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刑事執行學的概念和特征

一、刑事執行學的概念

(一)刑事執行的概念

根據其含義的范圍寬窄,刑事執行有三種定義。

第一種定義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定義,即刑事執行是指司法行政機關所屬的監獄依照已經生效的刑事裁判進行的執行活動。簡稱為監獄刑罰執行。

第二種定義是范圍相對大一些的定義,即刑事執行是指國家刑事執行機關依法將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確定的刑罰,依照法定程序付諸實施的刑事執法活動。又稱刑罰執行。非刑罰處罰措施、無罪判決和定罪免罪判決則不包括在范圍之內。

第三種就是范圍最廣的定義,即刑事執行是指國家刑事執行機關依法將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裁判付諸執行的活動。其中國家刑事執行機關包括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和公安機關;相關裁決包括與犯罪及刑罰有關的裁定和決定。也就是說,包括對生效刑事裁判的執行和刑罰執行兩部分。將非刑罰處罰措施、無罪判決和定罪免罪判決包括在范圍之內。根據我國《刑法》第37條的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該條便是所謂“定罪免刑”的非刑罰處罰措施的規定,對該條的執行,在廣義上屬于刑事執行的范疇。簡稱為刑事執行。

從這三種定義來看,都有其合理性。第一種定義僅僅指司法行政機關的監獄改造活動,連公安機關的有期徒刑(三個月以下)的執行、拘役的執行都不包括在內。即使包括在內,頂多也就稱為監所刑罰執行,還是顯得過于偏狹。

第二種定義能反映刑罰執行的實際,符合法律規范的本意,看起來也比較適度。但是,由于其把“定罪免刑”的非刑罰處罰措施的刑事判決排除在外,就顯得該定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種定義比較合理地解決了刑事活動的階段性問題,也便于刑事立法的科學定位。刑事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即以犯罪認定和刑罰裁量為對象的刑罰處置階段;以追訴犯罪程序為對象的刑事訴訟階段,判決作出、終審程序結束就意味著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功能的實現;生效判決的具體執行問題,則是刑事執行法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作為刑事活動最后階段的刑事執行,應當涉及所有刑事判決的執行問題,而不應當將無罪判決,尤其是不應該將定罪免刑判決排除在刑事執行的范疇之外,這種廣義刑事執行的概念具有鮮明的合理性和正當性。所以,本書所確定的刑事執行就是指國家刑事執行機關依法將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裁判,依照法定程序付諸實施的刑事執法活動。

(二)刑事執行法的概念

刑事執行法,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制定并頒布的,用以規定刑事執行制度、規范刑事執行活動、調整刑事執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

其中,關于刑事執行制度的規定,包括執行組織、設施與人員以及執行程序和執行經費等內容;關于執行活動的規定,包括執行方法、執行活動的規則和具體注意事項等內容。理解“刑事執行法”這一概念本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刑事執行法是指全部刑事執行法律規范的總稱,因此它是一個集合性概念。

目前,雖然我國還沒有一部以“刑事執行法”來命名的法律,但是“刑事執行法”這一概念目前已經得到普遍認可。首先,使用刑事執行法的概念,可以使其與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在稱謂上形成一致,有利于三個部門法相互銜接、彼此協調。其次,刑事執行法的概念相對抽象,具有包容性,可以成為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各種刑罰措施的執行的上位概念。最后,倡導刑事執行法的提法,也有利于傳播刑事執行一體化立法的理念,為將來的統一立法工作掃清觀念和理解上的障礙。

2.我們需要了解“刑事執行法”這一概念本身的歷史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刑事執行法律規范總稱的概念,“勞動改造法”首先被使用,爾后普遍使用至今的概念是“監獄法”。這些概念的使用,與當時的立法有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的刑事執行法律是1954年頒布的《勞動改造條例》,因此“勞動改造法”這一概念得到普遍認可。而到了1994年,隨著《監獄法》的頒布實施,“勞動改造法”這一概念基本上退出歷史舞臺,“監獄法”成為一個普遍被接受的概念。然而,無論是“勞動改造法”還是“監獄法”,都具有局限性,因為它們只包括監獄行刑的法律規范,并未包括規定死刑、財產刑等刑事執行的法律規范,更沒有包括其他如公安機關的刑事執行的法律法規。此外,隨著我國刑罰體系的逐漸完善,刑事執行方式的不斷創新,可以想見,與刑事執行相關的法律規范將日益增多。因此,面對實踐中出現越來越多樣化的刑事執行法律規范,使用“刑事執行法”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日漸明顯。

