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刑事執行的原則
刑事執行作為刑事司法活動最后一個關鍵環節,其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和強化。通常情況下,只有通過刑事執行立法并依法實施刑事執行,才能使案件的審判結果得到實現,使訴訟的根本任務畫上圓滿的句號。為了使刑罰的目的得到更好的實現,刑事執行法律得到更好的落實,在推進和實施過程中就要按已有的準則辦事,這些準則就是我們在刑事執行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刑事執行法的原則
(一)法定化原則
法定化行刑可以反過來講,即行刑法定,就是指刑事執行活動的所有方面都要依法進行。刑事執行活動是國家最重要的執法活動之一,由于這類執法活動涉及對公民權利的限制和剝奪,并且以有系統的、強有力的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這種國家強制力與公民個人力量對比極其懸殊,公民個人很難與其抗衡。因此,為了防止公民在刑事執行過程中遭受到非法的、不必要的權利損害,應當對于刑事執行活動提出更高的法定化要求。無論是刑事執行的參與人員,還是刑事執行中的程序、手續、數量換算、場所選擇等,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定。法定化行刑表現在三個方面:
1.行刑過程要依法進行。
刑事執行的整個過程都要在法律的監管之下。不光是追求刑罰目的的實現,更要讓刑事執行的每一個步驟都按法律的要求辦理。
2.行刑涉及的機關和人員要依法進行。
刑事執行活動必然要求被執行人依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而刑事執行機關和刑事執行人員的依法辦事,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保障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更能體現法治化精神。
3.違反行刑法律規定,就要承擔相應責任。
任何法律制定后,都要靠嚴格執行來實現起立法的目的,而這一點最為關鍵的是要靠對違法給予的處罰作保證。違反刑事執行法律規定,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劃出清晰的“紅線”。目前,已有的單行刑事執行法規對此都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二)教育化原則
教育化行刑是指教育要貫穿刑事執行過程的始終。要在刑事執行中時時處處體現出教育的作用。其主要內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刑事執行本身就是對社會大眾生動現實的法制教育過程。
通過刑罰的執行,能夠使社會成員由此明辨罪與非罪的界限,知曉犯罪與刑罰的形影相隨的關系,從而使之擇善而行,自覺守法,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
2.刑事執行本身就是對罪犯在進行全方位教育。
刑事執行既不能只講懲罰與勞動,也不能只講改造與教育。懲罰是改造的前提,改造是懲罰的目的;勞動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勞動的目的。刑事執行機關應根據被關押罪犯的實際情況,組織罪犯從事生產勞動,對罪犯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與技術教育;罪犯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與監獄紀律,服從管理,接受教育,參加勞動。
3.刑事執行是以理服人,不是單純強制壓服。
雖然刑事執行工作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具有明顯強制性的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所有的刑事執行活動中,都應當實行強制壓迫,迫使罪犯進行各種活動。相反,除了對故意違反法律或者不遵守規章制度和有關紀律的罪犯依法進行必要的強制外,在所有可能的環節和場合中,都要以理服人,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與活動,循循善誘,引導罪犯認識道理,明白事理,自愿服從管理,自覺發生轉變。而且,即使處罰違反法規和紀律的罪犯時,也要講清楚進行處罰的道理,使他們明白受到處罰的原因、事實和根據。
4.刑事執行是著眼未來,重視多方教育培養。
