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 (德)西爾維亞·洛肯
- 2912字
- 2019-10-22 15:56:09
內向式改變
所謂改變,并不一定要開始新的東西,有時只需要和過去告別。和過去告別,會讓我們換一種方式生活、成長。
但請注意:如果想改變自己,我們就要做好離開舒適區的準備,這需要能量。所以,只有當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發現自己需要改變的時候,才應該改變。這種角度來源于我們內在的人格特質,這對于改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內向型作家佩特里克·琿特認為,內向高敏者和外向活躍者改變自己的動因是不同的,這歸根結底源于他們的人格核心不同。動因和大腦中的“謹慎中心”和“獎勵中心”相關,內向型大腦的“謹慎中心”影響力明顯大于“獎勵中心”。
內向高敏者不會為了體驗刺激而離開舒適區,只有在他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日常的痛苦越來越明顯,讓他們難以承受時才會這么做。
——佩特里克·琿特,內向型企業家、作家
雖然原則上內向高敏者們不反感各種刺激和欲望,但他們只會因為特殊原因離開自己熟悉的區域。他們大腦中的“獎勵中心”不那么活躍,不像外向活躍者那么容易受到刺激的吸引,不會為了獲得更多更新鮮的刺激感而去改變,不會認為改變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
如果只是想生活得更好,我們往往不需要進行特別大的改變,只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調整,就能獲得期望中屬于自己的生活。
佩特里克認為內向高敏者的改變潛力很大,并介紹了如何根據自己的性格進行改變。
內向高敏者有改變自己和生活的天然優勢——他們一般都善于思考并發現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能夠進行相應的努力,哪怕改變的過程可能很漫長。
每當我想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改變的時候,我都不會給自己特別大的壓力,而是先在書里和網上搜尋相關信息,再根據實際情形和朋友討論我的想法。
大的改變我會分步驟進行,慢慢拓展我的舒適區。我需要靠小的成功鼓勵自己邁開更大的步伐。
——佩特里克·琿特,內向型企業家、作家
作為內向高敏者,我們自身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因為我們一直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它們。比如有人擅長寫作,那么他就更愿意去寫,而不是去說;有人很謹慎,那么在危險情況下他就能準確地預估和規避風險。我們的優勢是我們的資本,要過上美好生活,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它們,來讓我們的行動更有效。
內向高敏者的強項是美好生活的資本
如果改變能夠和生活中重要的事情相互結合的話,就會比較容易。弄明白到底是什么驅動著我們,什么對我們來說其實不那么重要。只有當我們自己能夠決定到底要改變什么時,我們才能夠確立目標。
內向高敏者身上這些看起來沒有任何驅動力的特質,其實正是改變的優質前提,例如獨立自主,就是非常合適的“改變發動機”,就連小心謹慎,其實也不會阻礙你向前。
穩定、內向、敏感不是阻礙改變的“剎車”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和空間來逐步完成。你要學會在生活中悠閑地讓改變發生。
長效的改變需要足夠的空間。
我們何時會改變自己?當我們有動力的時候。動因是始終存于我們內心深處、不曾改變的喜好。我們改變自己,是因為我們希望改變可以帶來一些更好的事情,或者避免不好的事情。我們可以使用很多方法找出激發我們改變或者保持現狀的動因。我自己比較喜歡用的是“萊斯動力剖析法”。這種剖析法包含16種生活動因,告訴我們到底是什么在驅動著我們。
四種人類基本動因
在這里我對這套方法做一點簡化,用一張概覽圖來進行說明——盡管這張圖產生的原因和我們的出發點有所不同。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S.皮爾森在2000年前后發明了一種講故事的模式,讓一些“怪人”找到自己的身份,并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總結。他們選用了四個源于動機理論的人類基本動因,用這種簡單的模式,將它們分成了相互矛盾的兩組:歸屬與獨立,安全與風險,由此得到了這個“動因指南針”。

