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第二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753字
- 2019-11-08 21:01:22
第二十六條 〔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條文注釋
1.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概括的說就是確定環境保護的一個目標、確定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簽訂協議、做好考核、明確責任,保障措施得以落實、目標得以實現。在具體操作上,主要是上級政府或其委托的部門,根據本地區環境總體目標,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若干具體目標和配套措施,分解到所轄地方政府、部門或者單位,并簽訂責任書。同時,將責任書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2.環境保護考核評價制度
本條的考核評價與目標責任密切相關,考核的是目標的完成情況,并將其作為對人的考察的重要依據。考核的對象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包括但不限于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負責人;二是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
配套規定
《大氣污染防治法》(2015年8月29日)
第4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考核辦法,對本行政區域內地方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11條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在其網站上公布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供公眾免費查閱、下載。
配套解讀
2015年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建立了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對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進行考核;要求不達標的城市編制限期達標規劃,采取措施限期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