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系列)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8835字
- 2019-11-08 20:43:38
第三章 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
第二十六條 〔過失相抵〕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過失相抵”或者“與有過失”的規定。被侵權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讓侵權人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有失公允。因此,侵權人可以被侵權人的過錯為由進行抗辯,要求減輕自己的侵權責任,主要是減少損害賠償的數額。
需要注意的是,過失相抵主要適用于過錯責任,其在無過錯責任中的適用應依據法律的明確規定。從本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來看,過失相抵的適用情況主要有以下三種:
1.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不包括對過失相抵進行抗辯。按照本法第七十條規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戰爭等情形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前提下,才能免除責任。如果損害是由受害人的過失,哪怕是重大過失造成的,也不能減輕民用核設施經營人的責任。
2.法律規定只能以受害人的重大過失進行抗辯。承擔無過錯責任的主體只有能夠證明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有重大過失的前提下,才能對受害人進行抗辯,即要求減輕自己的責任。例如:(1)按照本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的占有人、使用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重大過失的,才可以減輕占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責任。(2)按照本法第七十八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的重大過失造成的,才可以減輕責任。(3)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條第三款規定,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3.法律規定可以受害人的與有過失進行抗辯。(1)按照《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五十七條和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飛行中的民用航空器或者從飛行中的民用航空器落下的人或者物,造成地面上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能夠證明損害是部分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的,相應減輕其賠償責任。(2)按照本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人能夠證明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人的責任。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三十一條 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4月22日)
第七十六條 第一款第二項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第八十五條第三款 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電力法》(2009年8月27日)
第六十條 因電力運行事故給用戶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害的,電力企業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不可抗力;
(二)用戶自身的過錯。
因用戶或者第三人的過錯給電力企業或者其他用戶造成損害的,該用戶或者第三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26日)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配套解讀
從《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的表述來看,立法語言比較簡略,是對過失相抵的原則性規定,對于過失相抵原則的操作,并沒有具體的規定。由于《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二條與《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并不存在理念和規則上的沖突,故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后,該司法解釋仍然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
1.過失相抵規則的適用范圍。《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明確在侵權責任的領域中,過失相抵既適用于以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的一般侵權行為領域,也適用于以無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行為領域。也就是說,《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適用于過失相抵的規定,第一百二十三條中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時高度危險作業人免責的規定也適用于過失相抵的規定,第一百二十七條“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同樣符合過失相抵的法理。但由于無過錯責任之設定,系立法上為保護受害人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的正義之分配,故《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將適用過失相抵的條件,限制在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情形,以避免與法律保護受害人利益的目的相沖突。
2.何種情形下可以減輕加害人責任。《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明確在加害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情形,不適用過失相抵,也就是不減輕加害人的賠償責任。例如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高度危險作業人應當就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依此推理,既然受害人有故意時,加害人即可免責,則在加害人有故意時,也應當排除過失相抵的適用,對責任的分配方顯公平。
案例注釋
