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和動機——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需要是指最基本的滿足人生存的條件,如吃飯、喝水的需要,上廁所的需要,愛與被愛的需要和與別人相處的需要。如果人們這些最基本的需要不被滿足,那么這個人就無法生存下去。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曾經針對人們的需要,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需要層次理論。在他看來,人們的需要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大類,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每一個人所處的層次不一樣,需要也就不一樣。
49枚金幣
從前有一個家財萬貫的財主,盡管他已經富甲一方,吃喝不愁,可是他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覺得這樣的日子一點兒也沒有意思。相反,他請來的廚子一家,盡管住在院子角落的一間茅草屋里,可是財主每次從旁邊經過的時候,都能聽見歡聲笑語。
財主非常納悶兒,這個廚子一天起早貪黑的那么辛苦,還上有老下有小,等著他那點兒可憐巴巴的工錢過日子,一家人住的茅草屋一到下雨天就會漏雨,這樣的日子有什么可以高興的?
他把這個疑問說給了自己的管家聽,管家聽了之后,笑呵呵地說:“主人,您要是愿意借我49枚金幣,我立馬就幫您找到問題的答案。”為了解開自己的謎團,財主同意了管家的要求。
沒想到,管家拿著借來的49枚金幣,快速朝廚師的家走去,趁著夜深人靜,他偷偷把金幣放在廚師的門前,敲了敲門就趕緊走開了。聽到動靜,廚師就出來開門,沒看到什么人,但卻發現門前的包,拿進去一看,是滿滿一包金幣,他頓時來了精神,趕緊叫醒妻子來看他的發現,妻子也被震驚了。
廚師夫妻兩個人剛開始以為是誰丟失的,藏著金幣都不敢動,幾天過去了,他們發現沒有人來找金幣,就心安理得地把這些金幣據為己有了。他們立馬倒出金幣開始數,可是數來數去只有49枚,廚師和妻子都不相信是這個數目,認為肯定是50枚,那一枚肯定是被對方藏了起來,數著數著兩人就開始吵了起來。
這時候,管家領著財主從這個廚師的屋子旁邊走過,聽著里面爭論不休的聲音,管家說:“這就是他們當初開心和現在爭吵的原因。”財主會意地點了點頭。
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大家,人們會隨著自己需要的不斷膨脹,而忘記開心的理由。當初沒有這49枚金幣的時候,廚師全家之所以能開開心心地過日子,就是因為他們的要求并不高,能有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滿足了;可是當擁有了49枚金幣之后,他們開始有了更大的欲望,就是湊成50枚,甚至100枚的金幣,這樣開心和快樂也會隨著欲望的變大而消失。
生活中,你是否也像廚師一家一樣呢?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一頓熱氣騰騰的飯和一張舒適的床就是你最大的幸福了;可當這一切你都擁有的時候,你又嫌飯菜的種類太少了,床不夠大了……你已經忘記了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是何等光景。
所以,當你在拼命追逐利益和金錢的時候,你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適時地自我滿足和安于現狀,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
永遠的“第一”
一年一度的開學時間又到了,本該是一個高高興興返校的日子,可是張翔的家卻籠罩在一片痛苦的愁云里……
張翔是某名牌大學化學專業的大一新生,開學半年后的一天,因為適應問題和自己的學習問題,跳樓自殺。為什么這個正擁有人生最美好年華的男孩子要做如此的傻事呢?經過多方的打探和了解,我們才得知了整件事情的真相。
張翔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均為某科研項目的帶頭人。優秀的父母是張翔的榜樣,他從小就立誓要和自己的父母一樣優秀,為了這個目標,張翔對自己嚴加要求,什么都要和別人爭第一。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高中,憑借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張翔果然沒有辜負父母和自己的期望,一直都是班級里的第一名。這種成長的優越感伴隨著他到了大學,卻煙消云散了。
剛進大學,張翔也是一腔熱血地要爭第一。可是大學是一個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地方,他盡管學習成績不錯,可卻很少參加學校的文藝節目,體育項目也不突出,最終綜合評分連前五名都進不了。因為長期埋頭于學習,他和同學們的交往也很少,張翔在整個班里幾乎沒有任何朋友,有的人還在暗地里說他是書呆子。
終于,張翔受不了這種來自自己和周圍同學的壓力了,他覺得自己不配為父母的兒子,讓父母丟人了。在一次考試結束后的早晨,他抱著自己的書包,從學校最高的樓上跳了下來,結束了年僅19歲的生命。
這次,他又成“第一”了,成了第一個從這幢樓上跳下來的人。
張翔的悲慘故事警示我們每個人:不要讓太過膨脹的需要填滿我們的心胸,對每一件事情,我們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但最大努力并不是要我們苛責自己做到完美。很多時候,順其自然是最美好的一種姿態。
順其自然地去把握自己擁有的東西,對無法得到的東西不要太過在意和留戀。你要相信,上帝對一個人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其打開一扇窗,有的時候,窗子比門更有用。
“倒霉”的一天
莉莉計劃了好久要去四川旅行,可是那時是旅游旺季,她沒有訂到票,好不容易訂到票了,她又跑前跑后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商量調班的事情。一切終于安頓好,就等去旅行了。
出發那天,可真是倒霉到家了,前一天晚上定的鬧鐘在半夜突然給停了,害得莉莉晚起了兩個多小時,早餐是來不及吃了,拎起自己的包直奔飛機場而去;結果半路上打的車又拋錨了,因為地方比較偏,別的車又打不上,莉莉只能祈禱的士師傅快點兒修好車;車終于修好了,緊趕慢趕到了飛機場,莉莉總算松了一口氣。
可是更倒霉的事情還在后面,過檢票口的時候,莉莉才發現,早上走得著急,護照和飛機票統統落在桌上了。這下,莉莉徹底崩潰了,提著包坐在馬路上就大哭了起來,邊哭邊喊,自己是如此倒霉。
中午的時候,看到新聞報道,莉莉大吃一驚,原來四川那邊發生了嚴重的地震,地震的中心正是她準備去的地方。看著電視上倒塌破損的建筑和那些絕望又傷心的人們,莉莉覺得這一天一點兒也不倒霉了。
莉莉的經歷或許最有代表性,恰好說明順其自然帶給人們的幸福。人的一生就像被注定好的,是你的就一定會回到你的身邊;不是你的,你再挽留也會離你而去,何不以一種正常的心態泰然處之。
有需要才會有成長的動力,但同時有需要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掌握好需要的度,你才能把握好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