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1912—1949年的民族經濟研究

辛亥革命以后,中國政治動亂、軍閥割據,西方列強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分割,民族矛盾加劇、邊疆危機惡化。“日本割據臺灣、建立‘滿洲國’,英國入侵西藏、制造‘西藏獨立’,沙俄侵占外蒙古、唆使‘外蒙古獨立’,英國滲透新疆、支持‘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蘇聯主導外蒙古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并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旗號下扶持了一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復雜的民族關系和邊疆危機,引起了當時大批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視與深切關注,一批具有良好學養和愛國熱情的知識分子在歷史學、邊疆學、民族學等領域深入調查研究,探尋救國圖存的良策。如費孝通、江應梁、方國瑜、楊成志、陶云逵、胡慶鈞等,“對各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組織、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形態等,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尤其是對民族經濟的歷史與現狀作了開拓性的記述和介紹。”(2)

當時中央研究院、西南聯大等研究機構和高校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歷史調查,出版了大量研究著述。從調查的地域看,雖然也有針對西北和蒙古地區的調查,但以西南民族地區的調查最為深入。從調查的內容看,以社會歷史、語言文化、政治制度、社區、禮俗、宗教、人口等為主,有關經濟的調查往往不是重點,但在大多數研究中都有所描述和論及,也有少數研究專門關注土地問題、經濟組織和經濟生活等。除了各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外,民國時期的許多報刊也是許多學者、知識分子發聲的陣地。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出版期刊達25000余種,其中部分經濟、邊情、地方等欄目刊發了大量反映當時東北、西南、西北民族地區經濟、邊疆政策等方面的內容,為研究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問題,以及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有制關系、商品交換等提供了較為翔實的珍貴文獻。下面對這一時期的研究作一個簡單的梳理,由于文獻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局限,很難對當時豐富的研究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回顧。

一、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歷史調查中的民族經濟研究

民國時期,相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少數民族經濟”的期刊文獻而言,有關“少數民族經濟”的專著并不多。除了當時期刊刊登的運用歷史學、邊疆學以及古典民族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利用各級政府機構提供或發布的統計資料展開的研究外,這一時期的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出版了一批以調查為基礎的研究著作,詳盡記述了當時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歷史狀況,包括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有些調查重點研究了語言、文化、宗教、社區等。

以李文海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少數民族卷(一編)》收錄的內容為例,該書共收錄了10篇調查報告,分別是:《云南民族調查報告》《海南島之苗人》《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車里擺夷之生命環》《碧羅雪山之傈傈族》《畬民圖騰文化的研究》《兩廣瑤山調查》《西北游牧藏區之社會調查》《么些人的婚喪習俗》《羌族之信仰與習為》。通過艱苦的田野調查,這些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的研究收錄了大量具體的數據和場景描述,以及對經濟生活、土地制度等的記述。王興瑞在《海南島之苗人》中提到,他們“先把山上的林木砍伐了,便暫時停手,讓日光把地面的樹枝曬枯后,乃放火焚燒,灰燼便是天然的肥料,然后以鋤鍬掘穴,播種其中。……播種之后,不灌溉,不施肥,只待稻長大時加上一番產草工夫,至八九月便可收獲。……苗人收獲,還不知用鐮刀割刈,只以手把禾穗捻取下來,一束一束地扎起,拿回來陳在禾倉里面,讓和風晾干,或日光曬干”。(3)楊成志在《云南民族調查報告》中,在談到云南彝族的經濟生活時指出:“因處在高山嚴寒之地,其生產方法,除養牛羊或狩獵(不多)外,便靠著山耕。其手工業除能自制披氈羊毛布和熔打鐵刀外,別無所長。”(4)

《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少數民族卷(二編)》(上、中、下冊)共收錄研究報告77篇,其中有5篇經濟調查,分別是:吳文暉和朱鑑華的《西康土地問題》、李有義的《雜古腦的漢番貿易》和《雜古腦喇嘛寺的經濟組織》、馮海燕的《曲江荒洞傜民經濟生活概況》、胡慶鈞的《不容忽視的邊區土地問題——一個苗村的實地調查》。

其他的調查報告大多也都涉及了具體民族或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等。較有代表性的著述有:

