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云日記32:求人不如求己
- 星云大師
- 1362字
- 2019-10-30 13:18:47
十一月 二日 星期三
目前正在佛教大學就讀的弟子滿庭,上午向我報告他的求學情況及畢業論文將以“中觀思想”為主題。并對日本佛教及經典釋譯,常與自己所學有所出入,請我提供一些建議。
日本佛教的歷史背景,本就與其他佛教國家不同,日本佛教的僧眾是采“寺族”制度,非佛教世家子弟是不準出家的(父親是出家眾,子女才能出家),這和中國十方叢林就有很大區別,故在很多方面不能以中國佛教的標準來衡量。
日本對佛教,是用做學問的態度在研究佛法,其中又可分為三個層次:下等者是以翻案方式來研究佛法,中等者是以歷史態度在研究佛法,上等者是以信仰為基礎來研究佛法。身為宗教家則應以信仰態度來研究佛法。
佛教是心性學、生命學,應該要超越人生宇宙,不能用人間有限的歷史或翻案方式來研究,否則容易導致邪見。
中午飯后,在陳逸民夫婦及滿庭引導下,以跑香方式,到離道場約三十分鐘腳程的清荒神清澄寺參觀,沿途街道的干凈、路旁攤販的整齊、信徒虔誠膜拜、寧靜氣氛,都是很典型的神道教道場。圣光殿內附設的鐵齋美術館正展出“秋季特別展”,作品雖不多,但每一幅字、每一幅畫,都有很精心的裱制、上掛、燈光、解說,旁邊還有一臺電視,不斷放映每一幅畫的簡介,輔助參觀者忽略的角落,實在是很周詳的設計。
鐵齋美術館將其門票收入,在寶冢市圖書館設立一個“圣光文庫”基金,一方面用此基金來增加圖書館藏書,一方面帶動當地的文藝氣息,頗受民眾支持。
晚七時,和徒眾在道場的庭院品茗話家常,我一生對任何事情都有其看法及見解,只要有人叩我這一口鐘,我一定會有回響,無時不等著徒眾的發問。能在不解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比現成享受別人的答案,要進步得快,故我很積極地鼓勵徒眾發問,也樂于回答徒眾所問,今日我的答復如下——
◎時間看人用,至于如何用,則要有心去安排、計劃。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有緩急輕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去應用處理,則要看事情的定位如何。有緩急的分配及先后秩序安排,工作起來自能得心應手,勝任愉快。
◎如何讓禮佛大眾,從游客成為信徒,由信徒成為護法、干部,這都要看平常信徒游客來道場時,大家能否給予微笑、贊美、鼓勵、慰問、歡喜、給予信心、招呼用餐喝茶、為其排難解困,能以慈悲來關愛信徒,自然信徒都可以成為道場護法干部。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提到:
韓信平定齊國,派人報告漢王劉邦:“齊人狡猾多變,南邊又靠近楚,如果沒有人代理齊王來統治,勢必不安定,我希望先代理作齊王。”
這時,楚軍正在滎陽緊緊包圍著劉邦,韓信派的人一到,劉邦拆信一看,大發脾氣罵了起來:“吾被困在此,早晚全在巴望著你來解圍,竟想自立為王!”
張良在旁邊踩了劉邦一腳,劉邦懂得了,接下去罵著:“再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的!”
于是就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
用人有很高深的學問,殘兵敗卒不要緊,但要會用,不會用人,再精良的兵將也無用,不能讓屬下發揮所長,是主管的缺失、常住的損失。
◎我這一生所以會做這么多的事,不在于我有智慧、我有能力,而是跟隨我的弟子,彼此不計較、不比較、不嫉妒,從不曾讓我為難,所以能幫助我成就很多事業。做人要處難處之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因果絕不會辜負一個有心向道的人。
◎與人共處,互相贊美是成就一切事業之基,學佛沒有一定的“標準”,凡事以歡喜為主,把歡喜給人,自然自己也會歡喜。積極、勤勞、奉獻是弘法者的修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