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石之弓
書名: 一魚三吃:李國文雜文自選集作者名: 李國文本章字數: 1734字更新時間: 2019-10-21 09:55:22
在冷兵器時代,弓最為騎兵和步兵所樂用,因為其擊敵距離,要數十倍于近戰的刀槍劍戟。
弓箭的射程,決定于器械的質量和射手的膂力。“養由基百步穿楊”,說明箭射出百十多米遠,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在這個距離內,敵方若無盔甲保護,而射者的命中率比較高,那對手就死定了。但箭的弱點在于射得愈遠,“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其殺傷力也愈低。為改變這種劣勢,射手必須與射擊對象縮短距離,不過,距離越短,危險越大。尤其對手有坐騎的話,移動較快,射手目測較難,尚未瞄準,疾馳的奔馬已殺到眼前。所以,只有加大弓弩的彈射力,才能遠距離地制敵于死命,這樣,需要射手具有相當的膂力,才能勝任。
弓的強度單位為“石”,一石約等于現在的50至60公斤的樣子,古時的度量衡,各朝制度不一,但古人所用的弓,其拉力要略大于現代箭術比賽所使用的弓,是可以肯定的。杜甫詩云,“挽弓當挽強,擒賊先攜王”,強,就是拉力強的弓。凡射手,無不以挽強弓為能事。
戰國時期的齊宣王田無疆,也經常挽弓射箭,自以為有萬夫不當之勇。此人按當下的北京話說,頗有點“二”。他之所以如此,一是當時的齊國很強大,雖然并非他立下的功勞,但國家強大使他底氣十足;二是他接位以后,曾經率兵出征,平定了燕國的內亂,使他在諸侯各國之間,很出了一陣風頭。老本加上新功,遂有點飄飄然。所以,這位喜歡表現自己剽悍有力的國君,每當舉弓拔箭準備騎射的時候,最愿意聽到的話,莫過于大家稱贊陛下的神勇、陛下的英武、陛下的膂力、陛下的氣概了。
應該說,此人能將三石之弓拉到滿月的程度,也是很不錯的了。要他活在今天,肯定選進國家射箭隊,參加奧運比賽的。《呂氏春秋》和《尹文子》都講到了這個《三石之弓》的故事。“齊宣王好射,悅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所謂“左右”,自然是他的臣宰、將領和宮廷中的各色人等了。在中國,能混到帝王周圍,能進入帝王視線,都非等閑之輩。既然陛下好吃這一口,灌米湯誰不會?戴高帽誰不會?“了不起啦”,“蓋了帽啦”,“空前絕后啦”,“天下無二,世間第一啦”,叫好,喝彩,萬歲,烏拉,讓齊宣王好一個受用。
更有馬屁精跳出來,請求陛下準許他們試一試這支御弓,齊宣王勒住了坐騎,解下了弓,遞給這些拍馬者。顯然試者非止一個,大家輪流執弓,比試一番。一個個或臉孔憋得通紅,或腦門暴起青筋,或踉踉蹌蹌跌跌沖沖,或弓未拉開人被反彈,最多也就將弓拉到一半程度,就精疲力竭,就上氣不接下氣,而且還悻悻然地說,果然神弓,果然神弓,陛下這支御弓的拉力,一定不下于九石,所以小的們費出吃奶的勁,也是休想拉動分毫。更有人說,除了陛下,敢說這個世界上,誰也甭想使用這支強弓。于是,三石之弓的齊宣王,被大家忽悠成九石之弓的齊宣王,而且,這個本來就“二”的田無疆,也就果然自己定位,擁有九石之弓的神力,那當然是很可笑的事情了。
《尹文子》說:“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喪其實。”《呂氏春秋》說:“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不過,你放心,凡自我膨脹的人物,無一不自我感覺良好;凡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物,無一不知人間尚有羞恥二字。更何況,齊宣王本來就“二”,怎么會感到“豈不悲哉”呢?半點也不臉紅地認為自己具有九石之弓的膂力。
齊宣王距今已兩千多年了,但齊宣王式的人物,卻一直不絕于縷,就在時下所見所聞、所經所歷的大千世界里,那些夸夸其談、浪得大名的學術明星,忽然間成了一通百通、無他不通的文化泰斗;那些尸居高位、不過業余的官員文人,驀地里成了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的行家里手;那些夤緣時會、扶搖直上的投機分子,一下子成為叱咤風云、指點江山的社會名流;那些原本稀松、現也草包的文壇要員,想不到竟成了眾星拱月、到處露臉的文學大師……說實在的,他們比春秋戰國的齊宣王還不如,至少,田無疆雖虛有九石之名,但究竟還擁有三石之實,而以上那些經常在會議上出現、在電視上露面、在報刊上列名、在飯桌上舉杯的人士,不但無三石之實,兩石、一石,甚至連半石之實也沒有的。
毛澤東引用過的一副對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便是他們最好的寫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