賀揚靈的《察綏蒙民經濟的解剖》(1936年),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撰寫完成,全書共分為12章:第一章“察綏蒙民人口的危機”、第二章“察綏蒙民的生產方式及其關系”、第三章“蒙民工業的低能性及其制造方法”、第四章“蒙古行商的市場關系及其交易形態”、第五章“察綏蒙民的生產量”、第六章“察綏墾地展拓的歷程及其動向”、第七章“察綏蒙漢間的墾務糾紛問題”、第八章“河套的移墾與屯墾”、第九章“河套的渠務狀況”、第十章“王公生活與旗屬收入”、第十一章“蒙民的家庭經濟及其生活”、第十二章“蒙民被剝削的橫斷面”。書中很多章節是用圖表形式表現的,比如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等。

馬無忌的《甘肅夏河藏民調查記(1941年事)》,除了調查地形、人口、交通、草地糾紛等內容外,在“物產”一章對農業、畜牧、森林、礦產、副業等都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和記錄。書中記載,1941年拉卜楞有農戶450余家,已耕地14900余畝;當時的土地權歸寺院所有,農民耕種土地每年定期納租,是一種永佃制度;牧戶數量、牲畜數量和價格,以及礦產資源等都有記錄。書中還有一章專門調查拉卜楞寺的商業。拉卜楞作為當時漢、回、藏貿易之重鎮,物產饒富。書中記載,1934年拉卜楞年出口貨值50萬元,入口貨值38萬元,出超年約17萬元。主要出口的商品有羊毛、狐皮、白羔羊皮、馬,主要入口的商品有松茶、蘭綢、府茶、青鹽。拉卜楞貿易之特點為:以羊毛皮革換糧食,輸入的是糧食、茶葉、布匹之類,輸出的主要是皮毛,其他商業較少;貿易的季節性強,秋末冬初以及春末各期為貿易季節,其他時間為淡季;還有一些“轉口貿易”,例如糖與布匹由四川經松潘送至夏河而轉臨夏,西康一帶的獸皮由拉卜楞轉出口;使用硬幣,而不是法幣,主要用銀幣、元寶等,法幣不行于市場,為此馬先生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主要是改革法幣、用漢藏文書寫印發、大量吸收金銀納入國庫。抗戰之前經營規模較大的主要是毛業和皮業。受抗日戰爭以及皮毛等貨統制的影響,這里的商業發展減慢,各種皮毛制品主要是在民間收藏著。馬先生見此提出開辦國營或私人企業之大規模毛織及制革工廠的建議,以發展當地商業、增加收入。(5)

二、民國時期報刊有關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報道和研究

據《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統計,民國時期的報刊中涉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研究共計306篇,涉及少數民族經濟調查的研究22篇。這300多篇文章大多分布于經濟、邊情以及地方報刊,所以在此分類進行綜述,重點梳理每個期刊所涉及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內容、方法和結論。

表1-1 民國時期報刊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研究的文章統計數

數據來源: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2017年4月15日。

(一)經濟報刊與邊情報刊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報道和研究

民國時期的經濟報刊多達534種,各經濟報刊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最多,而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中外經濟周刊》《東省經濟月刊》《工商半月刊》《國際貿易導報》《農商公報》《中東經濟月刊》等期刊,為研究邊疆地區經濟提供了較為翔實的珍貴文獻。本書主要列舉以下幾種期刊:

一是北京經濟討論處主辦的《中外經濟周刊》(1923年)。該刊重點涉及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的貿易通商情況,主要有《張家口庫倫間通商情形》《中國西北邊外甘草出產及貿易狀況之調查》《最近蒙古畜產輸出之概況》《歸化城之茶貿易》《歸化城與蒙古新疆之間貿易狀況》等文章,可以看出當時蒙古地區與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十分密切。

二是哈爾濱東省經濟月刊社主辦的《東省經濟月刊》。該刊主要涉及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包括滿族、蒙古族聚居地區的農業、手工業、礦業、貿易等基本狀況。期刊中涉及呼倫貝爾地區經濟的文章相對較多,主要有《東蒙呼倫貝爾地方之貿易狀況》《呼倫貝爾改良羊種》《呼倫貝爾之漁業》《海拉爾牲畜及肉類出口貿易》《民國17年海拉爾之商況》《海拉爾毛革之年產額與調查》《呼海鐵路在經濟上之價值》《額爾古納河東岸三河區域之經濟狀況》等文章,概括了呼倫貝爾地區1925—1929年的基本經濟情況,闡述了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貿易發展。