刑事執行是對罪犯進行法律懲罰的活動,但是,在刑事執行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對罪犯權利的限制和剝奪,而要從維護社會穩定和著眼于罪犯未來生活的角度出發,重視對罪犯開展多方面的教育培養活動,努力把罪犯教育培養成守法公民,使他們在釋放之后能夠融入社會,過上正常生活,避免重新犯罪。為此,就要在刑事執行過程中,對罪犯開展文化教育、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活動,為罪犯的未來生活進行有效準備工作。
5.刑事執行本身就是圍繞著達到刑罰根本目的在運作。
在刑罰執行中著眼對罪犯進行教育改造,其實質也是為了促使罪犯自我革新,重新做人,不再犯罪,這與通過刑罰來實現減少犯罪的刑罰目的是一致的,也與通過刑罰最終消滅犯罪的歷史使命相一致。
(三)人道化原則
“人道”在中國古代是與“天道”相對的,曾經被表述為人的較高的價值追求。在現今中國,人道已經成為一種對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成為一種是否還能被稱為“人”的底線。西方的人道,源于對中世紀“神道”的批判。伴隨人性的恢復和文藝復興的勃發,西方人道主義成為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人道主義發展到今天,不再單純的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倫理法則。
人道化行刑是指無論是制定法律,還是行刑機關對受刑人的行刑,都要把受刑人當作特殊的社會人對待,并且保障其做人的基本權利的原則。即對受刑人給予人道主義的待遇,尊重其人格和各種權利;堅決廢除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并盡量通過教育、矯正和管理,使其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人道化行刑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它以維護人的尊嚴、關注人的權利為目的,這也是其價值所在。其主要含義包括:
1.合法權益應受保護。
罪犯因其實施犯罪行為受到刑罰的懲罰,成為受刑人,被剝奪了部分權利,但并不等于就因此喪失了所有的權利。在刑事執行過程中,要考慮執行對象和有關案件當事人的合理訴求,對他們提出的合理要求認真進行考慮和適當加以滿足;既要對罪犯進行法律懲罰,又要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既要依照法律規定懲罰罪犯,又不侮辱他們人格,避免不必要地損傷他們感情;既要限制、剝奪罪犯的有關權利,又要考慮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出路”,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為他們釋放以后的生活和就業作必要準備;既要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罪犯參加勞動,又要嚴格遵守勞動工時、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方面的規定;既要嚴格要求他們遵紀守法,又要關心他們的生活,避免對他們進行體罰虐待……只有這樣,才能使罪犯減弱和消除對于司法人員和社會的仇恨、敵視心理,真心服從管教和接受改造,刑事執行機關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和改造質量。
2.人道化行刑具有自身實體價值。
無論受刑人對社會犯下多么嚴重的犯罪,只要沒有對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就要無條件地給他人道待遇,保障其作為人的基本需要,視其為主體,而不是客體。由于人道就是將人本身的完善作為最高的價值,所以行刑人道原則還蘊含著盡量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給犯罪人以自由,使其得以形成重新做人的自覺意識和意志,幫助受刑人認識到真正的自由,培養和訓練其實現自我。
3.尊重罪犯的基本權利和認可其社會價值。
受刑人盡管被監禁,因而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對其自由的剝奪和限制并非沒有限度。受刑人享有生存權,監獄應保障其生理層面的基本物質需要;同時,受刑人應享有人身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等。通常,行刑人道原則意味著一種平衡,即受刑人在監獄里的待遇與社會上的公民的平衡,既使其受到應有的懲罰,但又不傷其生命、健康、人格平等。在社會層面,行刑人道主義意味著期待受刑人回歸到一個有責任、有自我尊嚴的人。
4.摒棄非人道的待遇。
