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性需求下《監獄法》修改研究
- 劉崇亮
- 683字
- 2019-11-29 19:58:17
第二章 監獄法修改理念遵循及模式選擇
監獄行刑作為刑罰權運行機制的最后一道工序,承載著上游刑事立法、刑事司法運行過程結束后的所有壓力,是把罪犯由一個壞人變成一個好人,實現刑罰效益的最后環節。因此,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監獄法的立法。但是各個國家因為歷史傳統、監獄制度等差異較大,對于監獄立法及修改的理念、模式差異很大。歌德說過,“在法和政府提出的任務中,維護和平和秩序、鎮壓暴力和犯法,首當其沖,我寧愿犯下某種不公正,也不原意忍受混雜無序”。這句話與法學史的見證是完全一致的。刑罰作為法制的制裁,其發展與這項任務是密切相聯系的。[1]作為法的一種類型,監獄法是與和平、秩序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任何法律能夠超過這個法目的的最低限度。即使惡法作為法的一個種類也要考慮到和平與秩序,否則規則的制定就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胺ǖ牡诙€目的是安全。法所提供的安全是建立在法的不可破壞之上的。法所規定的東西,應該擺脫隨心所欲;立法者也好,法所要求約束的對象也好,都不得違反它。它應該是持久的,人們能夠信賴它。因此,人們能夠預計有一個固定的、不會改變的范圍。人們能夠在這個范圍內安排自己的事情,他能夠在這種制度的保護下建設自己的生活?!?a id="w2">[2]和平與安全在科殷眼里成了法所代表的所有宗旨和目的,這是法目的處于社會狀態下法的運行機制必須達到的目標。于是法的目的決定了立法的原則,立法的原則體現了立法的目的,兩者是一體兩面的。各個法的部門因為具有特殊運行法律關系,也即在自己法的調整對象中,各個法的部門應當也有自己法的理念和原則。[3]同樣,監獄法的修改也應當體現一定的修法理念以及適合本國特色的立法模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