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經濟學家縱論新時代經濟
- 程恩富
- 3432字
- 2019-11-29 21:49:59
新時代中國模式對世界的啟示
陳 平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本質特征
從國內發展、社會主義發展和世界格局三個維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本質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個“新時代”,是國內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現已擺脫受制于人、被動挨打的局面,中國核心的工業、農業、科學技術都已完全可以獨立自主地發展,且開放競爭。所以,中國現在不怕西方國家的禁運和封鎖。在這點上,中國經濟達到了新的臺階,這一臺階是蘇聯還沒達到過的。
第二個“新時代”,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馬克思當年設想的是,所有的發達國家同時進入社會主義;列寧提出,處于西方邊緣的蘇聯等國家可以首先進入社會主義;除了毛澤東,沒有其他人想過中國那樣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首先進入社會主義。而自2017年特朗普上臺以來,西方最大的議題變為,美國放棄主導全球化旗手的位置,期待中國來填補引領世界的角色。所以,這個“新時代”,不光是中國向西方學習,融入西方體系的改革開放進程,而是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為全世界走向新的不同的全球化提供經驗。換言之,即中國正在擺脫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秩序。我認為,中國的這一新時代,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新時代。
第三個“新時代”,是世界格局的新時代。中國的經濟、文化實力改變了以往的三個世界的格局。我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美國中央情報局所作的經濟統計數據。從2014年開始,按全世界公認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已經世界第一,歐盟第二,美國第三;按兌換率算,中國世界第二;如果按工業和農業的生產能力排名,包括教育、科技水平,中國實際上在多個領域已是世界第一,少數領域世界第二。所以,中國當前的經濟實力、文化實力,是中國這三百年來從未到達過的高度,當然是一個新時代。
中國理論界和媒體難點,在于向世界講清楚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西方國家的“社會主義”,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當年由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后來成為第二國際和西方福利社會的基本要求,比如工人八小時工作制、社會保障制度,再到后來發展的婦女平權、民權運動等。這種福利“社會主義”,北歐很多國家都已經實行,蘇聯在很大程度上曾經實現。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和福利社會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是開放競爭情況下混合經濟的社會主義,不光指老百姓的福利生活水平,還包括比蘇聯、北歐在開放競爭的全球化時代,有比美國、西歐、日本更強的國際競爭能力。這是馬克思沒有預料過,列寧、斯大林也沒有實驗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以才會有特朗普的哀嘆——美國原以為中國加入WTO,是中國融入美國制定的世界秩序。美國想不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果,反而中國成了贏家,美國成了輸家。和蘇聯東歐“休克療法”的結果完全相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起的競爭結果。可惜中國發展的新型社會主義這個過程,中國的理論家還沒有講清楚,被西方媒體扭曲為什么“威權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紅色資本主義”,以此挑撥西方工人和中國工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現在中國的硬實力已經得到全世界的公認,而軟實力,也就是話語權,還需要發展。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矛盾,就是生產的無政府性和社會大生產的矛盾。但是馬克思沒有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只是提出生產資料公有制,沒具體想過怎么把私有制變成公有制,沒想過過渡期的公有制企業,能否在科技創新上和私有大企業競爭。列寧時期,對于美國托拉斯的評價過高,以為只要把政權改成布爾什維克政府,就可以改變所有制,社會主義政權就可以接管資本主義經濟的托拉斯,就可以立馬變成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列寧只看到托拉斯的優點,沒有看到托拉斯的問題。斯大林理論素養不如馬克思、列寧,片面發展托拉斯,犧牲小企業和農村。結果戰爭打贏了、失業消滅了,但是食品和消費品的生產落后于西方,蘇聯精英和東歐民眾反而被西方的消費世界迷惑。蘇聯才會自廢武功,接受西方“休克療法”,自己瓦解社會主義經濟,而非中國主動開放,謹慎競爭,壯大而非瓦解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斯大林施行列寧政策,“二戰”打贏了,戰爭時期的社會主義其實是“戰時經濟”,證明蘇聯的計劃經濟比英法的資本主義強得多。