案例14:受害人對所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2001年2月21日上午11時左右,蘇某與本村未成年人郝某、王某去原平市沿溝鄉大營村附近玩耍,蘇某攀上位于大營村瓦渣地變壓器上玩時,被該變壓器上方的高壓線電擊致傷,蘇某當即被送往忻州地區人民醫院搶救治療,后又在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蘇某出事時雖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其年齡已超過15周歲以上,以其年齡、智力足以預見到攀登變壓器玩耍所帶來的危險后果,且蘇某攀登變壓器的行為違反《電力設施保護條例》中有關的禁止性規定,故蘇某的傷殘后果,自己應承擔主要責任。作為變壓器產權人的大營村委在變壓器停止使用后,未及時申請有關電力管理部門搬遷處理,亦未設立有關安全標志,致使蘇某在攀登變壓器時未引起其足夠的警示,是造成蘇某損傷的另一原因,大營村委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判決:大營村委酌情賠償蘇某醫療費、交通費、住院期間的陪侍費、營養費計16858.32元,整容費15000元,其他費用由蘇某自負。
蘇某對上述判決不服,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大營村委辯稱:根據《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上訴人致殘系其故意所致,應自行承擔責任。二審法院審理認為,蘇某出事時已滿15周歲,以其年齡、智力足以預見到攀登變壓器所帶來的危險后果,其被高壓電擊傷屬自己過錯造成的損害。然而被上訴人因疏于管理,未設立有關安全標志,其自身也有責任。其主張上訴人因故意造成損害,不承擔責任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正確,予以維持。
在侵權損害賠償案件中,損害的發生通常都只是由于侵權人一方的故意或者過失所致,但在某些情況下,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具有過錯,此時如果仍令侵權人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則有悖法理與公平原則,因此應適用過失相抵原則,適當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對受害人故意的認定,應該由侵權人負責舉證證明。如果受害人僅是一般的過錯,主觀狀態沒有達到故意水平的,侵權人不能完全免責。
第二十七條 〔受害人故意時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行為人免責的規定。
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是指受害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自己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的發生。受害人故意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受害人從主觀上追求損害自己的結果發生;間接故意是指受害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損害自己的結果,但也不停止該行為,而是放任損害結果的發生。
本條規定對行為人免責,是指損害完全是因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即受害人故意的行為是其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如果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造成,但也有證據證明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應適用本章第二十六條關于與有過失的規定。
本條規定適用于過錯責任自不待言,從現有法律規定看,本條也適用于無過錯責任。具體包括:
1.本法第七十條規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2.本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造成他人損害的,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3.本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的占有人、使用人造成他人損害的,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4.本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除其責任。
5.本法第七十八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造成的,可以不承擔責任。
6.《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7.《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條第三款規定,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此外,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生產者的三項免責情形:一是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是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是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產品質量法雖然沒有規定“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免責情形,但從一般邏輯推論,如果生產者能夠證明自己的產品沒有缺陷,并且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當然應當免除生產者的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十六條將責任雙方稱為“侵權人”和“被侵權人”,而本條在用語上使用的是“行為人”和“受害人”。原因在于第二十六條適用的前提是侵權責任已經成立,在此基礎上討論責任承擔的問題;而本條討論的是免責的問題,既是免責,就是侵權責任不成立,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二十三條 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七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4月22日)
第七十六條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
《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第八十五條 第三款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排污方的賠償責任。
《電力法》(2009年8月27日)
第六十條 因電力運行事故給用戶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害的,電力企業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
(二)用戶自身的過錯。
……
《鐵路法》(2009年8月27日)
第五十八條 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人身傷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屬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民用航空法》(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二十七條 在旅客、行李運輸中,經承運人證明,損失是由索賠人的過錯造成或者促成的,應當根據造成或者促成此種損失的過錯的程度,相應免除或者減輕承運人的責任。旅客以外的其他人就旅客死亡或者受傷提出賠償請求時,經承運人證明,死亡或者受傷是旅客本人的過錯造成或者促成的,同樣應當根據造成或者促成此種損失的過錯的程度,相應免除或者減輕承運人的責任。
