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東歐貿易指數報告(2017)
- 劉永輝
- 1032字
- 2019-11-29 21:34:31
四、發展建議
基于2016年1季度至2017年2季度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進出口數據,本章我們計算了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和國家的市場競爭力指數和特征指標,通過對比市場競爭力指數和特征指標的時空特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整體而言,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的市場競爭力平穩發展,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從指數計算結果來看,2017年2季度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地區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49.25點,與2016年2季度中東歐地區貿易競爭力指數(45.16點)相比提升了4.09點,與2017年1季度中東歐地區貿易競爭力指數(49.57)相比下降了0.32點,整體趨勢較為穩定。
二是,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各國的貿易競爭力基本穩定。從指數計算結果來看:①中國出口商品在捷克、波蘭與黑山3國的市場競爭力在中東歐地區名列前茅;②中國出口商品在中東歐各國的市場競爭力有升有降,差異顯著;③中國出口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相鄰國家接近,且不同梯隊內保持穩定。
三是,中東歐各國在特征指標上的表現不一。具體來看:①中國出口貨物在中東歐地區的市場占有率有所增長,市場競爭力緩慢提高;②中國出口至中東歐地區的貨物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且這種優勢穩中有升;③中國出口貨物的結構與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的結構相似度較低,貿易互補性較差,并且互補性呈現出下滑趨勢。
依據上述結論,我們提出以下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發展雙邊貿易的對策與建議:
一是,繼續加強與中東歐地區的貿易合作,建立協調的多邊貿易關系。近10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地區的經貿合作進入快車道,貿易額快速提升。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地區投資涵蓋化工、機械、家電、電信、汽車和新能源等行業,并向農業、金融、科技等領域拓展。
二是,在鞏固中國與捷克、波蘭與黑山等國的貿易優勢同時,增加從這些國家的貨物進口,促進貿易均衡發展,提高貿易互補性。例如,捷克在生物制藥、新能源、現代農業、環保等方面有很多創新經驗可以借鑒,可以加大對這些產品的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增進彼此經濟貿易的互補性。
三是,細致挖掘中東歐各國的貿易需求,改善中國與中東歐各國貿易結構,提高雙邊貿易的互補程度。中國正迎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將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致力于打造經濟“升級版”。未來5年中國進出口商品的規模與種類將顯著改善,對外投資將達5000億美元。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不僅將惠及本國人民,而且將為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巨大的發展商機。
(1)除了第二十二章,本報告的貨物分類以商品分類表(2015)為準,具體分類參見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