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生,從平凡到卓越
- 繆瑋
- 2942字
- 2019-11-25 18:10:51
●為什么要實現從平凡到卓越
歷史上有一對著名的父子,周文王和周武王。很多人都知道周文王禮遇姜子牙的故事,知道文王演周易的故事,還知道武王伐紂的故事,但是對周武王說過“人是萬物之靈”的話,就不一定清楚了。“人是萬物之靈”這句話,的確是周武王說的。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人生來就應該卓越。
但是,現實中卻沒有多少人相信這句話,倒是比較相信人生來就是平庸的。為什么會這樣呢?顯然應該有其存在道理。大師兄是通過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小象的故事,一個是黃金床的故事,來解釋這個現象的。
對于一只小象來說,它心里充滿著喜悅,因為生命對于它來說,全部都是未知的精彩。所以,當小象走在草原上時,它聽到的是花開的聲音,看到的是小溪潺潺,頭上則是藍天白云……小象最喜歡走到小溪的旁邊,去看溪水中自己的倒影;最喜歡用鼻子慢慢吸起一管水,然后噴灑在自己的頭上;喜歡去感受那種愜意和清涼,透過水看到七色的彩虹。
有一天,當小象正玩得開心的時候,草原上突然出現了一群可怕的獵人。這批獵人迅速地逼向小象,小象感覺到了不安全。出于生命的本能,它當然想逃跑。可是獵人早在前面挖好了陷阱,所以小象掉入陷阱被擒。
獵人用粗粗的鐵鏈,把小象綁在大樹上。出于生命的本能,出于對自由的渴望,小象拼命想要掙脫鐵鏈。但是,小象的每次掙扎、哀嚎和怒吼,都沒有用,換來的都是失敗、失望、無助、傷悲,甚至是絕望。
在這個過程中,鐵鏈磨破了小象的皮膚,深深地勒進它的肉里,甚至流出血來。可是即便是這樣,小象依然不愿放棄,它一次又一次地哀嚎著、怒吼著,一次又一次地奮力掙扎以求擺脫束縛。可是,小象的每一次掙扎,換來的都是失望、傷悲、無助,甚至是絕望。它腦子里面就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沒有用的,我只是一只掙不脫束縛的小象。在眼淚流出來的那一刻,小象學會了放棄,它終于接受了苦和痛給它的經驗和教訓。
在以后的時間里,小象會在鐵鏈允許的范圍內去活動,每一次感覺到腳上鐵鏈的束縛,曾經的痛苦都會深深地告訴它:沒有用的,你只是那只掙不脫鐵鏈的小象!小象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在那一刻,它眼睛中所有關于自由的火焰,都會熄滅。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象慢慢長大了,它的身體慢慢變得強壯,力量已經是以前的一百倍了。但是當獵人把長大的小象賣到馬戲團的時候,馴獸師只需用細細的鐵鏈隨便鎖一下就可以了。因為經過長期的訓練,當大象感覺到腳被束縛的時候,第一反應已經不是全力以赴地去掙脫,而是馬上在腦海里告訴自己:沒有用的,我是那只無法掙脫鐵鏈的小象!因為生命已經給了它足夠的經驗和教訓,讓小象學會了在鐵鏈允許的范圍內活動,甚至為了一根甘蔗、幾只香蕉,學會了無數的動作來逗人開心。它唯一忘了的是大象應該是屬于草原的,是自由的。
終于有一天,馬戲團起火了,所有的動物四散奔逃,只有那只強壯的大象呆呆地站在那里,任憑烈火吞噬了自己。
可見,牢牢束縛住大象的,不是腳上看得見的鐵鏈,而是它腦海里深深的信念!所以,很多時候,束縛人生的不是外界的環境,而是人自身的觀念!
