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頑危犯教育轉化與循證矯正的理論與實踐
- 田新民 段曉東 劉重興 何選才
- 4378字
- 2020-08-13 19:27:57
二、頑危犯的形成原因
(一)頑危犯形成的主觀原因
頑危犯形成的主觀原因既有世界觀、人生觀問題,又有心理障礙和個性方面的問題,還有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等問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上的缺陷。即:
(1)入監前存在人格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行為自制力差,易沖動。這種罪犯入獄前,情緒屬于外露型,遇到不順心的事和看不慣的人,馬上就會顯露出急躁、焦慮的情緒。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性發作,發作之后,其心理才會平復,情緒才會得到控制。
二是性格內向、自我封閉。有的罪犯入獄前,性格是封閉型的,不會輕易宣泄自己的情緒。不少罪犯的人生之路是坎坷不平的。接連不斷的人生挫折、貧寒的家境、嚴峻的改造現實,給他們的思想增加了沉重的壓力。多數人由于文化水平較低,處世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應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較差,意志比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在沉重的人生現實壓力面前,生性意志脆弱的他們往往難以承受。他們缺乏勇氣,也沒有沉著鎮靜的心理準備去面對嚴峻的人生現實,很容易被一些挫折或變故攪亂情緒,陷入不能自拔的絕望境地。
三是心胸狹窄,做事不計后果。這種罪犯入獄前,十分看重個人利益得失,一直奉行“有仇必報,有冤必申”的信條,對于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少顧及或考慮。
(2)入獄后環境的變遷及內心的壓抑。部分罪犯入獄后,由于角色的轉換,原有地位的喪失,生活環境急劇變化,心理落差大,難以適應監獄生活,這時罪犯的情緒就會很不穩定,呈現出失落、恐懼、痛苦、焦慮、抑郁等多種消極現象。罪犯投入監獄,人身自由權利受到法律的剝奪限制,本應保持的社會人際關系受到阻滯,本應繼續的家庭生活被中斷。此時強烈的想家、戀家以及對親情的依賴心理,社會關系及家庭關系的變更,都會嚴重困擾著他們。由于內心的脆弱,部分罪犯往往無法對自己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對未來悲觀失望,加之適應環境能力差,自我封閉,認知偏激,易走極端。一些重刑犯被判刑入獄后,對個人前途感到十分憂慮,當他們面對漫漫刑期,失望多于希望的現實時,產生了強烈的悲觀絕望心理。在這種消極心理的支配下,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自暴自棄,有的索性破罐破摔,孤注一擲,在監內尋釁滋事,破壞監規,抗拒改造,實施暴力犯罪活動,有的甚至自殺輕生。一些罪犯特別是初犯、偶犯在判刑之初即產生了悲觀絕望的心理,入獄后,又因自己生病、受傷,或在改造、生產中受到較大挫折等情況時,都將進一步加劇原有的悲觀絕望心理,在無法自我排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亡命、作惡的意識,從而對他人或對自己實施極端的暴力行為。有的罪犯可能因嚴重的焦慮情緒而導致身體的不適,包括心血管、胃腸道、呼吸和其他系統的不適。
2.道德觀、價值觀的缺失。頑危犯被捕前大多數社會背景、家庭關系復雜,是學校管不了,社會沒人管,家庭沒溫暖,逐步走向犯罪的。在犯罪過程中先從人生觀變態開始,進而道德觀、法制觀、價值觀發生畸形,綜合形成反社會、拒教育、固執、冷酷、偏激的逆反心理。他們不是從常態全面地對待分析問題,而是從反面觀察、認識和揣摩所發生的事件。帶著這種思維模式進入改造過程中,極易形成反改造心理,即對教育改造產生反感,對民警產生對立情緒,以抗拒改造來顯示自己虛偽的人格,滿足自己畸形的精神需要。