從另一方面來說,行刑人道主義意味著嚴禁體罰虐待受刑人。避免酷刑,反對殘忍的、不人道的或者侮辱性的待遇或者刑罰。
總之,人道化行刑就是要提供與社會發展水平相平衡的、人道的生活、勞動條件及其他一切基本權益,絕不允許虐待、折磨犯人或者侮辱人格,真正把罪犯當“人”看待,引導罪犯走“復歸”社會之路。
(四)個別化原則
個別化行刑是刑罰個別化的基本要求。刑罰個別化一般包括法律上的個別化、裁判上的個別化和執行上的個別化。所謂法律上的個別化是指法律預先著重以行為作為標準,細分其構成要件,規定加重或減輕情節等。所謂裁判上的個別化是指法官根據犯罪分子的主觀情況適用不同的制裁方式。所謂執行上的個別化指刑事執行機關根據罪犯具體情況執行刑罰。刑罰個別化要求在刑事執行過程中,根據罪犯的具體情況,給予個別處遇措施。即根據犯罪人的年齡、性別、性格特點、文化程度、生理狀況、犯罪性質及特點、罪行嚴重程度及人身危險性大小等,給予不同的處遇,采取不同的教育改造方式。根據罪犯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改造活動。
行刑個別化原則主要體現在下列幾方面:
1.管理個別化。
管理個別化是指在對罪犯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慮罪犯個人特點的做法。每個罪犯在犯罪類型、刑罰種類、犯罪歷史、社會經歷、刑期、年齡、性別、性格類型、改造表現、適應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在進行管理工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罪犯在這些方面的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作出有針對性的管理安排,從而使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考慮罪犯的特征與需要,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2.改造個別化。
改造個別化是指在對罪犯進行改造工作的過程中要認真考慮罪犯個人特點的做法。在教育改造中,要考慮罪犯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因素,安排適合罪犯學習的教育內容。在勞動改造中,要考慮罪犯的勞動技能、身體狀況等因素,安排適合的勞動項目。特別是在對罪犯勞動進行考核時,既要考慮勞動成果,又要考慮勞動態度,從而對罪犯的勞動表現作出科學的評價。在心理矯治中,更是要考慮罪犯多方面的因素,選擇最有效的心理矯治方法,解決罪犯存在的心理問題。
3.考核個別化。
考核個別化是指在對罪犯實施考核的過程中,要考慮罪犯個人情況和實行區別對待的做法。在考核指標的確定、考核活動的進行等方面,都要充分考慮罪犯之間的差異。例如,在確定考核指標時,既要考慮罪犯活動的最終結果,也要考慮罪犯付出的實際努力;在考核活動中,既要看到外在的現象,又要努力考察內心的變化等,使考核結果真正反映罪犯的真實情況。
4.獎懲個別化。
獎懲個別化是指在獎懲過程中要考慮罪犯個人情況的做法。在獎懲方式、獎懲力度上作些有針對性的改變。不同的罪犯對于獎懲方式的心理感受性是有差異的。有的罪犯渴望受到當眾表揚,而不在乎少量的物質獎勵,有的罪犯可能正好相反。有的罪犯心細敏感,輕微的獎懲就可以產生明顯的效果,有的罪犯剛剛好相反。因此,在獎懲過程中,對于獎懲方法、力度的選擇,要考慮罪犯的個別差異。
(五)社會化原則
在刑事執行的過程中,要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盡可能創造出類似于正常社會的環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合力救助、教育、改造犯罪分子,并保證和鞏固刑事執行的效果,確保刑罰執行目的的實現。在刑事執行中,需要依靠社會力量對犯罪分子進行教育、改造和防范、監督。需要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來影響犯罪人。尤其是需要通過依靠社會力量對受刑人進行幫教,培養受刑人再社會化能力,使之最終復歸社會。
社會化行刑主要體現在下列幾方面:
1.創造社會化的服刑環境。
這意味著,監獄和其他監禁刑執行場所要努力創造出與正常的社會相類似的監禁與改造環境,使罪犯在近似于外面社會的環境中服刑改造。如果監獄內的環境與監獄外面的環境截然不同,不僅會使罪犯的心理健康和行為模式發生扭曲,產生嚴重的監獄化后果,引起異常心理和行為,而且還會給他們出獄后回歸社會帶來極大的困難。
2.減小與社會的隔離。
被監禁罪犯與外面的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對于罪犯的服刑改造有重要的、性質不同的影響。刑事執行機關要充分重視這種聯系對于被監禁罪犯的重要性,盡可能提供便利條件,維系、擴大對于罪犯來講具有積極意義的社會聯系,努力通過這類聯系穩定罪犯的情緒,促進罪犯的改造。為此,要幫助、鼓勵被監禁罪犯與監獄外面的親屬、朋友和其他人員的正常聯系,擴大他們之間的會見接觸和信息交流。這樣的活動實際上也有助于罪犯的回歸。
