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審改微心得
2015-09-11 傅舒
年輕律師,特別是剛從事律師職業不久的實習律師,在審改合同中,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在每一個能力階段,所碰到的問題都不盡相同。所幸現在很多大律師都將其合同審改技巧梳理成文供大家參考、學習。在學習他人寶貴經驗的同時,筆者也試著結合自身合同審改的經驗,分享一下微心得。
一、不可忽視同客戶的溝通
審改合同是非訴律師的日常工作之一。顧問單位通常是通過郵件方式將待改合同發送律師審查,細心一點的顧問單位對接人,也許會在郵件中簡單闡述一下合同的交易背景、審查關注的重點問題,然而大部分顧問單位都是直接將文件打包以添加附件的方式發送律所,無任何背景描述。工作之初,在接到這樣的合同時,筆者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合同交易目的與審改關注重點是什么,但在不斷審改合同的工作中,慢慢會發現,有的問題并不是想當然的那樣。例如有的條款可能會覺得對我方客戶不太公平,但這也許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利益博弈的結果;或者覺得可以三方一起簽訂的協議,但由于我們不了解的特殊交易背景原因,當事人不得不分成兩個協議簽署;甚至有的客戶發來兩份協議,只有一份需要審改,其他為參考內容但卻未注明,如果根據習慣進行了審查則可能白白浪費了時間。
綜上,筆者認為審改合同時應首先大致瀏覽合同內容,了解相關信息,然后應盡量先與顧問單位充分溝通、知悉合同簽訂的背景。也許由于事務繁多,審改每份合同時都與顧問單位溝通并不現實,但至少應在有疑問時,就積極溝通了解。花三五分鐘的時間去交流,可能就會節省1至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二、及時學習新知識,提升信息敏感度
法律知識日新月異,律師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應保持知識的及時更新,了解、掌握新頒布/公布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方能提升自己在業務工作中的信息敏感度。如2015年8月6日公布并于2015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對借貸雙方利率約定做了新的規定,即第26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那么在審改顧問單位借貸合同時,若客戶還是根據1991年頒布的司法解釋關于民間借貸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的規定對相關利息進行約定,鑒于最新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約定利率的上限,則可提示客戶可根據實際情況按照銀行同期利率對條款中相關約定比例進行調整。
律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知識并能快速運用到工作當中轉化為工作成果的職業,在學習方面,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踏實地學。
三、學會換位思考
律師往往都有一個思維定式,特別是年輕律師,一拿到合同后,就根據法律的規定進行嚴格審改,嚴格審改本沒有錯,但一味按照法律的規定,不考慮客戶訂立合同的目的、所要達到的效果進行審改,最終審改出來的成果可能會讓客戶不滿意。而且,客戶請律師審改合同,不僅僅是為了知道為什么不行,更想知道,在不行的時候,怎么樣才行,怎么樣才更行,或者在行的時候,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其權益,這就需要律師換位思考。例如以前筆者在審改合同時,對于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往往會選擇將訴訟、仲裁等糾紛解決方式書寫成選擇項一并列入合同中,供客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但后來在與客戶的交流中才知道,客戶囿于專業知識的限制其實并不懂得選擇哪種方式會對自己更為有利,這時可能就需要律師在工作中多做一步,即將每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利弊進行分析,并結合合同交易的特點,作更切合本次合同交易目的的批注,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客戶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工作中多走一步、多想一步,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站在客戶的角度出發,可能會給客戶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也能更好地維護客戶利益。
四、時刻謹記懸在律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執業風險是懸在律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無處不在,但卻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對于年輕律師。記得有一次在審改顧問單位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的《技術咨詢合同》時,甲公司對接人與筆者電話溝通,希望律所能夠按照甲公司與乙公司的協商意見在《技術咨詢合同》中增加甲公司的某違約責任。接到任務后,沒有作過多的考慮,筆者就按照客戶的要求在合同中增加了相應的違約條款,但發給主辦律師復核后,主辦律師提醒應當在審改的合同中明確批注增加此違約責任條款的背景,且應再次書面提示客戶根據其要求增寫的違約條款存在哪些法律風險。這時,筆者才突然意識到,盡管是客戶要求增加的違約條款,但若以后在合同履行中因此條款發生糾紛,由于沒有作相應批注,那審改律師豈不是要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
合同審改,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認真領悟后發現,其實其中學問博大精深,奧妙無比。在合同審改的海洋里,想要乘風破浪,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歷練。
寫本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對自己合同審改心得做一個梳理和總結,以期能夠形成更為全面的合同審改思維體系,如果能夠再對像我這樣的年輕律師有所幫助,那就更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