這類罪犯往往以陰暗的心境看待社會和人生,總覺得人心叵測,社會冷酷,法律無情。在他們的人生信條中充滿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而且固執己見,為達目的不惜鋌而走險。為滿足個人私欲甚至公開違紀,發表反改造言論。他們對監規紀律和《監獄服刑人員行為規范》感到無比壓抑,對教育改造活動感到反感,對民警的管理不服甚至對抗,對監督、揭發他們的罪犯,充滿鄙視和憤怒。
3.強烈的報復泄恨心理。有的罪犯對被投入監獄服刑改造極為不滿,對立反感情緒大,他們不認罪,不服判,怨恨檢舉人、辦案人員,并把這種怨恨轉移擴大到監獄民警、改造積極分子身上,如聚眾斗毆,破壞監管改造秩序等,滿足報復泄恨心理。有的在獄內拉幫結伙,預謀策劃重大的破壞活動,以此來制造政治影響,達到報復泄恨的目的;有的報復泄恨心理,常常伴隨著與其他罪犯之間的矛盾,或個人私欲未得到滿足,或對監獄民警的管教不滿而發展至濫傷濫殺他犯、民警及無辜者。
4.犯罪思維模式明顯,原有犯罪心理的延續。頑危犯從在社會上為所欲為,變成在監獄里接受監管改造,對監管環境總覺得難以適應和接受,導致對現實的反感,對犯罪生活的留戀。監獄內提供的條件再好,他們仍感覺不到政府的教育挽救之情。原來放蕩不羈的生活習性,本能地成為抗拒改造的內在動力。特別是一些刑期較長的罪犯,感到歸期遙遙,刑期難熬,勞動累人,監規治人,思想更加抵觸,做出打架斗毆、無理取鬧、抗拒勞動、尋釁滋事等違反監規紀律的行為。
5.內心空虛,尋機自我顯示。頑危犯多數心理品質低劣,當欲望受到挫折后,內心的敵對情緒外露成抗拒改造言行。他們覺得一次犯罪,終生無望,因而十分苦悶、煩躁、彷徨、絕望。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他們往往以玩世不恭尋開心,以惡作劇求快感,以爭強好斗解煩惱,以抗拒改造來顯示自己。他們有的在犯罪中炫耀自己偷、搶、騙、奸的本領,以期博得他犯的贊賞;有的罪犯有意顯示對抗民警的“本事”,企圖達到他犯不敢惹,民警不愿管,當特殊犯人的目的;有的罪犯認為“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為逞強跋扈,故意使出一股撐勁兒;有的則把“哥們兒義氣”帶到監獄,表明自己講“仁義”,在獄內繼續拉幫結伙,亡命稱霸,擾亂秩序,頑固抗拒改造。
6.判決結果與期望值的反差。有些罪犯由于法律知識缺乏,對自己犯罪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認識不清,認為法院對自己的判決過重,甚至錯誤地認為是自己無錢無勢才致如此判決,判決結果超過了頑危犯的心理平衡線。還有些罪犯由于對《刑法》條文的錯誤理解,對交代罪行仍受刑罰不滿,個別罪犯錯誤地認為自己主動交代了罪行,仍受到刑罰不滿,就應該輕判,因此入獄后心理失衡。
7.意志上的偏激執著。頑危犯意志兩極性極端發展,正面理解、認識問題的能力薄弱,反面看待分析問題的思想意識堅固,原有的犯罪經歷,所遭受的種種挫折,長期滯留在大腦中,遇到事情總是優先選擇那些不良的信息。強烈的反改造需要,深刻的反改造動機,堅定的反改造目標,已在大腦中形成了條件反射,畸形地發展了冒險的決心,頑固堅持反改造意識。這類罪犯,對高尚的情操毫無興趣,對腐朽淫亂、傷風敗俗的腐敗行為卻津津樂道,作惡取樂,以丑為美,追求動作刺激,模仿低級下流。受道德譴責、被輿論鞭撻的,他們追腥逐臭。被法律禁止的,他們以身試法,鋌而走險,一味追求過度的物質和精神享受。這部分罪犯好動易怒,容易爆發激烈情緒,加上敵視監管制度帶來的頑固抗拒改造心理,往往一捅就跳,行為兇狂,心血來潮,忘乎所以,不計后果。
(二)頑危犯形成的客觀原因
頑危犯的形成,從根本上說是由其主觀原因決定的,同時,下列幾種客觀因素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1.社會消極信息的影響。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我國社會的各項事業獲得了空前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影響人們社會行為的消極因素。例如,一些領域的道德失范,以權謀私,錢權交易,行賄受賄,貪贓枉法,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等社會公害猖獗,刑事大案要案頻頻發生。諸如此類社會消極信息,他們在服刑前就耳濡目染,給罪犯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淡化了一些罪犯的贖罪意識和改造意識。一些罪犯受到來自社會的消極因素的刺激,強化了原有的反社會意識,決意在獄內繼續作惡、再度鋌而走險。
