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報告(2017)
- 劉永輝
- 1047字
- 2019-11-29 21:34:33
四、發展建議
通過使用2016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2季度中國與中東歐地區或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基于模型(2.1)、(2.2)和(2.3),我們計算了中國—中東歐貿易活力指數。通過對中國—中東歐貿易活力指數及其特征指標的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的貿易活力有所下滑。2017年2季度中國出口貨物在中東歐地區活力指數為20.69點,雖較之2017年1季度環比增加了5.12點,但與2016年1季度相比同比下降了6.52點。2017年1、2季度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的貿易活力指數均低于2016年活力指數的平均水平,這說明,自2017年1季度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地區的貿易發展速度下降,貿易成長性不足。
二是,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增長變化較為顯著。2011年第1季度開始中東歐地區從中國進口貨物的市場增長率呈波浪式上升,至2014年第4季度達到最大值35.28%,之后逐漸下降,2017年第1季度達到最小值-10.38%,即市場占有率在這個季度反而減少了10.38%。
三是,2015年以來,中東歐地區從中國進口貨物的增長率普遍下降。同中國與中東歐地區貨物貿易量的大幅度增長不同,中東歐地區從中國進口貨物的增長率逐步減少,從而導致中國與中東歐地區間的貿易順差縮小。
基于以上結論,我們提出以下幾項激發中國與中東歐地區或國家貿易活力的對策與建議:
一是,根據中東歐各國經濟發展的特征,選擇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為重點發展國家,打造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境外經貿合作產業園區”,推動雙方在工程承包、計算機等領域的合作,構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的多樣化網絡布局。
二是,加強雙邊基礎設施合作,實現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幫助中東歐國家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助于化解國內產能過剩。大部分中東歐國家工業化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對于鐵路、機場、港口、核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巨大需求。而包括裝備制造業在內的工業領域產能過剩一直以來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各國基礎設施合作,實現雙邊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對接,一方面可以實現中東歐國家轉型升級,推動各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產能合作,實現產能要素在全球中的有效配置,化解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
三是,促進中國在高鐵、核能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輸出。中國在高鐵、核能等高端裝備制造業上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不僅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且擁有一批國際競爭優勢的新產品與新技術。加強先進技術的出口對于扭轉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以往的廉價、質次的負面認知,深入開拓中東歐市場,塑造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市場的良好形象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