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項目落地的法律之道
- 李金升
- 674字
- 2019-11-15 21:03:26
誤區之五
第五個誤區是認為可以以估算的方式獲得政府方投入的非現金資產的價值。
在PPP項目中,在設立項目公司時,政府方可能不是以現金的方式出資,而可能會以土地、房產、設備、貨物等非現金資產出資;在提供政府配套時,也可能投入配套的土地、管網、道路等。在開展此類PPP項目的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時,對于這些非現金資產的價值,因其可能涉及所有權的轉移,而不能以估算的方式實施,必須依法評估。具體的法律、法規依據為:
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轉讓重大財產,以非貨幣財產對外投資,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企業章程規定應當進行資產評估的其他情形的,應當按照規定對有關資產進行評估。”當然,在委托評估機構時,也不能隨意委托,具體見其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資本控股公司應當委托依法設立的符合條件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涉及應當報經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決定的事項的,應當將委托資產評估機構的情況向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報告。”
二是《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的通知》第十五條規定:“股權投資支出應當依據項目資本金要求以及項目公司股權結構合理確定。股權投資支出責任中的土地等實物投入或無形資產投入,應依法進行評估,合理確定價值……”以及第二十二條的規定:“配套投入支出責任應綜合考慮政府將提供的其他配套投入總成本和社會資本方為此支付的費用。配套投入支出責任中的土地等實物投入或無形資產投入,應依法進行評估,合理確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