三是國民政府工商部工商訪問局主辦的《工商半月刊》(1929年)。該刊涉及東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如內蒙古的工廠、礦產、皮毛業等,綏遠的牲畜稅、手工業、煤礦業,察哈爾各縣的經濟狀況調查,熱河各縣物產狀況調查以及鮮有的對鄂托克旗少數民族聚居區畜牧事業以及礦產的調查等。

四是實業部國際貿易局主辦的《國際貿易導報》(1933年)。該刊刊載的大都是邊疆塞外地區民族聚居區城市的經濟狀況,如顧季高的《熱河省最近經濟狀況》、張繩武的《察哈爾商業概況》、《熱河省礦產所在地表》以及《華北五省之農村經濟及棉業調查》等描述了北疆少數民族地區基本的情況。此外,胡浩川的《古代塞外之茶葉貿易》、劉孔貴的《邊茶貿易之今昔》、《華北之羊毛貿易》以及《中國羊皮輸美現狀》等對當時的貿易情況進行了記錄和研究。

民國時期刊載邊情記述、邊疆消息的期刊大部分由四大邊疆研究團體主辦,主要有《禹貢》《新亞細亞》《邊事研究》《邊聲》《邊政》《邊鐸月刊》《邊疆》《新青海》《邊事通訊》《西南邊疆》《邊事月刊》等。各刊大多反映了當時東北、西南、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邊疆政策、民族、邊疆沿革、民俗風情等,涉及新疆、四川、云南、青海、內蒙古等邊疆民族地區,為研究邊疆地區經濟和民族問題的研究者和有關機構提供了極為翔實的珍貴文獻,本書主要列舉以下幾種期刊:

一是南京邊事研究會編譯組主辦的《邊事研究》。該刊在1939年以前主要刊載西北、內蒙古、西南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和開發方法,并設《新疆專號》《蒙古專號》等專號。主要成果有《新疆對外貿易研究》(1934年)、《青海、海南島概況》(1935年)、《西藏經濟概觀》(1936年)、瑞林的《內蒙之經濟價值的研究》(1936年)、范榮好的《察省五大經濟富源》(1936年)、江鐸的《對蒙古貿易市場及貿易機關之檢討》(1936年)、丁逢白的《綏遠經濟概論》(1936年)、此明的《內蒙產鹽之近況》(1936年)、《瓊涯實業現狀與展望》(1937年)、《瓊涯開發與西北國防》(1937年)等文章,研究了邊疆民族地區的歷史和現狀,探討了開發邊疆民族地區的途徑和方法。

二是新青海社主辦的《新青海》(1932年)。該刊主要涉及蒙古族和藏族的經濟生活狀況,如《青海蒙古六部29旗調查》《青海蒙旗與藏族之調查》以及《青海蒙藏兩族的生活》等,又包括對發展邊疆衛生事業、水利事業與畜產事業等開發西北的具體問題的研究。

三是戴季陶倡導創辦的《新亞細亞》(1930年)月刊。該刊共計14卷,刊登文章共計1065篇,其中戴季陶就發表了105篇,另外,華企云發表了60多篇關于邊疆沿革、邊疆經略等的文章。月刊文章集中關注于邊疆和民族問題,涉及東北、西北、北部、康藏等邊疆地區的農業、畜牧業、商業、金融、交通、礦業、移民、屯墾等諸多方面,并提出了具體開發計劃,以提高邊疆經濟社會水平為出發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感。其中《新疆回民專號》和《康藏專號》較為詳細地刊載了大量有關西北、康藏地區民族問題的文章,馬鶴天的《赴藏日記》更是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當地民族的經濟生活狀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戴季陶一直十分關注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強調民族教育、交通設施、移民等措施的重要性。戴季陶作為當時民國元老,雖然沒有直接主持邊政,但他的某些治邊、民族政策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視為民國政府處理邊疆民族問題的一個縮影。

