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霞明處暮云重:清代卷
- 王小舒
- 1649字
- 2019-11-15 14:21:30
壹 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歷史發展的步伐有時是被偶然性支配的。按照社會的自然進程,中國應該在17世紀由封建社會跨入近代的門檻,如范文瀾指出的:“如果明朝還能維持下去,或代替它的朝代是李自成的大順朝,而不是滿清,中國追上當時尚在開始的西洋科學,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載《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種種跡象表明,封建制度在16、17世紀之交已經熟透,并進入了腐朽狀態,新生的社會因素已經成長起來,歷史具備了轉化的條件。然而,清軍的入關打斷了這一自然進程,整個形勢于是發生逆轉。
作為北方的游牧民族,滿族勢力入關,對中原發達的經濟的確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不僅體現在入關之初的圈地、投充等舉措對農業經濟的破壞,也體現在政府于相當長的時期內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它嚴重阻礙了明中葉以來蓬勃興起的工商型經濟的勢頭。經濟是審美文化得以依附的基礎,經濟的倒退必然帶來文化領域相應的改變。
清政府與元統治者不同,他們在入關之初便高度認同了漢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儼然以正統觀念的繼承者自居,這一點他們比元代統治者聰明得多。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他們還采取了寬猛相濟的兩手政策,一方面恢復科舉,開設博學鴻儒科,大力延攬漢族知識分子,給他們一條榮身發達的出路,又大興編書之風,整理文化遺產,銷毀有礙統治的書籍,有目的地倡導復興古學;另一方面,對內大興文字獄,打擊一切對其統治不滿的人士,造成文化的威懾氣氛。對外則實行閉關鎖國,驅趕傳教士,封鎖海關,固守“天朝無所不有”的觀念,拒絕與國外進行接觸和交流。這一切都使清代的文化面貌體現出濃重的保守色彩。
下層文化界的態度與政府有所不同,官方的權威文化在這里總是這樣或那樣地受到抵制,但在復興古學這一點上,他們恰恰又是一致的。漢族文人固然不滿政府的文化鉗制政策,但他們依然選擇了古學,以此維護民族的自尊,維護既有的文化底色,抵制民族壓迫和欺凌。同時,出于對明政權覆亡的反思,許多人認為禍根就在于明末對傳統文化的反叛。鑒于此,清人有一種明顯的向傳統復歸的心理態勢,這種心理與當時整個的時代環境相匯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復古潮流。文化風氣由明末的趨新陡然一變為尚故,古學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字眼,甚至成為令人肅然起敬的一種事業。審美方面,明代的以侈為美、以新為美、以自由為美消失了,代之以典雅之美,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何種風格,或古樸,或雅奧,或典麗,或斑斕,只要來自古人,都受到清人的青睞和崇拜。二百余年的清王朝成了古文化的一次整體的復興。這種復興客觀上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無意中完成了它作為封建文化殿軍的集大成的歷史使命。作為最后一種形態的古代審美文化,典雅美得以確立。
歷史的軌跡是曲折的,但歷史發展的總體方向不會改變,隨著農業經濟的逐步恢復,工商業的再次抬頭,經濟領域又一次出現了近代化的勢頭,康乾盛世的形成并沒有將社會拉回到古代那種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村社經濟中去,而是再次回向明后期的以都市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社會格局。與此同時,正統文化的衰朽性也越來越呈現出來,恰如《紅樓夢》中所說:“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在所謂的盛世的背后,歷史的必然趨勢與社會價值取向的矛盾正日益尖銳化,于是以反省和批判為特征的審美文化誕生了。因為清代站在封建歷史的盡端,擁有著對全部封建文化進行總結、反觀的視角,這種批判和反省便顯得特別深邃和沉重,它簡直就是一曲感慨萬端的歷史悲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批判性文化正是從古典主義的主根上派生出來的,是一種對母體的否定和反動,它與古典的時代氛圍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特有的文化格局。
最后,具有鮮明的異端特征的近代審美文化在清代中后期奇峰突起,以怪、狂、癡、俗為標志,向典雅的復古文化提出了挑戰,它們打破了古典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開辟了近于晚明又異于晚明的一片審美天地。復古潮流日漸衰朽,新興文化越來越顯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這樣,近代審美文化遂成為清代文化最后也是最有特色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