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遼史 金史 西夏史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848字
- 2019-11-15 14:01:12
志第二 經濟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放牧的牲畜有駝、馬、牛、羊等。契丹人也從事一定的農業和手工業。遼太祖的祖父始教民稼穡,遼太祖的父親教民鼓鑄,遼太祖的伯父教民種桑麻、習紡織。契丹人的農作物主要是穄。
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大安二年(1086)五月,因牧馬繁殖多達百萬,賞群牧官員。
燕、云十六州等漢人地區依舊是男耕女織的經濟形態。在契丹的腹心地區由于契丹貴族在戰爭中大量俘掠漢族人口而建立了許多安置俘戶的頭下軍州。這些都是頭下主的私產,除了酒稅須上交上京朝廷之外,其他收入包括市井之稅均歸頭下主所有。在頭下軍州這些定居點周圍,開墾了大批農田,出現了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皇帝一般都重視農、牧業,以免租賦十年的辦法鼓勵百姓開墾荒地。
考古資料表明,遼代的冶鐵業很發達,遼代的鐵農具、炊具、日常工具等均與中原相匹敵。遼代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造紙、木工等手工業的門類也很齊全,技藝亦稱高超。
遼代的貨幣經濟不很發達,至世宗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這就制約了遼代鑄錢的數量。圣宗之前所鑄的遼錢傳世之少有若吉光片羽。圣宗之后雖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量仍甚少。根據對幾處遼末窖藏貨幣的統計,遼錢不及百分之二,大量的是宋錢,其次是唐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遼代流通貨幣中自鑄的均為年號錢,無國號錢。所謂契丹開國錢“開丹圣寶”乃是近現代錢幣學者對宋徽宗時汴京道士所鑄的“神霄丹寶”、“太乙丹寶”、“五福丹寶”等“丹寶”系列中“開圣丹寶”的誤讀和誤解。把一枚錢文原本模糊不清的錢拓指稱錢文為“大丹重寶”,解釋為遼代開國錢,把一些錢文為“千秋萬歲”的無考錢指稱遼錢,均為無稽之談。
遼與鄰國如宋、西夏等通過邊境上的榷場進行互補性的貿易。對于屬部如女真、羽厥里等則通過進貢以取得這些部族的土特產。
遼代物價甚低。農業地區的土地每畝地約值銅錢五貫半。糧價便宜時,每斗粟僅值六個銅錢。羊價便宜時每只羊只能換到二斗粟。
遼代雖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的稅率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