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報告(2017)
- 劉永輝
- 731字
- 2019-11-29 21:34:35
四、發展建議
本章構建了2016—2017年中國—中東歐貿易潛力指數,通過對比中國—中東歐貿易潛力指數及其特征指標的分析與總結,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中東歐各國貿易潛力指數有所波動,各國排名相對穩定。在2007—2016年的10年間,克羅地亞、拉脫維亞、波黑、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與黑山的貿易潛力指數排名位于16國的前列,與中國的貿易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貿易潛力指數處于漸進時空演化之中。圖3.3和圖3.4顯示了各國的貿易潛力指數時空演化過程,它們的排名相對變動幅度不大,在上下區間小幅移動。具體而言,捷克、斯洛伐克、馬其頓、克羅地亞和拉脫維亞等其排名區間未發生變化;波蘭、羅馬尼亞等提升一個梯隊;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等提升兩個梯隊;黑山、愛沙尼亞、保加利亞和波黑所有下降;匈牙利、立陶宛和阿爾巴尼亞一直處于第四檔位,排名相對穩定。
我們提出以下幾條進一步挖掘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潛力的措施:
一是,在加大與中東歐各國開展貨物貿易的同時,加快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進程,創造更加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提升通關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中國政府應大力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簽署地區多邊投資保護協定,放寬市場準入,擴大開放合作領域,為雙、多邊投資項目提供共同的法律保護和爭議解決依據。
二是,采用多種方式搭建中國與中東歐各國商品貿易的渠道和平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由于過去經貿聯系較少,中東歐的商品缺少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和平臺。因此,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應搭載“一帶一路”的順風車,充分利用已有的中東歐班列,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構建中國企業與中東歐企業跨境電商的合作平臺,提高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在雙方貿易合作中的使用頻率,特別是在農產品、動植物源產品上的應用,切實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