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預算法律問題國別研究作者名: 傅宏宇 張明媚本章字數: 963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6:21:41
第四章 美國預算法律問題研究
一、美國預算制度的歷史沿革
美國是典型的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與州政府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州政府以下的政府統稱為地方政府,遵循本州憲法的組織要求。這一特殊的組織結構在財政上體現為財政聯邦制。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稅收、預算支出和舉債需要經過州議會的決議,州議會對選民負責,體現財政決策的公共意志。美國公共預算制度的發展從1921年開始,經歷了行政主導、均勢預算和多元預算三個階段。這既是行政權與立法權博弈的過程,也是從政府壟斷到公共參與的發展歷史。
(一)行政主導預算時代
如果將《1921年預算與會計法案》的頒布視為美國現代公共預算歷史的起點,那么在1921年-1974年是美國預算史上的行政主導預算時代。這一階段的預算改革不僅使行政主導預算模式逐漸形成,而且使行政部門在與立法部門的較量中占據了絕對優勢,總統在預算編制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立法部門主要通過各種政治策略、政治過程和政治原則來與行政部門博弈。
(二)均勢預算時代
1974~1993年是均勢預算時代,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1974年國會預算與控制截留法案》的出臺。該法案在擴大國會預算權力的同時,并未改變總統的預算權能,即總統每年都需要向國會遞交預算,并在預算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法案改變了只能由美國財政部進行預算編制的格局,賦予了國會獨立起草預算提案的權力。國會在收入委員會、撥款委員會的基礎上,增設了參眾兩院預算委員會[1]和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簡稱CBO)。一系列的預算改革使立法與行政部門在預算功能上勢均力敵,國會與總統之間預算權力形成一種對弈型的權力結構。自此,美國國會不僅可以表決預算,也可以獨立提出預算提案,美國進入了國會和總統共管預算時期。
(三)多元預算時代
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國爆發了一系列新公共管理運動,公共部門的績效導向催生了新的績效預算改革[2]。分權與參與的理念強化了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從而開啟了多元預算時代。在多元預算模式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社會團體、普通公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公共預算中,進而使一種新的預算權力格局——網絡型權力結構初現雛形。基層預算單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成為了有一定自由裁量權的權力主體。公共預算的權力主體呈現了多中心化態勢,立法機構或行政機構不再壟斷預算過程。具體的預算執行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體也開始逐漸成為了公共預算過程的實質性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