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順治叫崇禎為大哥
- 李國文說清
- 李國文
- 2155字
- 2019-10-11 16:26:13
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任帝順治,對前朝的末代皇帝崇禎,頗為同情理解,很是優恤關照,這是挺特別的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前后朝交替的皇帝,能如此不相寇仇,不相敵對,在心靈上甚至有所溝通,是不多見的。
據明末遺民李清的《三垣筆記》記載:
清世祖順治十四年(1657),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并觀。朕用(因)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謚懷宗端皇帝加謚數字,以揚盛美。”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鄙蠟楹蟠鶒硲讶绱?,況其臣民乎!
這當然是野史傳聞了,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值得存疑。不過,他為崇禎修陵立碑,確有其事;說崇禎乃銳意求治之主,不可以無德敗道的帝王視之,也見諸正史。所以,他來到崇禎陵前,祭拜已畢,突然失聲道出“大哥大哥”,接著發出“有君無臣”的感慨,應該說是其來有自。因為說來可憐,福臨1644年登大位,還是個六歲的娃娃,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實際掌控下,他只是做著名義上的皇帝,直到1650年他的十四叔因病去世,隨即他秋后算賬,這才得以親政,實施真正統治這個帝國的抱負。因此,來到崇禎陵前,看到對方,想到自己,嗟嘆一番,也是意想中事。
由于朱由檢沒有料到明朝會垮得這么快,所以生前還未來得及給自己建造陵寢。崇禎十八年(1645),大順軍攻進北京,他倉皇逃上煤山(今景山)吊死以后,李自成將他與同時自刎的皇后周氏,草草葬于昌平鹿馬山南麓,位于明十三陵區的西南一隅,原為貴妃田氏的墓中。這座崇禎與后妃的合葬墓,稱為“思陵”。雖然至今仍未修繕開放,但問路于鄉舍人家,擇步于雜樹荊叢,行走至此,還能覓得這座明末代帝墓。古陵崇碑,斷垣殘墻,松濤陣陣,白云悠悠,在此四望寥廓的蒼茫天際下,看來,曾經喧囂的歷史,最終還是歸于平靜,只有歸鴉呱呱的叫聲,點綴著這秋日傍晚的荒涼。
古老的歷史,如同一張古老的照片,有清晰的部分,有模糊的部分,也有完全銷蝕的部分和根本就未納入鏡頭的部分,所以這就給后人提供了推測、推斷、推想、推演的廣闊天地。福臨的感慨,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們這對兒前后腳的皇帝,朱由檢(1610—1644),登基那年18歲,福臨(1638—1661),親政那年14歲。這兩位都做了17年的皇帝,有一種同齡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福臨這個入關之主,在朱由檢的陵前,甚至涌上來一點羨慕這位亡國之君的沖動,也許并不奇怪。在他看來,固然,從朱由檢繼位那天起,到煤山上吊,那一切無不是他自作自受,但那一切也無不是他親作親為啊!好也罷,歹也罷,有他崇禎個人的印記。而福臨他自己,從嗣位為主,到正式親政,都是這位攝政王說了算。他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也不可能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多爾袞卻以他的名義,做他想做而應該是福臨所做的事情,做他想做而福臨并不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當這樣名義上的皇帝,實在太痛苦,對他來說,那七八年夢魘般的日子里,坐在龍椅上的人雖然應名是他,但發號施令的卻是攝政王。從道理上說,攝政王再大,也是他的臣子。然而,他做不了這位臣子的主,反過來,這位臣子卻要做他的主。所以,那位九泉下的崇禎,曾經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無臣之憾,他也不同樣如此嗎?這才有感而發,大哥,咱倆都屬于有君無臣之人啊!
據章開沅氏主編的《清通鑒》,以下的這些記載,應該是福臨一生中銘刻最深的記憶。
三年五月庚申(十五日)攝政王多爾袞以信符收貯于大內,每當調遣,奏請不便,遂收定于攝政王府。
四年四月庚辰(初九日)順天巡按廖攀因上疏稱皇叔父攝政王為九王爺,而被革職,下刑部擬罪。
四年七月乙巳(初六日)和碩鄭親王停罷。
五年十一月庚辰(初八日)詔書將原稱“皇叔父攝政王”改為“皇父攝政王”。
五年二月戊辰(初三日)定遠大將軍肅親王豪格班師,以其出征無功,免死,幽系之,瘐死獄中。
五年三月己亥(初四日)鄭親王濟爾哈朗,無為國宣勞之處,又無輔佐之功,革去親王爵,降為郡王。
七年正月己卯(二十五日)睿親王納已故豪格福晉為妃。
七年五月癸酉(二十一日)攝政王率諸王大臣親迎朝鮮國送來福晉于連山,是日成婚。
七年七月辛酉(初十日)多爾袞先是埋怨帝不親臨其府,待固山貝子錫翰等人奏言于帝,帝親臨攝政王府后,又以錫翰等擅請臨幸,治其罪,錫翰降為鎮國公,冷僧機、鰲拜等黜罰有差。
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三日)攝政王多爾袞因疾不樂,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額真等圍獵于邊外。
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九王爺,也有走到盡頭的日子,“七年十二月戊子(初九日),清皇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逝于喀喇城”。死后不到兩個月,就遭到福臨徹底的清算?!鞍四甓录汉ィǘ蝗眨┳氛擃SH王多爾袞罪狀,詔書稱:‘逆謀果真,神人共憤,謹告太廟社稷,將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笔逯抖?,強弱的位置顛倒以后,你過去壓迫愈盛,我現在反抗愈烈,你昨天得罪愈多,我今天報復愈重。直到順治十四年,福臨二十歲,來到崇禎陵前,還念念不忘這筆舊賬。
所以,對后人來講,歷史這張古老的照片,往往就是一面鏡子;所謂“以史為鑒”,就是要人們常常對照。看來,任何人,得意可以,不要忘形;自大無妨,不能狂妄。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誰要種下仇恨,誰就準備遭殃。天道好還,千古定律,在人類全部歷史上,鮮有例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