四是顧頡剛創辦的影響力比較大的《禹貢》(1934年)。該刊是集歷史地理、邊疆史地和民族研究于一體的權威學術刊物,共發表邊疆民族研究文章741篇,以對內蒙古、東北、西北邊疆地區的研究為重點,涉及邊疆歷史和地理沿革、交通、經濟開發、建設等,所占比重僅次于地理沿革。根據對《禹貢》半月刊載文情況的整體考察,其內容向邊疆研究的拓展,應以第5卷第8-9合期《西北研究專號》為起點(1936年7月1日出版),并以第6卷表現得最為顯著。若按時間先后排序,則該刊關注的邊疆地區為,先東北,后西北,再西南。這說明刊物趨重的方向與當時國內形勢的變化發展有著直接關系。在專題研究方面,該刊先后出版了《西北研究專號》《回教與回族研究專號》《東北研究專號》《后套水利調查專號》《康藏專號》《察綏專號》,并編輯印行了“邊疆叢書”。其中不乏對邊疆地區經濟現狀和發展的研究。

(二)民國報刊對“少數民族經濟”的報道和研究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關注和研究比較多,而對少數民族經濟生活的研究比較少。這些文章大體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是有關少數民族經濟生活的調查,如田禾譯的《西藏之游牧民族》(1932年)、楊成志的《四川大涼山羅羅(彝族的先民)的社會組織》(1937年)、《申報周刊》刊載的《廣西大藤山猺民之經濟生活》(1937年)、李牧犢的《夷族的社會經濟》(1940年)、鐘呂恩的《綏境蒙旗社會經濟生活的一面》(1945年)、傅子里的《臺灣番族的經濟生活》(1946年)等。這些文章對少數民族的經濟生活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敘述。第二類是有關少數民族經濟的專題調查,如張元彬的《青海蒙藏兩族的經濟政治及教育》(1933年)、《農業建設》刊載的《新疆游牧民族向甘移殖》(1937年)、陳海石的《中國少數民族問題》(1937年)、韓德章的《西康游牧民族與工業化》(1941年)、太虛的《改進藏族經濟政治教育之路線》(1941年)、《開發大涼山之理論與實際》(1943年)、中英的《蒙古民族及其生活》(1943年)、曾問吾的《如何安輯大涼山之羅羅(彝族的先民)》(1944年)等。這些文章大都運用民族學、歷史學、邊疆學等學科的基本方法分析研究了少數民族經濟的運行情況。可以說,在民國時期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一些學者能對少數民族經濟生活進行關注實屬難得。

三、上述調查和研究對少數民族經濟學研究的價值

民國時期的報刊專著、種類數至今沒有確切數據,由上海師范大學發布的《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發展報告2015》顯示,民國時期出版的中文圖書達12萬余種、期刊2萬多種、報紙1.3萬多種,其中僅《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計劃收錄的出版期刊就達25000余種,內容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況。由于研究的取向差異以及地域的差距,經濟、邊情、史學等不同類型的報刊之間的關系并不密切、互動很少,加上正值政局動蕩、民族危亡之際,很多報刊在辦刊過程中被迫停刊,即使復刊也可能與創刊時的目的大相徑庭。在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下,一批立志報國圖強、維護邊疆穩定的知識分子,克服各種困難,深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進行調查,為新中國民族學和邊疆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在這些調查研究和報刊文章中,雖然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內容不占主流,但有關民族地區社會歷史調查和經濟生活的專題研究還是很豐富的,為我們了解當時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對于民族經濟學研究而言,這些調查和研究只能算作“無意而為之”,或只作為民族學、邊疆學研究中極少的一部分服務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因此還不能稱其為“民族經濟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桦南县| 醴陵市| 通化县| 武冈市| 镇雄县| 黑山县| 西青区| 讷河市| 博野县| 湟中县| 山阳县| 玉树县| 张家口市| 吉林市| 日照市| 安阳县| 兴义市| 崇义县| 信宜市| 鸡东县| 卓资县| 灵寿县| 贞丰县| 延津县| 西贡区| 灵台县| 桑日县| 炉霍县| 隆林| 会泽县| 民和| 浏阳市| 原平市| 阿城市| 临洮县| 贵港市| 镇巴县| 鹰潭市| 茂名市|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