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心理常識
- 魯芳
- 920字
- 2019-11-18 18:06:45
接受殘缺,千萬不要同情自己
張某年幼時患了一場大病,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從此不能再站立或走路了。父親是郵局的干部,便在張某畢業(yè)后給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著的工作。工作三年之后,張某意外地辭職了。當被問起為什么的時候,他能看出周圍人眼里對他的同情,有的甚至還充滿了不屑和憐憫,自尊心極強的張某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辭職以后的張某先自己開了一間小小的書店,可不到半年就因城市拆遷而關閉。之后他又和其他人一起開了一家印刷廠,但是一年之后就因合作人背信棄義而不得不停止經(jīng)營,同時也負債累累。父母都勸他還是乖乖回去上班,別再折騰了,一個正常人創(chuàng)業(yè)都得到處碰壁,何況是一個殘疾人呢。
但是張某依然沒有放棄,有了前兩次失敗的經(jīng)驗,第三次,他開了一家小飯店,一年之后竟然盈利兩萬多元,漸漸好起來后張某又開了兩家連鎖飯店,就這樣生意越做越大。十年之后,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張某已經(jīng)是好幾家大飯店的老板了,他開的飯店已經(jīng)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后來,張某娶了個漂亮賢惠又能干的妻子,生活美滿而溫馨。
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經(jīng)驗的時候,張某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是個殘疾人,這是個不可改變的事實,那么我只有接受,其他別無選擇,當別人同情甚至憐憫我的時候,可以!但就是我自己不行!否則就會悲天憫人,成為一個只會抱怨的懦夫,那就沒有今天的我了。”
任何人都可以同情自己,但就是自己不可以!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僅是殘疾人或者罹患重病的人,哪怕是健健康康的正常人,在遭遇不幸的時候,都會產(chǎn)生悲觀厭世的情緒,自憐自嘆、長期被這種情緒所左右的人是很難走出陰影、振作起來的。不是依靠身邊的親人、朋友,就是從此消沉、一蹶不振,認為這就是命運。
要知道,人生怎能盡如人意,上帝在打開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關閉一扇窗。但是也有人說,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打開一扇窗。完美是相對,卻并非絕對,面對殘缺如果只是一味地消沉、悲憫,那么很可能連那扇開著的窗也會關上。所以,假如不得不面對,那就接受,千萬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自己,而應當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地鞭策自己,克服心理上的缺陷,不給自己停止前進的理由,然后才有機會走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路,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片天。那個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原來人生也有殘缺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