道。第一次開鑿出的水道,往往是非常淺和粗略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水道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如果你沒有經常去反思和重復鏈接的過程,它甚至會消失不見。這其實也是為什么我們通常第一次閱讀一本陌生的讀物,讀完之后總感覺“什么都沒記住”的原因。

第一次閱讀在忙著吸收新的信息,能夠通過純思維的形式建立起粗淺的鏈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談何鞏固和提高鏈接?但是文字不一樣。寫作的過程會重新調動你回憶閱讀或者經歷中獲得的信息。無論是邊閱讀邊寫作,還是閱讀完畢后再次寫作,實際上都相當于對鏈接這條“河道”的加固。

第三,文字的寫作最終會形成客觀的信息。當原有的知識點及鏈接忘記的時候,也可以通過之前文字的幫助快速回憶起來。這相當于為記憶建立了一個穩定的“錨”。

當然,寫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說閱讀和經歷主要是在被動地吸收信息;寫作,實際上更多是調動你的思維和文字進行主動地組合和輸出信息。

我從大二學年開始堅持寫作,迄今為止已經堅持了8年。這8年中,我自己最直接的體會是:文章從一開始寫的很爛、很散;對某一個事件描述的非常不精準;對某一瞬間的感覺把握的非常模糊——直到越寫越好;越寫越成體系;表達和提煉越來越準確。隨之而來,我的思維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

尚未養成寫作習慣的同學,可以先從寫日記和寫讀書筆記做起,從模仿和重點摘錄做起,適當添加一些自己的引申和感想。已經開始寫作的同學,為了進一步提高寫作,可以嘗試著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所得的知識來分析具體的問題。

以下一些寫作經驗,供大家參考。

1.學會尋找問題

我一直把問題意識當作我寫作的起點。有了問題,文字才會有一個中心和線索,才會變得緊密,不至于抓不住寫作的重點。

問題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生活中的經歷、從事的工作以及目前的學習最讓你犯難的地方;二是通過閱讀、交談、新聞廣播、報紙、影視等形式獲得的信息。這些信息中往往也隱藏著問題。

比如,有一次我和室友一起去看馮小剛導演新上映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影片講述的是一起圍繞“假離婚變真離婚”訴訟,女主人公連續上訪的故事。我是學習法學的,室友是學習經濟學的。依托不同的知識背景,我們倆在觀影過程中都發現了不同的問題。

我思考的問題是:“離婚”到底是應當以當事人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為準,還是應當以最終核發“離婚證”這一形式為準?如果是后者,那么影片中法院的判決并無不妥之處。但是這合不合理呢?由此引發的問題有沒有相應解決的方法?實際上,雖然電影事件是虛構,在實踐中類似的案例卻層出不窮,基本都是以法律上有效離婚作為最終判決——這就與我國的《婚姻家庭法》和法律文化相關了。而我的同學更多思考的是:明明是一個不大的民間糾紛,為什么各級官員層層推諉,這背后的經濟邏輯是什么?就是這樣一部充滿矛盾的電影,讓我們兩個人都捕捉到了相關專業的問題。有了這個問題,我們隨后再去搜尋資料,組織寫作就有了方向。

再比如,相關的熱點新聞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來源之一。不久前,有幾起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熱議的新聞,一是“八達嶺老虎傷人案”,二是王寶強、馬蓉的離婚案及名譽權侵權案。這兩起案件在民間的輿論幾乎是一致的。但是作為法學專業或者其他專業的學生,我能不能夠依托現有的知識進行專業的分析?這就是新聞素材帶給我寫作的啟發。

當然,如果你暫時無法寫作這樣較為專業的問題。你也可以寫一寫與我們生活相關,比較貼近我們學習、工作的小問題。比如如何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如何安排好一天的作息?如何平衡好社團活動和學習之間的關系?如何與人交際能夠最大程度減少對方的不適感?這些問題都是與我們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多多少少都有親身的經歷。

2.找準寫作的切入點

寫作的第二步是找準寫作的切入點。切入點,通俗來說,就是從哪一個角度出發,來組織語言,組合寫作素材,形成論點、論據、論證。

切入點涉及寫作思路的問題。每個人的思維習慣、背景知識、生活經歷都不一樣,因此沒有說哪一種寫作思路就是最優、最好的,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寫作習慣,能夠清晰準確地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組織起相關的素材,我認為這樣的寫作思路就是合適的。

找寫作切入點的過程,要注意做到“三個結合”。

第一,結合自己背景知識,理論儲備。比如,我是法學專業,在業余時間,對哲學、文學、史學也涉獵較多。因而,我的寫作切入點往往從法學、哲學、文學、史學的角度切入。相關的知識為我寫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第二,結合切身經歷。親身經歷所帶來的大量感性素材,這是我們通過閱讀、交談或者其他方式獲取的間接素材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當關注的問題,寫作的話題恰好曾經經歷過,寫作會變得非常真實,有感染力。

第三,結合興趣。寫作的切入點可以有很多,但是不同的切入點,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寫作體驗。通常而言,在寫作之前,選定的切入點一定是自己最感興趣的,是非常想說,非常想對此表達一二的。結合自己的興趣,在寫作過程中的快樂程度也會提高很多。

3.廣泛搜集素材,反復調整,盡量一氣呵成

有了問題意識,有了切入點之后,接下來是帶著問題和切入點,有意識地去搜尋相關的資料,搜集和補充更多的相關信息。很多時候,發現問題、尋找切入點、搜集素材的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會出現反復的狀況。

比如,某一個問題在你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已經被別人解決了,并且已經解決的比較完美了,那么你的問題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比如你的問題已經有人提及了,但是沒有深入地分析或者解決方法并不是那么完美,那么你的問題就要隨之進行調整,往更深入或者另辟蹊徑的角度重新考慮。寫作切入點的尋找也是一樣的,有時候限于寫作素材的缺乏,不得不逐漸改變原有的思路,重新尋找切入點;也有可能隨著素材的搜集,又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更加可寫而有趣的方向。因而,整個寫作實際上是隨著搜集素材的過程不斷調整、試錯的過程。

在搜集好相關的素材,確定問題與切入點后,最為重要的是用最短的時間通讀聯系素材,并且將寫作的過程一氣呵成地完成。在短時間內閱讀、思維所建立起的鏈接記憶是最強的,整個過程一旦中斷,又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重新回憶相關的信息和知識點。閱讀、寫作的過程一經中斷,也很容易造成人的挫敗感。

對于剛剛開始寫作的同學,經常犯這樣的毛病:在已經搜集好素材,寫作時,過于追求完美,字斟句酌,導致寫作的過程變得異常的漫長和痛苦。這部分同學一定切記,當你下決心動筆時,一定先以完成為目標,畢竟文章是可以修改的。如果是自己的小文章,僅供練筆用,你就更加不用提前背上任何的心理包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清远市| 项城市| 儋州市| 沙湾县| 高淳县| 泸州市| 合川市| 青海省| 吕梁市| 高邑县| 巍山| 河曲县| 肥乡县| 津南区| 伊通| 湾仔区| 昂仁县| 宜丰县| 阿城市| 沽源县| 桓仁| 双柏县| 南郑县| 汨罗市| 吕梁市| 双流县| 运城市| 遵义市| 德令哈市| 靖西县| 金沙县| 乐东| 双城市| 丹巴县| 静乐县| 江安县| 漳州市| 都兰县| 嘉荫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