3.利用社會資源改造罪犯,刑事執行機關要努力用各種社會資源提高行刑效益,增強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的信心。
4.要設法利用社會上的其他力量對參與行刑活動,尤其是幫教活動。
5.全社會要寬容接納再社會化的刑滿釋放人員。在刑事執行結束后,全社會越以寬容的心態,接納刑滿釋放人員重新融入社會,減少對他們的歧視,幫助他們解決在回歸社會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就越有利于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的守法公民。
二、刑事執行的原則
(一)行刑安全
安全是指沒有受到威脅、沒有危險、危害、損失。安全的含義有二:一是安全的狀態,就是“沒有危險”,外部不受威脅,內部沒有疾患,并且這種狀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二是指通過安全措施,對安全加以維護。人們采用“安全”這個詞語用來描述事物的屬性,所以安全并非自在的事物,它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實體。當安全依附于行刑時,那么便是“行刑安全”。
歸納起來,行刑安全原則主要有以下核心含義:
1.行刑過程安全。
這個過程包括:一是監管安全。可以用“收得下、關得牢、跑不了”來概括。二是秩序良好。監管秩序受到的風險和沖擊源于在押罪犯的反社會性及其人格的危險性,也源于監所環境封閉的另類社會性,還源于警囚雙方及囚犯內部的人際關系緊張等多種因素。同時,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也會對監管秩序發起挑戰。行刑安全原則意味著必須直面這些挑戰和危機。行刑安全與監管秩序之間的關系極為明顯,監管秩序只有在安全的情況下,監所的社會生活才會有一定的確定性和連續性。如果監所存在持續的動亂和沖突,難以想象監所的刑罰執行、監管、教育、勞動能夠正常開展,只怕連最低限度的基本需求,如保命、安心吃住等,都難以滿足。三是人員安全。就監所工作人員而言,只有監所是安全的,他們工作時是受到保護的,工作環境有一定的確定性、穩定性,他們的最大利益才能夠得以保障,他們才有可能產生歸屬感,并認同監所管理事業。就囚犯而言,只有監所服刑環境是安全的,才有可能安心服刑,一定程度上認同對他們的懲罰及規訓。四是執行安全。執行的無論是人還是物都要有安全保障。絕不能出現古時候打劫死刑犯法場的案例。
2.社會安全。
行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實現對犯罪的特殊預防。通過實現罪犯和社會的有效隔離,保證在物理層面上阻隔其在社會上實施犯罪的可能。
(二)行刑公正
“公正”的意思是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公正是人類普遍公認的崇高價值。行刑公正就是指行刑落實實體法律上的“罰當其罪”,給予罪犯應得的懲罰,在程序上貫徹“法律和刑罰面前人人平等”的一項原則。
歸納起來,行刑公正原則主要有如下核心含義:
1.行刑是落實量刑正義的必要措施。
行刑是量刑的延伸。在裁量刑罰時,法官按照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的原則對罪犯適用了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體現了正義的要求,但是僅有對罪犯的量刑,正義還只是停留在判決上,所以,要對罪犯落實刑罰,執行刑罰,最終才能實現公平正義。行刑公正原則還意味著受刑人只有切實履行其服刑義務,行刑機關才會給予其應有的法律優待。
2.行刑過程在程序上講求“人人平等”。
它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事執行領域的體現。在執行刑罰時,對所有的受刑人平等對待,凡罪行相同、主觀惡性相同的,處遇應該相同,不受身份、地位、財富狀況等的影響。不能對一部分人特殊化,對另一部分人加以歧視。行刑應一律依法而為,禁止區分親疏貴賤,徇私徇情。
(三)行刑效率
“效率”指的是單位時間的工作量。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愿望和需要。在行刑領域,效率是指以較少的投入,如較短刑期和較少的成本投入,得到較大的產出,即有效實現行刑目的。