對這張“動因指南針”圖的解讀如下:作為人類,我們是群體性動物,我們互相歸屬,被家人和朋友關心愛護著。與此同時,我們也想要獨立自主,想一個人過獨一無二的生活。內向高敏者的優勢就是獨立,想必大家已經有所了解。安全也是很多內向高敏者切實的需求:這要歸功于大腦中活躍的“謹慎中心”。因此,對于我們來說,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會開啟新的征程,因為這意味著要面臨各種風險。
總的來說,這四種需求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腦中,只是內向高敏者的大腦有自己的傾向性。促使他們進行改變的動力通常有兩種:
內向高敏者改變的重要動力:
1.獨立性
我們非常珍惜自主權,喜歡先自由地從外部了解事物,與被觀察對象保持一段距離,然后再行動,實現自己所想。
2.安全感
所有能讓這個世界變得可以預估的事,對大部分內向高敏者來說都是有吸引力的,比如提高自控力,引入例行習慣,獲取信任。
另外兩種動因——歸屬和風險,在內向高敏者身上也能看到。這兩種動因會導致一種緊張關系的產生:哪怕是內向高敏者,也想歸屬于某個群體,當他們無聊的時候也會去冒險。像佩特里克·琿特之前提到的那樣,當他們對自己的現狀非常不滿,愿意以身涉險時,哪怕這個風險意味著重新出發或者冒險前行也沒關系。
內向高敏者為何改變?
“我家里人覺得教育沒什么用,是針對那些笨蛋的。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從這種認知中走出來,然后不停地學了又學。我很慶幸自己補考了高中畢業考試。這個決定給我的人生開啟了新的方向,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現在我在大學里讀本科,認識了很多很酷的人,了解了很多有趣的事。”
——艾拉,26歲
“我小的時候,父母從伊朗逃難到德國來。他們什么都沒有,白手起家。所以,我從來不輕易冒險,只想要安全感,不想再次從頭開始。當我剛剛創立自己的IT咨詢公司的時候,經常半夜驚醒,覺得很害怕。盡管如此,我還是放膽做了,現在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
——薩米爾,48歲
“我家里人都覺得,女孩子要嫁個好丈夫,我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所謂的好丈夫就是一個能夠掙錢的男人。女孩應該持家有方,家里的事情都是女孩做。所以,我在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很小心,做的事情也都是我們家里女人常做的——負責做飯。后來我先生在我50歲的時候離開了我,為了不付孩子們的贍養費,他裝作很窮的樣子。但我很高興終于能夠獨立!現在我有一個很好的男朋友,也沒想過要結婚。我不想結婚。”
——佩吉,62歲
“我不是一個能拿大主意的男人,也很害怕改變自己。結婚29年后,我的妻子過世了。又過了很多年,我才終于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在想:還會有什么事發生在我身上呢?于是在60歲的時候,我決定去考帆船資格證,因為我一直都很喜歡水。現在我花很多時間待在大海和湖泊上。我現在的妻子是我在挪威的一次帆船旅行上認識的。我們能一起玩帆船是一件特別好的事。”
——庫爾特,78歲
“我很喜歡自己質檢員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和別人建立了很多聯系(雖然我不是特別喜歡)。我想事情、做事情都很有條理、有規劃。我受聘于一家協會,還參加了職業培訓,晚上和周末都要去上課,學了很多東西。8年前我所在的公司破產了。在此之前我早就發現有的數字不太對,但是老板不聽我的。當公司徹底不行了的時候,我有兩個不錯的工作機會可以選擇。我選擇了一家大企業,工作更有趣了,賺得也比以前多,而且不知為何我還挺驕傲的,因為我沒有像個愚蠢的膽小鬼一樣眼睜睜看著船一點點沉下去。”
——雪莉,46歲
在本書后半部分關于內向高敏者的優勢——持之以恒的章節中(13章),會有步驟清晰的指南,教你如何改變那些不再適合你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