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戰略研究
- 倪經緯
- 2581字
- 2019-11-29 21:47:28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思路
當前文獻主要是關于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研究,且多數在21世紀初完成,側重于實證和業務方面,缺少系統的理論分析,尤其是對新時期中國參與國際金融體系建設背景下的金融“走出去”利益驅動機制缺乏較好的針對性研究。本書將以開發性金融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基于利益驅動機制的理論視角進行分析,進而系統研究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戰略的本質內涵和可持續發展基礎,為中國金融“走出去”戰略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選題意義
首先,金融“走出去”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戰略的重要組成內容。在經歷了三十多年快速發展之后,中國面臨諸多現實挑戰,要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把握大國崛起戰略機遇期,需要有金融資源配合,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種全新合作模式,促進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新格局。我們不能期待或者依靠發達國家從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中逐步復蘇,進而帶動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轉型。正相反,金融作為一種核心正能量,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動,尤其是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開發性金融,將通過與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開放合作,配合推進國家戰略和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逐步支撐起中國的大國崛起時代。
其次,金融要素國際化需要有一個符合實踐需求的理論探討框架。在理論上,現有的分析框架仍然基于傳統的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理論,即便是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也僅局限于產業分工層面的規模遞增和地理因素探討,尚未深入到金融領域。但實踐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要素國際化配置方面產生的影響已經日益增大,在推動實體經濟范疇內的新經濟秩序構建方面,開發性金融在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亟待從金融理論層面尋找一個可供研究探討的理論框架。
最后,在全球化發展浪潮中,要有中國金融參與下的競爭合作機制。在全球各國都在強調后危機時代要加強建立國際經濟金融治理新機制的背景下,中國將面臨更為復雜而又充滿機遇的競爭合作格局,全球化發展浪潮也并不會因為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而中斷。中國金融作為一股新生的力量,已經逐步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升級和梯度轉移的競爭合作機制,這成為中國金融“走出去”的主要議題,必須要有一系列的利益驅動機制作為基礎,這也是要實現開發性金融“走出去”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所在。
二、概念界定
陳元(2010)指出,“開發性金融”是指國家或國家聯合體通過建立具有國家信用的金融機構,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長期融資,同時以建設市場和健全制度的方式,推動市場主體的發展和自身業務的發展,從而實現政府目標的一種金融形式。(3)它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發展,通過建設制度、建設市場、建設信用彌補市場失靈和制度缺損,實現政府的發展戰略目標,從而解決很多過去政策性金融想解決而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根據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的論述,從概念上講,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對應,兩者同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性金融在現有市場條件下運營,以追求利潤為目標,不承擔主動建設市場的職能;而開發性金融不以盈利為唯一目標,其著力點是在市場缺損、制度缺失的地方,通過制度建設、信用建設來營造市場、完善市場,并在建設市場制度的過程中取得自身可持續發展必需的利潤。與開發性金融相關的是政策性金融,兩者都為政府目標服務,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政策性金融通常以優于商業性金融的條件向特定項目提供大額貸款,不追求自身業績,其實質是財政撥款的延伸和補充;而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發展,不但可以從事傳統的政策性金融業務,而且通過市場化經營,開發性金融具有“自生能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說,開發性金融是傳統的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和超越。
金融“走出去”是指以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的國際化為手段,服務于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金融要素國際化配置活動,既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租賃、期貨等多種形式金融服務,也包括貨幣(即人民幣國際化)、銀行卡、跨境清算體系、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等方面的金融活動。需要說明的是,開發性金融“走出去”在理論范疇上屬于金融“走出去”定義范圍內的一部分,相比于其他金融要素的國際化配置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前瞻性,在運作模式上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因此,本書中不再對金融“走出去”的概念作過多解釋。
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是指開發性金融機構以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的國際化為手段,彌補存在的市場失靈和制度缺損,服務于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金融要素國際化配置活動。首先,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服務于國家“走出去”戰略,一般性的國際金融活動不是重點研究對象,如商業化國際結算、國際證券投資等;其次,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手段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兩方面的國際化,不單純指金融機構海外分支設立或跨國并購等活動,在很多時候更主要體現為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運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開發性金融“走出去”在本質上是中國特色金融要素的國際化資源配置,通過市場建設、信用建設和制度建設彌補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存在的市場失靈和制度缺損,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要素相配合,彼此互通、優化組合,形成互利共贏的格局。
三、研究思路
本書以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其內在的利益驅動機制問題,試圖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探究適合中國國情的開發性金融“走出去”運作模式,啟迪后來者對中國金融要素國際化配置的理性研究。
總體研究思路是基于實踐基礎提出在理論上如何實現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過程中商業利益、國家利益、合作國利益三方之間的合理統一,如何建立著眼于全局的大風險觀以促進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大風險觀就是只有當確保中國取得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才有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內生性利益和真正安全),從而證明,后發優勢國家金融國際化的內生動力在于融入全球化過程中如何激發和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解決主要問題,以及由此而所采取的發展模式。為此,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在“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完整性、到位性和有效性。
(1) 陳元.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J].求是,2013(8):1.
(2) 詳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七章“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第二十六款“擴大內陸沿邊開放”。
(3) 陳元.開發性金融合作: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之道[J].中國經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