行刑效率原則是指監所行刑應以最少的行刑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行刑效果產出。行刑效率原則力求以最小的投入達成有效預防犯罪和轉化罪犯的最大社會效益,以不執行、減少執行刑罰以及不實際執行刑罰來達到實際執行刑罰的效果。行刑效率原則源于歐洲啟蒙思想,展示了行刑活動受經濟思想的影響,注重追求效益的發展趨勢。
歸納起來,行刑效率原則主要有以下核心含義:
1.行刑要關注社會成本。
監所行刑不僅報應犯罪,而且力求實現預防犯罪和恢復社會的目的。懲罰罪犯,其社會價值是公正;轉化罪犯的社會價值則是功利。只有受刑人復歸后,不僅能夠而且愿意無害于社會和其他公民的生活,才能預防和減少相當一部分數量的重新犯罪。
2.行刑要關注經濟成本。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意:
(1)在刑事執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投入與產出的比例。要計算成本。國家實施刑事執行工作,一定會投入資源和人力物力財力的,當然,完全不計成本的時候也會有,但不多見。
(2)要以最有效益的代價進行刑事執行。在行刑活動受經濟思想的影響的今天,刑事執行機關不僅要努力節省國家的資源投入,而且要最大限度地節省罪犯和有關人員的資源投入,以最小的社會代價開展刑事執行活動。
(3)要努力減少國家的資源投入,可以使國家把有限的資源更多地投入更有價值、更有建設性的方面。例如,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從而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4)要計算綜合效益。要通過努力減少罪犯、罪犯家屬和其他有關人員的資源投入,減輕他們的負擔,化解他們的對立情緒,使他們體驗到國家對他們的關懷,促進社會和諧。
(5)對于沒有必要執行或者繼續執行的刑罰,就堅決停止或者不再繼續執行。能夠通過赦免、減刑、假釋等可以獲得相應效果就要堅決減少監禁;能夠使用替代措施的,就要盡量使用刑罰替代措施。
(6)對罪犯一方來講,如果能夠安排他們就近服刑,就可以減少家屬探監等方面的投入;如果在服刑期間能夠有效保障罪犯的生活、醫療、衛生,甚至獲得勞動收入的,也就可以減輕罪犯對于家庭的經濟依賴,有利于減輕其家庭的經濟負擔等。
(四)行刑謙抑
“謙抑”是指溫文而謙卑、退讓,從字面上看就是克制、縮減或者壓縮。行刑謙抑原則源于刑法謙抑原則。刑法謙抑原則就是指刑法以必須、夠用為限度,刑罰作為一種以惡制惡的手段,應該是最后的手段,是迫不得已的手段,這也就是很多學者所說的刑法的最后性或者補充性。
行刑謙抑原則意味著刑事執行機關應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和人人平等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約、克制行刑,而不是濫用、擴張行刑。
歸納起來,行刑謙抑原則主要有以下核心含義:
1.節約、克制行刑。
這是指監所行刑必須予以制約。例如,緩刑制度,對原判刑罰附條件地暫緩執行,能夠彌補短期自由刑之不足。可以避免犯罪人在監所中交叉感染,不至于犯罪人與社會生活的隔離,也使人身危險性不大的罪犯避免了“多余”或者“過剩”的刑罰。
2.最大限度減輕“監禁化”效應。
這是指監所行刑在剝奪罪犯自由時,在監管安全得以保障條件下,盡其可能給以監所內部的寬松處遇。也可經由減刑制度和假釋制度,或者通過減少原判刑罰,或者通過變更刑罰執行方法,調動罪犯的改造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監禁化”效應。
(五)行刑均衡
“均衡”的字面意思是對等、平衡、有度等。行刑均衡原則的基本含義等同于寬嚴相濟的刑事原則,它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寬嚴相濟刑事思想和西方所謂“輕輕重重”的兩極化的刑事政策。
歸納起來,行刑均衡原則主要有以下核心含義:
1.行刑均衡原則就是講寬嚴適度。
當前世界各國刑事政策已呈現兩極化傾向,實施的是所謂“輕輕重重”。即對于重大犯罪及危險犯罪,采取嚴格的刑事政策,依據的是“相對應報應”的刑罰理論依據,為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和保護國民的法益。對于不需要矯治或者有矯治可能的犯罪,采取寬松的刑事政策。本著謙抑思想、成本考慮,目的在于防止其再犯以及促成犯罪者再社會化。行刑均衡可以說是客觀地汲取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實施經驗,也折中吸收了西方兩極化的刑事政策精華。既要寬、也要嚴、更要度。
2.在行刑過程中,一定要“辨證施治”。
在罪犯日常管理、罪犯分級處遇、各項制度適用上,掌握好輕重緩急的“適度”。對不同情況的罪犯和不同種類的罪犯區別對待,不搞簡單“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