一個人擁有怎樣的心靈,就擁有怎樣的世界。人是自己觀念的奴隸,一個人一輩子收獲的成敗、榮辱、得失,觀念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自己腦海中錯誤的觀念、偏執的思維慣性,找回自己卓越的天性。
第二個黃金床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那些“黃金標準”的可怕。
古印度曾有一位國王,想要用黃金打造一張無與倫比的床。他派人統計了全國人民的總身高,再除以人口總數,得出一個全國平均身高。隨后,國王下令按照這個平均身高,打造了一張黃金床。床造好后,國王興奮地要求每一個前來朝見的人都睡在這張黃金床上,但有一個規矩:這個人必須和這張床一樣長。如果這個人個子高,就要被武士砍短;如果個子矮,就會被武士拖去拉長。毋庸置疑,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倒霉,大多數人都會一命嗚呼!
相信看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國王愚昧、無知、殘忍、變態、神經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犯過類似的錯誤。國王的愚昧在于用黃金標準去要求別人,我們雖然不會像國王那樣,動輒要人性命,但我們會不會用黃金標準去要求別人呢?當然會!我們會用另外一個詞,這個詞叫作期待。我們不僅會用黃金標準要求別人,還會用黃金標準要求自己。小時候要做一個乖孩子,長大了要進一所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嫁一個好的人,所有的一切,我們都被要求做到最好。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這是命運贈予我們的禮物。尊重別人,首先要從尊重彼此的差異開始,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一樣,接受不同的看法,即使要承受必要的負面壓力。當然,我們也要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缺點和不足。對待周遭環境也是如此。只有丟掉所謂的“黃金床”,不做自己和他人的“暴君”,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定位和需求,才能真正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周圍的事物,并與之和諧相處,最終幸福、樂觀、積極地生活。
從平凡到卓越其實沒有那么復雜,它只是一個“回來”的過程,關鍵是找到生命中的哪些事情讓我們今天迷失在一些錯誤的環節里。大家都可以通過小象和黃金床的故事,好好地進行自我覺察和覺醒。我曾經讀到一個關于聯合國原秘書長潘基文的故事。
潘基文成名后曾回憶說,他在中學時期曾有過一次失敗的交際:17歲那年,有著強烈社交愿望的潘基文為自己制訂了一個計劃,就是每天放學后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商店門前主動與出入的人攀談。為了圓滿完成這一計劃,也為了克服獨自一人的膽怯,潘基文把計劃告訴了他最要好的同學,并請求對方陪他一起去。
但同學并不喜歡到大庭廣眾中去,他更喜歡研究航天模型。剛開始,同學礙于情面答應了,并堅持陪伴了他一個星期。但從第二個星期開始,同學說什么也不去了,潘基文很生氣,對同學說:“當外交家多好啊,你待在家里研究那些模型,有什么用啊!”對方也毫不客氣地回敬道:“你想當一名外交家,而我想當一名科研人員,我們的志向本就不相同,請你不要用你的標準要求我!”
這句話猶如一聲驚雷,把潘基文徹底震醒了。他在回憶中說:“我終于懂得了一條與人打交道的原則,那就是‘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而且至今,這條原則對我從事外交工作都大有裨益。”
我們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自己有一些行為習慣、做事準則,就以同樣的標準衡量別人,覺得對方做不到,就是不該。殊不知,個人經歷、成長環境、思想認知的不同,對人有著直接的影響。每個人對于行為準則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我們可以建議他人怎樣做事,但是倘若完全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的確,認識世界和認識他人,最終是為了認識自己。“認識你自己!”——這是銘刻在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后來的哲學家都喜歡引用這句話來規勸世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認識你自己”理解為認識你的最內在的自我,那個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核心和根源。自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人性認識者都是真誠的反省者,他們都把自己當作標本,借之對人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眾多人的人生中,有卓越的人生,也有平凡的人生。卓越的人生鳳毛麟角,平凡的人生比比皆是。很多人雖然對卓越的人生欽羨不已,卻又不得不屈服于平凡的人生。正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那么,能否實現從平凡到卓越的人生跨越呢?又如何實現這個跨越呢?這也正是大師兄在接下來的內容里要為大家揭示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