在貨物運輸中,經承運人證明,損失是由索賠人或者代行權利人的過錯造成或者促成的,應當根據造成或者促成此種損失的過錯的程度,相應免除或者減輕承運人的責任。
第一百六十一條 依照本章規定應當承擔責任的人證明損害是完全由于受害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的過錯造成的,免除其賠償責任;應當承擔責任的人證明損害是部分由于受害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的過錯造成的,相應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損害是由于受害人的受雇人、代理人的過錯造成的,受害人證明其受雇人、代理人的行為超出其所授權的范圍的,不免除或者不減輕應當承擔責任的人的賠償責任。
一人對另一人的死亡或者傷害提起訴訟,請求賠償時,損害是該另一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的過錯造成的,適用前款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2010年12月20日)
第十六條 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28日)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1月10日)
第三條 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電力設施產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以觸電方式自殺、自傷;
(三)受害人盜竊電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為而引起觸電事故;
(四)受害人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從事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的行為。
配套解讀
受害人故意在過錯責任案件中可以適用,應無異議,但是否適用于無過錯責任案件,則有必要說明。無過錯責任的成立雖不以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為要件,加害人無論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責任,但并非不考慮受害人行為對損害發生的作用。我國一些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明確了在無過錯責任案件中可以適用受害人故意。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受害人以觸電方式自殺、自傷,電力設施產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端廴痉乐畏ā返诎耸鍡l第三款規定,水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本法第九章高度危險責任第七十一條民用航空器致損,第七十二條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致損,第七十三條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致損責任,均規定了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賠償義務人不承擔責任??梢姡芎θ斯室庠跓o過錯責任案件中具有廣泛的適用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百六十一條與《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一條雖然都對民用航空致人損害案件中的行為不承擔責任情形做了規定,但《民用航空法》所確定的免責范圍顯然比《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一條所確定的免責范圍要廣。依據新法優于舊法原則,司法實踐中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第二十八條 〔第三人侵權〕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第三人過錯”的規定。
“第三人過錯”是指原告(受害人)起訴被告以后,被告提出的該損害完全或者部分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從而提出免除或者減輕自己責任的抗辯事由。第三人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適用本條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第三人過錯是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
(一)在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范圍內。在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適用范圍內,被告能夠證明損害完全是由于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造成的,第三人的行為是原告所遭受損害的全部原因,即第三人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則應免除被告的責任,由第三人對原告承擔侵權責任。
(二)在無過錯責任范圍內。無過錯責任也有稱為“危險責任”,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對于一些超常危險的活動,即使受害人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造成的,法律規定必須首先由危險活動的行為人或者高度危險物的持有人承擔責任;對于一般危險活動的行為人,如果其能夠證明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造成的,則免除其責任,而由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分述如下:
1.第三人造成的損害首先由被告承擔責任。在某些無過錯責任情形之下,即使完全由第三人過錯造成的損害,也應首先由被告承擔責任,即:被告不能以第三人造成損害為由,對原告(受害人)進行抗辯。
2.由被侵權人選擇責任承擔人。在某些無過錯責任情形之下,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根據法律規定,被侵權人可以選擇行為人(包括危險物的所有人)或者第三人之一承擔責任。例如,(1)根據本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污染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如果被侵權人向污染者請求賠償的,污染者不能以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為由,向被侵權人進行抗辯,而應首先賠償損失,然后向第三人追償。(2)根據本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如果被侵權人向動物飼養人請求賠償的,動物飼養人不能以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為由,向被侵權人進行抗辯,而應首先賠償損失,然后向第三人追償。
3.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在某些無過錯責任情形之下,完全由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即:被告可以“第三人過錯”造成損害為由,對原告(受害人)進行抗辯。
