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師自通心理學
- 楊月
- 2309字
- 2019-11-29 21:03:18
不知不覺——心理學帶來的奇妙變化
日常生活的很多問題,都需要依靠心理學來解決,有的時候,一件小事情的解決,卻蘊含著很多的心理知識。如何讓自己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請從改變日常生活的小認知開始吧!認知改變了,你就會發現周圍的一切也會隨之而改變。
梅子最近很苦惱,苦惱的原因就是自己的男朋友。記得剛和男朋友認識時,梅子聽別人說,這個男孩籃球打得超棒,人也很陽光、很開朗,所以在梅子眼中,這個男孩簡直就是一個完美元素的結合體。
就這樣,在朋友的撮合和自己的努力下,梅子終于和這個男孩子走到了一起。可好景不長,梅子很快就發現,這個在她眼里極度完美的男孩子,脾氣非常暴躁。有一次,他竟然因為梅子讓他多等了幾分鐘,就在樓底下對著梅子亂發脾氣,后來還把樓門前的一個垃圾桶給踢裂了,那次,他把梅子嚇壞了。
可后來,在那個男孩子主動道歉之后,梅子也就原諒了他。可不久后那個男孩子又因為吃飯時,飯館的菜慢了一些,竟夸張到把飯桌給掀了,看著被驚呆了的其他人,梅子再也忍受不了,她轉身離開,并向那個主動男友子提出了分手。她一直不明白:當初那么優秀的男孩子,為什么突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心理學家告訴你:梅子對那個男孩子就是產生了心理學上所謂的“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很容易發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間,或者較為感性的人身上。其中,外表是最能產生“暈輪效應”的因素。人們經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語,便是“暈輪效應”的體現。沐浴在愛河中的情侶,彼此相悅,隔著愛慕這層美妙的面紗,便很少能從對方身上找出缺點。正因為喜歡,對方的缺點在他們看來也變成了個性十足的“優點”,可等有一天你冷靜了再去看時,或許就會有另外的新發現。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每當我們愛慕的某個明星被爆出丑聞時,我們都感到很驚訝。事實上,媒體的宣揚,如同為名人的形象渲染了一圈“暈輪”,我們心中有關這個名人的印象并非真實的他。他也是一個凡人,又怎么會不犯錯誤呢?
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位英雄叫作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見腳邊有個像鼓起的袋子樣的東西,很礙腳。海格力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一腳踩破,反而膨脹起來了,并成倍地加大。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順手抄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個怪東西,那東西竟膨脹到把路也堵死了。
正在這時,一位老者走到海格力斯的跟前,和顏悅色地對他說:“朋友,快別動他了,離他遠些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會小如當初;你若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與你敵對到底。”
心理學家告訴你:仇恨和敵意就如同一面不斷增長的墻,而寬容和善良就恰似不斷拓寬的路。人們都說:“善良的人運氣肯定不會很差。”生活本身會對善良的人有所補償。有句古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寬闊的是你的胸懷。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對待仇恨和敵意,我們要么就不去觸碰,要么就讓自己保有一顆善良和寬容的心。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昂起頭來,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吧!
小美今年上初二了,媽媽突然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小美再也不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了,媽媽說的話,小美再也不是每句都聽了,而且有的時候她還跟媽媽犯沖,媽媽讓小美往東,小美卻偏偏要往西,好幾次都把媽媽給氣哭了。
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小美回家比平時都晚了一個小時,媽媽問小美是怎么回事,小美含混地回答說:“老師補課了唄!”要不就說:“今天作業比較多嘍!”起初媽媽并沒有在意,可有一天,媽媽看見隔壁的小虎早就回來了,小美卻很晚才回來,當媽媽問她原因時,她照舊說是補課。難道老師就給她一個人補?媽媽心里犯起了嘀咕。第二天放學,媽媽就偷偷跑到學校去看個究竟,竟然發現小美和一個男孩子手拉手在一起逛街,媽媽終于知道原來是小美早戀了,沖過去就是一巴掌。從此,媽媽和小美的關系更加僵化了。
心理學家告訴你: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是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的,身體上的發育使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其實這個時候的他們,心理是極其幼稚的,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事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
而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面對孩子的錯誤,不分場合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也會使孩子覺得丟了“面子”,越發不聽父母的話。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好是采取疏導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父母要求孩子去完成某一件事情時,必須充分說明理由,千萬不要擺出權威的架勢,強迫孩子去執行。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家里被盜,丟失了很多名貴的東西。一位朋友聽到羅斯福的遭遇后,趕緊就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了很多安慰羅斯福的話。看到朋友的來信,羅斯福給朋友回信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對我的安慰,我很好,并且因為那個盜賊,我更加地熱愛我的生活。因為:第一,賊偷去了我的財物,并沒有傷害我的性命;第二,我只是丟了部分東西,并不是我的全部;第三,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心理學家告訴你:每個人都要有知足常樂的心理。這種知足常樂的心理可以幫助我們接受現實,不會為了那些得不到的東西而悵然若失。當生活并非如我們預想的那樣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還有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們沒有什么。
當然,知足常樂的心理是需要我們恰當運用的,如果用在適合的時間和場合,那么會幫助我們化解對于不平等所產生的怨氣,消除內心的緊張,但是如果運用得過度了,則會產生消極怠惰的情緒,妨礙人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某些時候,我們需要知足常樂,提醒我們自己:自己的生活也是很幸福和快樂的,但某些時候,我們同樣需要提醒自己,只有努力地拼搏,才會收獲自己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