(三)刑事執行學的概念

眾所周知,法學的學科名稱與法的名稱有著緊密的聯系,一般情況下,法的名稱是法學學科名稱的基礎和依據。例如,“刑法學”這一學科名稱就是以“刑法”這一法律名稱為基礎的。如果我國已經出臺了“刑事執行法”的話,本門學科就叫“刑事執行法學”,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由于目前我國不存在一部名為“刑事執行法”的法典,但“刑事執行法”這一名稱又有較廣泛的認同基礎,而且各種刑事執行法律規范還很分散,短期內還很難整合到位,因此,本門學科最為妥當的名稱,應該就是“刑事執行學”。既有刑事執行法的實質,又不僅僅限于就法論法;既有刑事執行法的內容探討,也有刑事執行的學理設想,可以為將來學科不斷向前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前所述,刑事法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對象和刑事執行法學的研究對象。其中根據定義,還可以依據刑事裁判生效這一點來進行分割。即將刑事法學研究對象劃分成判決生效前與判決生效后兩個階段。在判決生效前的階段,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分別從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確證犯罪以便作出妥當判決;而在判決生效后的階段,則需要專門的法律來對生效判決的落實與刑事執行問題進行規制。這種專門的法律,便是刑事執行法,以此作為研究對象的則是刑事執行法學。在目前沒有完整的刑事執行法出臺階段,先稱為刑事執行學,并展開研究,可以使刑事執行學發展更具開放性、合理性,學科為社會實踐服務更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為最終成為結構完善、協調統一、體系成熟的刑事執行法學新學科打下基礎。

所以說,刑事執行學實質上就是研究刑事執行相關法的科學,是研究刑事執行的思想理論、制度規范、實踐活動以及歷史發展的專門學科,是發展中的刑事法學學科。

二、刑事執行學的特征

(一)刑事執行的特征

刑事執行具有以下特征:

1.合法有效性。

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刑事執行的主體必須是法律規定的刑事執行機關。目前我國依法被授權刑事執行的有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檢察機關負責對刑事執行的監督。

其二,刑事執行的依據必須是生效的刑事法律文書。刑事執行只能根據人民法院發生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等刑事裁判來進行執行活動。生效的刑事裁判包括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終審的判決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判決,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

其三,必須在生效的時間內執行。判決和裁定一經發生法律效力,必須立即依法執行,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執行。

其四,必須嚴格按照執行內容執行。刑事執行是一項刑事司法活動,必須嚴格依照生效的裁判和法律的有關規定進行,執行機關在執行時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不能任意變更。

2.法律強制性。

所謂法律強制性是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所確定的內容由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其實施,任何機關或個人都不得違抗。

其一,刑事執行是執行生效的裁判。已生效的判決裁定對被執行人以及一切機關和個人都有約束力,無論其對判決或裁定是否同意,都必須執行。

其二,刑事執行是由國家強制推行的司法活動。即被執行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任何公民,都不得違反,否則就要接受制裁。

其三,對被執行人來說,執行是無條件的。即無論是否同意接受判決、裁定所確定的內容,都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判決和裁定。

3.刑事司法性。

國家刑事司法活動是體現國家權威的活動,有國家強制力做后盾。因此,在刑事執行過程當中,必須定位準確。

首先,刑事執行是將刑事裁判付諸執行的一種刑事執法活動,是國家刑事司法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其他刑事司法活動一樣,具有刑事司法活動的一般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其次,刑事執行還要解決由實施生效刑事裁判所帶來的問題。刑事執行并不是只單純地實施刑事裁判所處刑罰的內容,事實上還要解決由此產生的一些法律問題,如通過減刑、假釋等方式,適時對原判決作一定限度的調整,故減刑、假釋也屬于重要的刑事執行制度。