二、第三人過錯是造成損害的部分原因
本條規定的“第三人過錯”與本法第八、十、十一、十二條規定的共同侵權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也極易造成混淆。有必要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澄清:
(一)與“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的關系。原告將被告起訴到法院后,被告提出本案還有與其有意思聯絡的其他共同侵權人的,不適用本條規定。因為,按照本法第八條規定,二人以上基于故意或者過失,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即被侵權人有權要求侵權人中的一人承擔全部責任。
(二)與“共同危險行為”的關系。根據本法第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不能確定具體加害人,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三)與“行為直接結合的共同侵權”的關系。根據本法第十一條規定,二人以上雖無共同故意、過失,其分別實施的侵權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損害,且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四)與“行為間接結合的共同侵權”的關系。根據本法第十二條規定,二人以上雖無共同故意、過失,其分別實施的侵權行為間接結合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共同侵權人對受害人承擔按份責任。關于“第三人過錯”與共同侵權的關系,只有在“被告的過錯”與“第三人的過錯”分別構成同一損害的原因的情況下,被告才可以造成的損害還有“第三人的過錯”為由,向原告行使抗辯權,要求減輕自己的責任。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二十七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電力法》(2009年8月27日)
第六十條 第三款因用戶或者第三人的過錯給電力企業或者其他用戶造成損害的,該用戶或者第三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第八十五條 第四款水污染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年12月25日)
第九十條 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
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第九十二條 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
(一)戰爭;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三)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26日)
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于《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二條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 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配套解讀
《民法通則》、《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等相關立法都只在特殊侵權中就第三人過錯作為免責條件作出了相關規定,這部分內容將在解讀特殊侵權的條文中予以進一步分析。
第二十九條 〔不可抗力時的責任形式〕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不可抗力”的規定。
1.不可抗力的含義。各國立法對不可抗力的規定不盡相同,理論界、實務界對不可抗力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具體說,不可抗力是獨立于人的行為之外,不受當事人意志所支配的現象,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
2.關于不可抗力的因素。關于不可抗力的因素,民法通則和本法都沒有明確,主要涉及戰爭、暴亂、罷工等以及政府命令是否作為不可抗力等方面。從國內外的立法來看,如果戰爭、暴亂、罷工等需要被列為免責事由的,則與不可抗力等并列規定。因此,戰爭、暴亂、罷工等具有不可抗力的性質,但不屬于不可抗力的范圍。例如,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1)戰爭; (2)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零七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五十三條 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年12月25日)
第九十二條 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
(一)戰爭;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三)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第八十五條 第二款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損害的,排污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鐵路法》(2009年8月27日)
第五十八條 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人身傷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屬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郵政法》(2009年4月24日)
第四十八條 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給據郵件損失,郵政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不可抗力,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保價的給據郵件的損失除外;
(二)所寄物品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
(三)寄件人、收件人的過錯。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2002年4月4日)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醫療事故:
(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颊呱扇【o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蛘呋颊唧w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
(三)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后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2007年6月30日)
六、對直接由于武裝沖突、敵對行動、戰爭或者暴亂所引起的核事故造成的核事故損害,營運者不承擔賠償責任。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2010年12月13日)
