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馬拉松經濟淘金潮(《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1775字
- 2019-11-18 17:44:12
中國“馬拉松經濟”溯源:從競技到經濟的轉變
或許誰也沒想到,形成于百年之前的馬拉松賽事,會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席卷全國,并逐漸形成一股大眾化的“馬拉松熱”,繼而衍生出并推動著特有的社會形式的“馬拉松經濟”。
也許現在還并未有“馬拉松經濟”的專業化解釋,但梳理“馬拉松經濟”形成的來龍去脈,我們會發現在這條經濟線上,早已不是最原始的因參與賽事而帶來的贊助、鞋服生產等基礎的經濟效益,它還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涉及貿易、餐飲以及旅游等諸多行業。
盡管最開始,馬拉松賽事的誕生并非是作為普通群眾的娛樂項目,但鑒于其操作簡單和參與門檻相對較低,逐漸成為經濟新常態下,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的中國中產階層首要選擇的運動項目。
“馬拉松熱”的興起
馬拉松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至1981年舉辦的,現已更名為北京馬拉松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北馬)。盡管相比于國外而言,國內的馬拉松歷史并不算短,但在國人參與度上,卻同樣并不高。根據公開數據顯示,1981年參加北馬的僅有86人,這之后雖然參與人數有所上升,但1998年時仍只有752人參與,直到新世紀后人數才突增至萬人以上規模。
這一趨勢也可從廣州馬拉松(廣馬)的發展態勢中窺出一些端倪。創辦于2012年的廣馬,最初參賽人數即達到2萬人,并隨后發展至2015年的3萬人,這其中還有近萬人由于名額已滿未報上名。
“2014年是國內‘馬拉松熱’興起的一年,興起原因主要是當時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轉型期,使得一大部分人有時間參與運動,關心自身健康,通過電視、媒體的宣傳,馬拉松成為了一種時尚,從而被很多人接受。這些人中又以有資金、有時間的中產階層為主。”何文義說。
何文義表示,新一批中產階層從小接受的教育中并無多少體育運動,因此所具有體育愛好的人也相對較少,“這時候馬拉松的出現,以其相對簡單,準入門檻低而成為國人的熱愛不是沒有道理的”。
自2014年才開始訓練,并因此愛上這項運動的羅先生對此亦很認可。他認為,從自己作為一個跑馬者的角度來說,如果僅考慮跑馬拉松所需要的裝備,一身行頭僅需要兩千元左右。
“當然這個不是指總是去外地跑馬,那樣的話交通以及住宿成本很大。”羅先生說,“我參加馬拉松也是2014年大概是馬拉松熱潮興起的時候。身邊一些朋友跑步,覺得這是很有挑戰的事情。我覺得可以去試試,成功了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馬拉松經濟”背后的邏輯
“我去年參加了六七場(馬拉松)。我是說全程。”上文中的羅先生說,“廈門、無錫、金山嶺長城馬拉松、秦皇島、北京和長城馬拉松。”
正是因為國內不斷掀起高潮的“馬拉松熱”,漸漸撬動了這項運動背后的經濟效應。而這背后的邏輯,除去傳統的商業模式,例如贊助、獎金、運動裝備等,由參與人數的增加而帶來的其余附加值,如給馬拉松舉辦城市的餐飲、住宿、旅游等都成為各地經濟增長不可忽略的動力。
正是在這些直接經濟效益的驅動下,全國多個城市都籌辦了自己的馬拉松賽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2011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僅有22場,但此后的2012年便開始快速發展,一年增加11場至33場,2013年達到39場,誕生“馬拉松熱”的2014年則較前一年增加了12場至51場,其中更有38場比賽規模達到萬人以上,全年參加比賽的人次超過90萬,較上年增長15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到了2015年,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就達到了134場,比2014年增加了83場,倘若加上沒有備案的賽事,全年的馬拉松賽更達到了300場左右。
由此可見,傳統的馬拉松賽事,已從最初的競技及健身,逐漸轉變為以“經濟效益”與“運動健身”為雙重目的。與此同時,2014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下稱《發展意見》),更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由此成為中國社會轉型、經濟轉軌以及百姓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意見》中強調,“到2025年,爭取令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將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其將推進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跑步,則順理成章地擔任起排頭兵角色。
“從某種意義來說,通過馬拉松賽事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是有利無害的方式。首先它沒有環境污染,再一個能推動整座城市的第三產業,輸出當地文化,增加城市軟實力,這對于政府官員來說是很愿意去做的。但與此同時不可忽略的是,這也考驗了當地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現代化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體育界人士說。(羅諾)
作者:饒守春
發布時間: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