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南嶺仙的傳說
- 閑話耒陽
- 春池小荷
- 1410字
- 2020-06-18 18:03:26
南嶺仙寺的鐘聲清脆、悠揚、空靈,蘊含著濃郁的梵音,飄落在茫茫曠野,幽幽谷壑,云水江天。人們站在寂靜的山鄉(xiāng)聽到天籟般的回聲。
峰巒披上一層乳白色的晨霧,宛如眾僧侶在朦朧中朝拜冉冉升起的朝陽,接受大慈大悲的洗禮,是那樣莊重、緘默、虔誠。
巍峨雄奇的南嶺仙座落在耒陽古城西郊,距城區(qū)約五公里。山高海拔300米,時有祥云繚繞,瑞氣升騰。周邊數(shù)千畝蔥綠的油茶林中,鳥兒啁啾,花香撲鼻,讓人流連忘返。***灌區(qū)像一條碧綠的玉帶從山下飄過,潤沃土,澆稼穡,吻五嶺,人湘江,唱著豐收的歌向大山致敬。山的西側(cè)毗鄰武廣高鐵耒陽西站,神龍奔馳,氣吐如虹,人流如織,歡聲笑語飄灑叢林。千里鐵騎連武廣,一曲高歌詠湘鄂。站在高高的佛塔上眺望遠(yuǎn)方,仿佛能看到羊城的華燈,聽到洞庭的漁歌。
南嶺仙庵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二二年),迄今佛祖香火已延續(xù)近500年。公元一九四四年,仙庵慘遭日寇轟炸,殿宇坍塌,僧侶逃離,佛址成為一片廢墟。解放后,庵堂獲準(zhǔn)重建,經(jīng)仁人志士多次捐資修茸,歷遭劫難的古剎面貌煥然一新。
佛塔下面有一眼山泉,泉水清澈見底,汩汩長流,傳說是明代隱士羅洪生從這里登天時留下的一只腳印,后來變成一口潤澤佛地的泉井。陽光的碎片灑進(jìn)井里,泉的波紋漾出一圈圈艷紅的胭脂,閃閃爍爍,浮浮沉沉,時隱時現(xiàn)。輕風(fēng)吹來,瞬間即消失得無影無蹤——光影化進(jìn)了泉的靈魂。晚上露珠悄悄爬上菩提樹,凝結(jié)成慈悲的眼淚,注視人間冷暖。
云水清寒的秋冬時節(jié),泉的情脈里隱隱涌動縷縷溫馨,噴出騰騰的熱氣和碧綠的波光,映照佛門圣地,溫暖善男信女的夢。
歷史上有許多功成名就者,未曾走上仕途,而隱居在云蒸霞蔚,樹木蔥籠的南嶺仙鹿歧峰等佛地,建庵立佛,修身養(yǎng)性,凈化心靈,施甘露以化解苦難。狀元羅洪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他把孔子的教誨“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奉為座佑銘,高中狀元后依然隱居深山,凈心礪志,發(fā)奮好學(xué),攻讀經(jīng)書。后來在一個茅庵里遇到一位高人,懇切地請求修行學(xué)道,被拒之于寺外。羅洪生矢志不渝,長跪不起,以表示自己對佛道的崇拜與虔誠。高僧終于被感動,將其收為徒弟,皈人佛門。
羅洪生深居古剎,一輩子與世無爭,微塵不染,過著“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恬淡生活。潛心研讀禪道,著書立說,學(xué)養(yǎng)深厚,且長期跟隨師傅“施眾生于歡樂,撥眾生于痛苦,播仁愛于春秋”為后世久遠(yuǎn)傳頌。他通覽群書,博采眾長,集佛道之精華,撰著《賢良集》一書,流傳甚廣。書中流露出人生苦短,四大皆空,萬慮俱靜的憂患情結(jié),在梵音禪韻的沐浴下,折射出一種凄冷的清輝!
清康熙年間,耒邑知縣張應(yīng)星親謁南嶺仙庵,并撰寫對聯(lián)一幅:“日受干人拜,夜照萬盞燈”,用詞通俗流暢,朗朗上口,由衷贊嘆仙嶺雄奇、挺拔之勢,亦昭示大山的靈秀、飄逸和崇高,受到蕓蕓眾生的朝拜。
當(dāng)代文人雅士也常登山攬勝,踏青尋夢,撰著許多精美的詩詞和楹聯(lián)。謝中農(nóng)、李藝海先生鑲嵌在天王殿的門聯(lián)頗受游人青睞:“天下為公公平二字通天下,王綱代善善惡攸分有王綱”,聯(lián)語氣勢宏闊,揮灑自如,重疊轉(zhuǎn)合有序,即為蒼生呼喚民主公平,又崇尚法紀(jì)良知,抑惡揚善,妙趣橫生。讀后讓人盡吐胸中塊壘,神清氣爽,愉悅之情回味無窮。
南嶺仙是一塊福地,人文底蘊深厚,佛祖情懷悠遠(yuǎn),山水風(fēng)光明媚,悠揚的鐘聲傳遞慈悲的呼喚和道義的吶喊。晚上站在南嶺仙佛地遙望,碧水青山夢飛云霞,星河縹渺,清輝閃爍,滿天細(xì)玉灑向神州,像是佛臺蠟燭燃燒的淚光,又像天街吳剛劈碎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