第十二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
(一)地震、雷擊、臺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性、偶發性侵害造成的;
(三)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的;
(四)學生自殺、自傷的;
(五)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1月10日)
第三條 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電力設施產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不可抗力;
……
配套解讀
按照本條規定,除法律有特別排除的規定外,不可抗力適用于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不可抗力作為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的免責事由自不必說,法律的排除適用主要針對的是部分無過錯責任。主要有:
(一)根據本法第七十條和《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第六條規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戰爭、武裝沖突、敵對行動或者暴亂所引起,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責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他人損害的,不能免除核設施經營人的責任。
(二)根據本法第七十一條和《民用航空法》第一百六十條規定,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損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武裝沖突、騷亂造成的,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責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的,不能免除民用航空器經營人的責任。例如,民用飛機在空中遭雷擊墜毀,造成地面人員傷亡。航空公司不能以不可抗力為由,對受害人進行抗辯。
(三)根據我國《郵政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給據郵件損失,郵政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一)不可抗力,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保價的給據郵件的損失除外……”給據郵件指:掛號信件、郵包、保價郵件等由郵政企業以其分支機構在收寄時出具收據,投遞時要求收件人簽收的郵件。按此規定,匯款和保價郵件即使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郵政企業也需對收件人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注釋
案例15: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2002年3月20日,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嵊州市局部地區出現大風雷電和冰雹天氣,大風時間分別為21時15分和次日0時08分至0時19分,大風風力為21m/s (9級)。當晚12時許,茹某與另兩名女工張某、趙某一起從嵊州市華東織造廠下班回家,行至被告嵊州市某織造有限公司時,在被告的一堵空心水泥磚圍墻邊躲雨,圍墻突然倒塌,三人均被壓住,后被他人送往嵊州市人民醫院搶救,茹某經搶救無效死亡,張某與趙某經醫治均于2002年4月17日出院。2002年5月死者茹某的四位親屬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嵊州市某織造有限公司賠償損失。
被告辯稱:狂風暴雨和冰雹是一種不可抗力的自然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不但被告主觀上無法預見,客觀上也不可能克服與避免,因此,被告的圍墻倒塌是任何人無法克服的意外事故,屬不可抗力,其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建筑物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其所有人和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本案被告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圍墻在設計、施工和質量、管理上均已達到相應的抗御值以及當天的惡劣天氣是損害發生的惟一原因,且死者茹某行至被告圍墻邊躲雨與該圍墻倒塌沒有因果關系,故對被告提出本案適用不可抗力,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主張,理由不足,本院不予支持,被告應對其圍墻倒塌致人傷亡的事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被告人不服,提起上訴稱:茹某等三人主動穿過公路去圍墻邊避風,故茹某等三人主觀上對本案損害事實的發生也有過錯。此外,圍墻倒塌完全是大風、雷電、冰雹天氣所造成的,屬于不可抗力,因此上訴人無過錯。
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在二審中主張免責,主要持以下兩個抗辯事由:一是死者茹某自身有過錯;二是不可抗力。針對第一個抗辯事由,本院認為,上訴人主張的茹某等三人在下班途中因狂風暴雨無法前進,穿越馬路到上訴人的圍墻邊躲避風雨、脫掉雨衣的事實確實存在,但茹某等三人不可能知道其穿越馬路去圍墻邊躲避風雨的行為會產生本案的損害結果,一般人在同等情況下也無法預見到有可能發生這樣的結果,而且她們的行為本身并不具有引起圍墻倒塌造成損害后果的可能性,即這一行為與圍墻倒塌造成損害結果之間無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故上訴人主張的茹某自身有過錯的抗辯事由不能成立。關于第二個抗辯事由不可抗力問題,本院認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在本案中,大風、雷電和冰雹天氣確實是一種自然力因素,但不是任何自然力因素或者常年不遇的自然力因素的出現就構成不可抗力。大風、雷電和冰雹天氣確為不能避免,但不能說不可預見、不能克服。建造圍墻本身就要對這種自然現象進行預見,即根據所能預見的最大限度來設計工程,從而達到避免相應自然現象造成損害的效果,因此上訴人在圍墻的設計、施工和質量、管理上均應在預見到常見的自然現象的基礎上,根據圍墻本身的用途,使之達到在技術條件許可下的相當大的抗御值。上訴人只有舉證證明當天的自然現象所達到的程度已超出了其圍墻的抗御值范圍,才能認定不可抗力成立。同時,上訴人要主張以不可抗力免責,還應舉證證明不可抗力是損害發生的惟一原因,即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如果當事人的行為也是損害的發生或擴大的原因之一,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即發生不可抗力與當事人過錯的原因競合,當事人也不能以不可抗力免責?,F因上訴人在一、二審中均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圍墻在設計、施工和質量、管理上均已達到了相應的抗御值以及當天的惡劣天氣是損害發生的惟一原因,顯然就不能以不可抗力免除因其圍墻倒塌引起的民事責任。綜上,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第三十條 〔正當防衛時的責任形式〕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正當防衛”的規定。