最后,刑事執行是制刑、量刑的繼續和終端,是執行刑罰裁量后所確定的具體刑事內容。在法治國家,制刑是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進行的,量刑是由法院進行的,刑事執行是制刑、量刑的繼續,也是終端。刑事執行是國家刑事司法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最后環節,也是最終實現刑罰目的的重要活動。

(二)刑事執行法的特征

刑事執行法作為一部刑事法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法律,我國的相關法律規范尚處于發展完善當中。縱觀各國刑事執行法的立法模式,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統一式”的立法模式。是指一國的刑事執行法律體系由一部系統、獨立的刑事執行法典為主體所構成。這種立法模式的特點是實現了刑事執行法律規范的法典化,在同一部法典中對刑事執行的各項制度及主要問題都進行詳細的規定。

二是“分散式”的立法模式。是指一國的刑事執行法律體系由許多部單行法律組成,或者相關法律規定散見于其他法律之中。在這種立法模式下,沒有一部關于刑事執行的核心法律或骨干法律,刑事執行制度以及相關的各種問題,被分散地規定在不同的法律當中,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其他單行立法。

三是“統分結合式”的立法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通過確定一個或幾個骨干法律,同時以其他專門性或者單行性法律法規作為必要補充,共同構成刑事執行法律體系。

我國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就是統一式的立法模式。與刑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模式不同的是,我國直到今天,也并未制定一部統一的刑事執行法,相應的刑事執行規定,除了《監獄法》《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外,多散見與《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行政法規、司法解釋之中,是統分結合式的立法模式。所以,刑事執行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和有關司法行政部門制定的眾多法律規范組成的,是法律規范的總稱。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

1.刑事執行法以規制行刑主體、行刑對象、行刑活動,以及因行刑所發生的相關法律關系的調整等為基本內容。

我國雖然沒有完整的刑事執行法典,但仍然頒布了單行法規,并且很多規定散見于相關刑事法律法規當中。刑事執行法的基本內容已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具有良好的執行力。

2.刑事執行法的法律效力集中于刑事執行的全過程中。

由于刑事執行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制定并頒布的法律法規,因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整個刑事執行過程都會有國家強制力來作保證。

3.刑事執行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和有關司法行政部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也就是說,刑事執行法是由眾多法律規范組成的,是法律集合體。

(三)刑事執行學的特征

1.刑事執行學是刑事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刑事執行學盡管有很多稱謂,由于其把刑事執行法作為研究對象,因而其刑事法學的性質就此確定。當然研究刑事法律的學科很多,刑事執行學只是之一而已。所以說,刑事執行學是刑事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2.刑事執行學是刑事法學體系的三個主要支柱之一。

在刑事法律的流水線上,刑法、刑事訴訟法、刑事執行法是三個配套的法律,包括了實體處罰、程序處理、處罰目的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研究學科里,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已經相對成熟,刑事執行法學因法典的不完善,研究有些滯后。但少了任何一個環節,刑事法學都是不完整的,在刑事法學的范疇里,三個支柱,缺一不可。

3.刑事執行學是以刑事執行思想理論、刑事執行制度規范、刑事執行實踐活動、刑事執行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科。

刑事執行學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研究古今中外的刑事執行相關法律的學科;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研究我國刑事執行理論和實踐的學科,通過探求刑事執行的發展規律,為我國的刑事執行工作服務,為刑事執行立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科學根據,推進刑事執行的文明化和科學化進程。具體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刑事執行思想學說、實踐過程、制度規范、規律探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江都市| 灵宝市| 望谟县| 临城县| 翁牛特旗| 密云县| 称多县| 喀什市| 资中县| 永寿县| 顺昌县| 金湖县| 文成县| 商水县| 江阴市| 宁安市| 浦北县| 武鸣县| 石柱| 喜德县| 嘉善县| 龙南县| 牟定县| 辛集市| 昆山市| 天峨县| 剑河县| 弥渡县| 久治县| 花莲县| 阿拉善盟| 新昌县| 邢台市| 陆丰市| 枞阳县| 奇台县| 株洲市| 南京市| 寻乌县|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