2.改造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存在。罪犯之間的相互影響,存在著有利于頑危犯活動的市場和氣氛。其一,頑危犯的思想認識和言行波及他犯,能找到或明或暗的同情者和贊賞人,使其感到不孤立;其二,在頑危犯周圍或背后不乏反改造分子的慫恿,頑危犯跳躍于前,反改造分子支持于后,一支香煙,一句不咸不淡的挑逗語言,一個眼色,一個輕描淡寫的暗示,便能增強頑固犯抗拒改造的決心和勇氣;其三,由于有些人際關系的商品化,罪犯中的“關系學”亦橫向泛濫,他們篤信“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對反改造行為互相掩蓋、包庇,為頑危犯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條件。
3.民警工作失誤,使頑危犯的抗拒改造意識膨脹。民警工作失誤包括多個方面。一是民警在管理罪犯方面,思想認識不一致,使頑固抗拒改造罪犯有機可乘;二是對頑危犯過分遷就,教條地運用“教育、感化、挽救”,對他們的違規言行視而不見,或在處理上輕描淡寫,使其有恃無恐,未形成抑制反改造行為的心理壓力;三是有的民警對頑危犯過分苛求,不注意他們的閃光點,而是把他們看得一無是處,增加了他們的不滿和對立情緒。在管理教育中,沒有立足于教育挽救的誠意,而是感情用事,一個勁兒地批評打擊,使其失去了改好的信心和勇氣,覺得干得再好,民警也看不到,形成了破罐破摔的消極心理。
4.改造中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誘發肆意對抗。盡管頑危犯的反改造氣焰囂張,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如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可能加重罪犯的不良心情。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家庭的變故和摒棄。家庭和親情是罪犯服刑過程中極重要的精神支柱,家庭和親人是罪犯改造的主要動力,尤其是因犯罪而傷害家人的罪犯,迫切想通過積極改造來彌補自己的罪過。因此家庭的變故和摒棄對罪犯思想情緒和改造信心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在服刑期間家中如發生天災人禍、父母死亡、配偶離婚、對象告吹等重大變故,罪犯往往會失去改造信心,甚至怨恨定罪判刑,逐步形成抗拒改造的心理。有的罪犯遭遇家屬親友嫌棄不理,長期得不到探視,或是受到來自親屬的一些強烈的語言刺激,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
二是家屬親友與監獄管理機關的配合不到位。例如,罪犯家屬親友對其所犯罪行不是痛恨,而是持同情態度,罪犯就會產生一種抗拒改造的心理。在此情形下,他們往往不是歸咎于自己的犯罪,反而歸咎于國家法律,把無端的怨氣發泄到改造機關和民警身上,滋生出一種與改造機關“反著來,對著干”的抗拒改造情緒。大多數罪犯雖然迫于法律的震懾,表面上比較老實和順從,但在下決心改惡從善之前,或輕或重的不滿和抵觸情緒總是難以完全消除,甚至刑期的長短,也可能成為其抗拒改造的因素。刑期長的因刑期一眼望不到頭而對自己被判刑不滿,對現實不抱希望,對改造失去信心,破罐破摔。刑期短的則自感無望于減刑獎勵,也沒有什么其他的利益驅動,因而好逸惡勞,投機取巧,混刑度日。
三是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這些罪犯自卑及焦躁情緒嚴重,如慢性疾病的醫治見效慢等,或是沒完沒了糾纏民警換醫院治療,或是喪失斗志,對自己身體及改造前途喪失信心。他們在獄中擔心計分低,獎勵少,因為勞動不出色得不到減刑,擔心出不了獄或出獄后不被親人接納及生活無出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