正當防衛是指本人、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遭受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采取的一種防衛措施。正當防衛作為行為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其根據是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表明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錯。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自衛的權利,是屬于受法律鼓勵的行為,目的是保護公民本人、他人不受侵犯。在世界各國的法律中,正當防衛均作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之一。
一、正當防衛的要件
正當防衛應當同時具備以下六個要件:
(一)必須是為了使本人、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本條基本沿襲了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對正當防衛的內容沒有明確規定,即沒有明確規定是為了誰的利益而采取防衛行為?!睹穹ㄍ▌t》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本條和我國民法通則雖然沒有對正當防衛的內容作出規定,但借鑒國內外的規定,正當防衛應是為了保護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而實施。
(二)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所謂“不法侵害”,指對某種權利或利益的侵害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其他違法的侵害行為。
(三)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即不法侵害必須是已經開始尚未結束,否則,就是防衛不適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四)必須是本人、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遭受不法侵害,來不及請求有關國家機關救助的情況下,才能實施防衛行為。
(五)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即正當防衛行為不能對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屬)造成損害。
(六)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損害。正當防衛是有益于社會的合法行為,但應受一定限度的制約,即正當防衛應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限。
只有同時滿足以上六個要件,才能構成正當防衛,行為人(防衛人)才能免于民事責任。
二、正當防衛所造成的損害
(一)遭受損害的主體。本條第一句“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這里的“造成損害”僅是指對侵權人造成的損害。
(二)遭受損害的客體。本條第一句“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這里的“造成損害”即包括對侵權人人身權利的損害,也包括對侵權人財產權利的損害。
三、防衛過當的責任。本條規定,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所謂“適當的責任”,指不對侵權人的全部損失賠償,而是根據防衛人過錯的程度,由防衛人在損失范圍內承擔一部分責任。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二十八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刑法》(2011年2月25日)
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配套解讀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明確了正當防衛免責,即“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薄肚謾嘭熑畏ā返谌畻l沿襲了這一規定,明確“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案例注釋
案例16: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的,應該在必要限度內承擔賠償責任
三被告高甲、羊某、高乙系為一家人,與原告陳某同為一村,兩家為鄰居。2006年7月1日中午,被告高甲懷疑自家的橡膠樹被他人破壞可能與原告有關,便去找原告問清楚,并發生爭吵。原告對到其家門口的高甲和羊某說“你們兩個人到我這里鬧事,我打死你都沒有事”。隨后用拳頭打高甲,接著又撿一塊石頭將高甲的額頭打破。此時站在旁邊的羊某叫不要打,原告轉過身來就打羊某,期間,左手捏羊某的脖子,右手打羊某,并將羊某推倒在地上,然后用左手捏著羊某的脖子,右手撿石頭要打羊某的頭部,羊某本能地用手抵擋,并抓住原告的左手咬住原告拇指,隨后,羊某爬起來往外逃離,原告邊追邊喊“你為什么要咬我的手”,并撿起石頭扔向羊某,第一塊石頭打中羊某的頭,第二塊石頭打到羊某的臀部,羊某被迫蹲下,原告撿起一條柴火棍追過去要打,這時,被告高乙走過來阻止,原告隨即用木棍朝高乙打過去,并打中高乙左肩一棍,之后高乙從褲袋里掏出膠刀,朝原告右上胸捅了一刀。在這個過程中,被告高甲和羊某始終未動手打原告。原告受傷后,扔下木棍捂住傷口走回家,高乙也扶起其母親羊某回家。原告受傷后,由于流血較多,被送醫院救治。經醫院診斷,陳某右上胸部刀刺傷并皮下積氣,左拇指末節咬斷傷。出院后陳某訴至法院,要求三被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被告楊某咬斷陳某左手拇指末節,系在原告掐住其脖子并對其進行毆打的情況下,出于自救本能所實施的行為,屬于防衛行為。但其將原告左手指末節咬斷,造成原告七級傷殘的損害后果,已明顯超出必要的限度,應予認定為防衛過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高乙系在阻止原告對其母親進行不法侵害的過程中,在原告持棍已打中其一棍并欲繼續對其進行擊打的情況下,為制止原告的繼續侵害行為所實施的還擊行為,屬于正當防衛,但是未能把握其防衛適度,并造成原告胸部被刺傷的損害后果,屬于防衛過當,應該承擔超過必要限度的賠償責任。因原告陳某沒能冷靜和妥善地處理問題,并相繼動手毆打三被告,其行為主觀上具有重大過錯,與其所受傷害的損害后果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應就其所受傷害的損害后果承擔主要責任。原告陳某的損失應由其本人和被告羊某和高乙按各自所負責任分別予以承擔。又因本案屬于共同侵權,判令由高乙和羊某連帶承擔40%的賠償責任,剩余的60%責任由原告承擔。原告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審理認為,一審認定事實清楚,但在過錯責任承擔上認定主、次責任有錯誤,應予以變更。即由被上訴人羊某、高乙承擔60%的責任,由上訴人陳某承擔40%的責任。
綜上,正當防衛是當事人為了制止正在發生的不法侵害而對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其侵權行為的防御手段,其符合保護自己和他人利益的社會需求。因此對于正當防衛行為而言,只有在超過必要限度時,才需要承擔“適當”的責任。所謂“適當的責任”,指不對侵權人的全部損失賠償,而是根據防衛人過錯的程度,由防衛人在損失范圍內承擔一部分責任。
