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薛潮平同學這篇博士論文,針對毀滅證據這一司法實踐中屢見不鮮的頑疾,進行了系統研究,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大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對“毀滅證據”這一課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實體層面,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關于“隱匿、毀滅、偽造證據”的表述與我國《刑法》第306條的罪狀敘明形成的無縫對接,將毀滅證據行為的涵義限定在“證據物理形態的消失或減損”這一實體法框架中,而對于負有某種特定證據開示義務的訴訟主體拒絕開示證據、從而造成對方當事人無法公平運用該項證據的消極行為,法律規范則鮮有評價。公訴案件中,掌控證據收集優勢地位的檢控方故意或過失隱匿、毀損脫罪證據的情形層出不窮,這不僅影響了人民法院準確判斷事實的精準度,也阻卻了辯方合理運用脫罪證據有效辯護的通道,被追訴方的程序權利因此受到抑制。這篇論文結合英美法與大陸法系國家已有的成文法與判例,系統地闡述了證據毀損的內涵與外延,證據毀損構成要件以及發現、制裁程序,并緊緊圍繞“毀滅一方無利益”這一邏輯主線,結合英美法系的證據毀損理論與大陸法系的證明妨礙理論,建設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國訴訟理論與實踐的證據規則。無獨有偶,在民事訴訟領域,雖有相關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后果,但由于當事人保存證據的法定義務不明確,如何發現當事人拒不提供,已經成為困擾司法實務的一大困境。因而,只有將這一法律規范建立在“相關當事人負有特定的證據保存與披露義務”這一前提之上,其運行環境才可合理顯現。在重點潑墨刑事訴訟制度完善的同時,事關隱匿、毀滅民事證據的相關制裁規則構建,也是作者關注的對象。作者將民事與刑事訴訟中事關證據毀損的規則共性揉合在一起,以“毀滅者承擔不利后果”為價值導向,提出了毀滅證據抑制機制本土化構建的諸多設想,異曲同工,渾然天成。博士作為高級研究人才,其學位論文無疑是其第一次全面性立言。薛潮平同學在攻讀博士學位論文之前,有著基層司法實踐經驗,本書字里行間融入了他對長期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反思,更寄托了他作為一個法律人孜孜以求、經年不息的法治夢想。本書作為其學業的階段性總結,不僅凝聚著他三年博士生學習時光的美好回憶,也意味著他將在更高的起點上踏上為中國的法治明天而奮斗的旅程。我希望他今后戒驕戒躁,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王進喜
2015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