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云日記32:求人不如求己
- 星云大師
- 2483字
- 2019-10-30 13:18:50
十一月 十四日 星期一
水陸法會期間,一向公務繁忙的陳履安先生,于百忙中特別抽空上山禮佛,并代表大眾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早上主持菩薩戒正授后,回到法堂,陳履安先生已經來到,在座還有陳履潔居士、孫春華老師等人,一起在法堂談話,從水陸法會談到南非的黑人問題等。
目前世界上重大的困擾之一,在于種族歧視,也就是膚色的問題。要解決南非的種族糾紛,我覺得完善的佛教教育可以達到目標。如佛教的慈悲觀、平等觀可以開發他們的佛性,讓大家懂得彼此尊重、和諧;佛教的四正勤、八正道,可以教育他們為自己的生活努力奮發。如果能夠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黑人問題解決,這真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昨天張姚宏影率先捐出一百萬美金,作為響應這項黑人教育的基金,獲得大家一致贊佩。
大家談到目前社會的學佛風氣,感覺上政治界人士學佛比較難,需要揣摩長官的心意,倒是工商界學佛風氣很盛,甚至天主教也盛行參禪,雖然教宗下令禁止,但是現在修士、修女參禪的人為數眾多,有些人讀了《金剛經》以后說:“我要的,就是這個!”聽說現在已經有很多修女跟隨孫老師學禪。其實“學禪”,在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不專屬于佛教徒。
今天陳履安先生一大早上山,可以說是專程為了護法來的。他聽說大樹鄉鄉民代表會在開會中質疑佛光山多年來對地方到底作了什么貢獻?有什么回饋?代表會主席林慶芳今天要率領代表及鄉長黃登勇到佛光山“巡視”,陳履安先生身為佛光山的信徒總代表,對此深表關心,特別撥冗上山。
談到佛光山對地方有什么貢獻、回饋?回想二十幾年前佛光山開山之初,這里是一片荒蕪的麻竹園,既沒有自來水、公共電話,郵政也不方便,每天到高雄只有兩班車,尤其道路都是黃土路,車子一過,塵土飛揚,套一句信徒當年說的話:“連鬼都不要到這個地方來!”但是到了今天,整個大樹鄉,水、電、郵政便捷,道路鋪上柏油,并且日漸拓寬,每天到高雄的民生號班車,二十分鐘一班,快速又舒適!這一切,可以說是因為國際知名的佛光山在這里,不少海內外的貴賓經常到佛光山,官方在評估各種需要下,日漸建設而成。
再者,佛光山在文教、慈善方面的貢獻,歷年來屢獲官方頒獎表揚。
教育方面:
1.一九七六年創建普門中學,是鄉內唯一的綜合高中,并附設幼稚園,提供大樹鄉子弟就學。
2.贈書給本鄉中、小學圖書館,并提供獎學金。
3.協助鄉內學生體操訓練,提供場地與經費等。
慈善方面:
1.每年舉行冬令救濟,嘉惠本鄉乃至各鄉鎮的自強戶。
2.每天有云水醫療車同時在本鄉及各縣市的偏遠山區作醫療服務。
3.佛光診所免費為村民看病,并舉辦中西義診。
4.蘭陽仁愛之家及大慈育幼院分別提供老人安養及撫育孤幼。
5.萬壽堂捐出二千個龕位給高雄縣政府提供縣內貧民安奉靈骨。
6.舉辦施棺、急難救助,協助地方政府解決社會問題。
7.今年高雄縣八一二水災,佛光山雖為受災戶,仍緊急捐出一千一百八十五萬元新臺幣,另發動信徒制作便當送往災區,并舉辦醫療服務,費用高達二百萬元以上。
此外,佛光山為地方帶來消費人口,創造就業機會,每年除夕并舉辦村民歲末聯誼活動,發給參加者每人紅包一個,以及舉辦摸彩,家家有份,每年所需經費總在二百萬元以上。
佛光山開山以來,所有建寺經費及弘法支出,完全是海內外信徒共同發心捐獻,以及全山千余名僧眾本著服務奉獻的精神所成就;佛光山在促進地方建設,提升教育、凈化社會方面所做的貢獻,早已有目共睹,何以唯獨大樹鄉代會“視而不見”?不過今天經過慈惠、依淳、孫春華老師與會說明,最后林慶芳主席坦承:“過去是我們不了解!”
鄉民代表會是一民意機關,應該“為民正導”才對,我相信護持佛光山的百萬信徒都會期望見到大樹鄉民“善待”佛光山、“支持”佛光山。
晚上在法堂請悟一長老便餐,感謝他每年協助水陸法會。隨緣也請沈尤城夫婦、王幸子、王莊刊治、秦惜今、陳明茹、吳錦美等信徒作陪。王幸子師姊是東海道場的信徒,不久前獨子往生,她強忍悲痛,發心捐款贊助佛光大學建校,為兒子作功德。我告訴她:世間上的一切好好壞壞、順逆因緣都是在考驗我們,為我們說法。因緣好壞,有時未必如我們所見,最重要的,我們要懂得“逆境來時順境因”,自能“放下身心見乾坤”。
吳錦美師姊在彰化建了四幢十七層大樓,請我取名,我提了幾個建議,最后她選了“海天華廈”。歡喜之余,發心捐獻一層樓,我將它轉給佛光山作為弘法道場。在佛門布施為“種福田”,有播種必然有收成,但是何時收成,就待因緣成熟。
晚上在如來殿大會堂為參加水陸法會的信徒開示。走在半路上,有信徒高興的上前來告訴我:“昨天晚上大佛轉身來看我們!”我想一個兩個人看到也許會看錯,結果到會場一問,有近百人印證看到大佛轉身。那時候是六時多,正是學部同學忙著為大家行堂的時間,所以有不少同學也看到。過去靈感大部分發生在老菩薩的身上,現在年輕人也有這個福分,是不容易的。
大佛未建之前,其實早已有了感應。一九七二年農歷八月,當時大佛城這座山還沒有開辟,只有一座龍亭。一天晚上九時多,我在學部陽臺上,忽然看到龍亭上面發出金黃色的光,心想那里又沒有電,哪來的光?如果是山下卡車照來的燈光,也不可能一直照著不動。后來學生來找我講話,我就忘了這件事。等到學生走后,再看,剛才的光已經沒有了。
這件事讓我回憶起南京棲霞山有一座“千佛嶺”,當初有一位法師在那里講經,感應山上放光,一位居士因此發心在當地用石頭雕刻了一千尊佛像,成了“千佛嶺”。這件事觸發我的靈感,心想,在有佛光的地方建一尊大佛,能夠佛光普照,福佑一切眾生,這就是建大佛的緣起。
多年來,佛光山的佛菩薩在外度化眾生的靈感,不時在信眾口中流傳,只是佛光山是個人間佛教的道場,平時對于靈感事跡并不刻意宣揚,不過今天大佛示現,正是“應以大佛轉身得度者,即現大佛轉身而為說法”,大佛光是鋼筋就有一百噸以上,超級強烈臺風都吹不動它,今天卻為信徒的“誠心”所動。
正當我在開示時,又有人傳字條給我,八時二十五分開始,大佛又轉身了!事后慈嘉說,他也看到了,他認為是“大佛現身”才對!我想不管“轉身”也好、“現身”也好,《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只要我們心中有佛,又何必一定要看到“大佛轉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