第三十一條 〔緊急避險時的責任形式〕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緊急避險”的規定。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危險有時來自于人的行為,有時來自于自然原因。不管危險來源于哪,緊急避險人避讓風險、排除危險的行為都有其正當性、合法性,因此在所有國家都是作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之一。
一、緊急避險的要件
(一)必須是為了使本人、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免受危險的損害。本條基本沿襲了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對緊急避險的內容沒有明確規定,即沒有明確是為了誰的利益而采取緊急避險行為?!睹穹ㄍ▌t》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倍覈缎谭ā穭t明確規定了緊急避險的內容。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北緱l和我國民法通則雖然沒有對緊急避險的內容作出規定,但借鑒國內外的規定,緊急避險應是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避險行為。
(二)必須是對正在發生的危險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倘若危險已經消除或者尚未發生,或者雖然已經發生但不會對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則不得采取避險措施。某人基于對危險狀況的誤解、臆想而采取避險措施,造成他人利益損害的,應向他人承擔民事責任。
(三)必須是在不得已情況下采取避險措施。所謂不得已,是指當事人面對突然而遇的危險,不得不采取緊急避險措施,以保全更大的利益,且這個利益是法律所保護的。
(四)避險行為不能超過必要限度。所謂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是指在面臨緊急危險時,避險人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以盡可能小的損害保全更大的法益,即緊急避險行為所引起的損害應輕于危險所可能帶來的損害。
只有滿足以上四個要件,才能構成緊急避險。行為人(避險人)免于民事責任。
二、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
(一)遭受損害的主體。緊急避險行為可能造成第三人的損害,本條規定也包括對避險人本人造成的損害。
(二)遭受損害的客體。本條第一句“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這里的“造成損害”即包括對避險者本人、第三人財產權利的損害,也包括人身權利的損害。
三、緊急避險人的法律后果
(一)按照本條規定,緊急避險人造成本人或者他人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
(二)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了避險行為,造成第三人利益損害的,緊急避險人免于對第三人承擔責任。
(三)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是為了本人的利益而采取了避險行為,造成第三人利益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本人作為受益人,應當對第三人的損害給予補償。
(四)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是指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采取可能減少或避免損害的措施而未采取,或者采取的措施并非排除險情所必須。緊急避險“超過必要的限度”是指采取緊急避險措施沒有減少損害,或者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大于所保全的利益。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一百二十九條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刑法》(2011年2月25日)
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于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4月2日)
156.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配套解讀
處理緊急避險的法律依據主要有《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九條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156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备鶕@些法律規定,對于緊急避險造成的損害后果,分以下四種情形確定民事責任承擔的原則:
第一,一般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在一般情況下,應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包括緊急避險人、受害人、第三人等)承擔民事責任,其承擔責任的范圍應以緊急避險的必要限度或避險措施得當所造成的損失為標準。
第二,危險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原則上不承擔民事責任,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沒有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時,民事責任的承擔有兩種情況:在一般情況下,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由此造成的損失不予賠償;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要求緊急避險人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和《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在當事人雙方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他們分擔民事責任。這里的“實際情況”,主要是指當事人雙方的經濟情況;“適當”,則主要是指依當事人雙方的經濟狀況加以確定:若受害人經濟狀況好,而避險人經濟狀況不好,則可以少賠償;反之,則可以多賠償。
第三,緊急避險人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這里的“適當”,首先是指不應免除責任;其次是可以減輕緊急避險人應負的民事責任,當然也可以要求緊急避險人就過當部分全部負責。當危險行為人與受害人是同一人時,應當減輕避險過當人的責任;對受避險損害人無過錯而遭受損害的,則應由避險行為人負擔全部責任;對避險必要限度以內的損害,由危險行為人承擔責任。
第四,既不存在第三人的過錯,也不存在緊急避險人的過錯,而受害人與受益人又不是同一人時,受益人應當適當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因為受益人的利益保全或者損失減少,是通過犧牲受害人的利益才實現的。
案例注釋
案例17: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造成不應有的損害,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責任
(“周慶安訴王家元、李淑榮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2年第5期)
裁判要旨: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