但是,到了和平世界,計劃經濟在發展民生產品的多樣性方面就弱了。蘇聯在科技上受西方封鎖,逼得自搞一套,建柏林墻的真實原因是拒絕加入西方主導的國際勞動分工,所以蘇聯主導的社會主義陣營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封閉后的經濟代價就是技術發展容易停滯。結果,蘇聯傳統的鋼鐵機械技術非常雄厚,可以在核武器和坦克規模超過西方,但是在新的技術領域,尤其是生物基因過程、半導體為主的計算機等,落后于美國。可見,封閉經濟可以保證社會穩定,但是難以保證科技領先世界。因為科學發展是無國界的。美國科學的強大,靠的是“二戰”末期接收了德國和西歐的科學人才,不僅僅是自力更生。鄧小平改革開放,科學技術博采眾長,加上社會主義的協作優勢,才能在短短幾十年內,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越英美幾百年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社會主義,創新在什么地方?我認為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毛澤東時代完成的。沒有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在和西方競爭的過程中,能夠恢復古老文明的地位,繼而和西方發達國家競爭。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游擊戰,農村包圍城市,建立新中國的紅色政權,還能在西方冷戰技術封鎖經濟、軍事包圍的形勢下,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科技、工業、軍事和經濟體系。這是毛澤東的一大發明,中國獨立的難度超過了斯大林領導的俄國。
第二階段是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從過去三十年江澤民、胡錦濤,到現在習近平的階段,我認為中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馬克思最初的設想,也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不能簡單地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因為世界發展是高度不平衡的。不僅我們沒有觀察到馬克思猜想的發達國家同時走向社會主義,也沒有列寧、斯大林設想的社會主義一國先勝,從而出現單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而是毛澤東意識到的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復辟風險,和鄧小平注意到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技術管理和市場競爭,社會主義也可以應用。社會主義中國承認共產黨領導下的多種所有制的并存和競爭,發展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試驗。中國試驗的結果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混合經濟比西方國家的私有經濟還要有競爭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能夠保證社會穩定、國計民生安,而且技術學習、科技創新的速度遠超西方和蘇聯,這是中國文明的創造。中國大中小企業和多種經濟成分的競爭結果,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品種是全世界最豐富的;中國的家用電器到日用商品是全世界花樣最多、創新最多的。中國商品占領全世界的市場,不僅是因為規模經濟導致的平均成本遠低于西方,而且產品種類和技術創新也超過或逼近西方。中國的高速增長又迅速改善了居民收入,使中國消費市場和互聯網消費的規模,遠超美歐日的市場廣度,才能使中國市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接近和超過西方國家,改變了西方主導的資本流向和金融秩序。這完全打破西方政治家的想象。
顯然,中國模式的實踐基礎已經有了。實際上,西方不少國家的精英都承認,自文藝復興以來,沒有一個有這么多人口的國家,能夠在短短三十年內從落后狀態發展到經濟世界領先,所有工業主要部門都成為世界前列的世界強國,這是前所未有的。至于中國道路理論總結,我認為需要更大的發展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代表了新型的社會主義,超過當年第二國際時代恩格斯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想。
從理論上看,中國不光在經濟領域突破西方的發展模式,中國在政治制度層面的實踐,也完全突破西方的三權分立。西方主流政治學認為三權分立是歷史上最好的國家制度,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人承認,三權分立無法解決全球化下國際勞動分工的社會協調問題。斯密理論“看不見的手”無法解決民族國家的貿易協調問題,更別說基礎建設問題了。中國是多種民族融合的文明國家,這個文明國家有一個不斷革新的政黨,由有遠見的政府長期領導執政,才能夠協調越來越復雜的勞動分工,解決生態危機和金融危機的挑戰。這是自亞當·斯密以來,西方大國興衰從沒解決的問題。市場自由交易,一定會導致周期經濟危機和經濟波動,甚至引發世界大戰,怎么可能持續穩定發展?
我認為中國發展了一個文明大國的新型治理制度,不是簡單地用西方概念的“憲法”、“法治”可以概括的。要具體說明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和西方國家的憲法法治有什么不同,在政治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