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的大豐收,加之稅率的逐年血崩,兩郡之地,就沒人說惠民軍不好的。
然事無絕對,總是有宵小之輩見不得人好。
但凡是言論過激,詆毀惠民軍的,大都被百姓們自發送去了勞改營。
兩人對惠民軍的政策極為贊賞,入學后更是苦學先賢經典,以望出人頭地。
惠民軍縱橫青州之地,攻破無數世家豪門,先賢經典自然不缺,甚至可用堆積如山形容。
學府更是為此修建了書館,書館是收費的。
不過不貴,僅需二十文,借書另算。
兩人雖不是大富之人,但也算薄有家資,尤其是石韜,能讀起書的人,怎么可能沒錢。
劉起做過老師,對這方面比較了解,當然,也更加關注。
他也曾想過免費,只是經過秀慧小姑娘提醒,越是免費的東西,大家越不會珍惜,劉起想想也是。
便同意秀慧小姑娘的建議,合理收費,也算是,惠民軍的一項進項。
青州兩郡之地,又因惠民軍大開教育之先河,讀書人數量與日俱增,書館的收益,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徐庶兩人簡直如饑似渴,如此海量的存書,兩人生平僅見。
不過,這并不希奇,整個青州所有的書籍,青州學府幾乎都有,兩郡其他學府,也都有不少收藏。
甚至還有,兩人都沒見過的紙書,另兩人震驚莫名,大感不可思議。
兩人更是在學習了惠民軍的基礎教材后,對九九乘法表,拼音字母表,贊不絕口。
只覺這是千古奇功,澤惠萬民,必將會是流傳萬古的曠世神作。
對創作出這兩篇蒙學經典的劉起,更是奉為圣人。
同時聽聞,許多學府,劉起的雕像與孔圣人并立,學子們更是日日進香。
徐庶兩人學習天賦極高,且很多東西都能活學活用,更是多次得到先生的贊賞。
僅一月,就從學堂畢業。
進入,更高一級的學府。
兩人也是了解過青州的學制的。
青州學堂,負責基本掃盲教育,全部免費。
學堂遍及兩郡各地,乃太行七區共助會首領,劉起所創。
各郡學府,更高一級學堂,則是為青州培養基層官員,儲備官員,劉秀慧所創。
目前僅有學府,就有50座,分散在兩郡各地。
青州學府,為最高級學府,每年僅招收千人,學府位于北海郡,目前僅招生兩界,有兩千學子。
負責,為青州培養高級官員。
徐庶還注意到,目前青州官場,基本上很大一批官吏,都是一些在民間有些威望的老者。
這一發現另兩人欣喜。
這意味著,十年之內,青州會迎來一次大換血。
而這,絕對是個機會,只要趕的上,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有時候,并不是沒有機會,只是許多人看不到機會。
而還有三月,青州學府就會招生,兩人剛升入北海學府,下一步,目標自然定在青州學府。
然青州學府,豈是那么好進的,今年新生5萬人,加之前兩屆落榜的近十萬人,足足15萬人,可謂優中選優。
一番了解,徐庶兩人發現其中原因,惠民軍不僅對百姓施行掃盲教育。
之后,又對其進行更高成度的思想教育,其中又以德育舍為基石。
各地學府中人,年齡段囊括13到33歲,且男女不限。
當然,男人更占優勢。
這是天然的優勢,也是歷史背景決定的。
雖大多是基礎教育,但更多的學生是經過了兩年多學習的,基礎已然十分穩固。
這里不得不說,惠民軍的全民思想教育,推廣的不錯。
徐庶兩人自然不愿放過這次機會,第三次學府招生,顯然比前兩次都難。
15萬選1000人,兩人并不抱多大希望,這1%不到的幾率,著實不高。
但也并不是沒有希望,兩人并未沮喪放棄,反而更加刻苦。
由于越是往后,幾率越小,等到第四次,可以想象,更是難上加難,僅有0.5%的概率。
徐庶非常聰明,他對惠民軍的前景極為看好,但是想要加入其中,僅有四種方法。
其一,加入德育舍。
其二,每年一次招兵。
其三,加入拳術館。
其四,認真在學堂學習,且成績優異。
第一條,加入德育舍,首先被徐庶排除,他有殺人記錄,僅這一條,德育舍是絕對不會收錄的。
惠民軍能發展的這么好,情報工作自然不差,雖是為友報仇,但德育舍可不管這些。
第二條,每年一次的招兵,時間太長不說,還得從基層做起,徐庶素有大志,自然不愿。
毫無疑問,徐庶選的是第三條和第四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