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要像“官”,不是說要端官架子,更不是搞特權、耍威風,而是說應當具有良好形象,有“樣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樣,“樣子”是好的形象,是群眾歡迎的形象,不是外表,而是指德才和實績。“官樣”既是小問題,也是大問題,直接反映干部的能力素質和工作作風,關系到人心向背。當“官”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始終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做一名靠得住、有本事、能擔當,真正讓組織放心、人民群眾信賴的好干部。當“官”究竟要有什么“樣子”呢?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
首先,應當是一個好人
好干部首先應該是好人。什么是好人?并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好和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大多數人認為這個人是個好人,那他基本上壞不到哪里;大多數人認為這個人是個壞人,那他基本上也不會好到哪里。好人是具有一些共性特征的。
好人是善良的人。善良就是一個人心地純潔、性格淳樸,沒有惡意,肚子里沒有壞水。善良是靈魂深處最美的東西,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區分好人與壞人最直接的標準。與人為善,于己為善。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可能也會怎么對待你,別人怎么看你往往體現在你怎么看別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心地平和,多做善事,自己也會受益終身。古人講:“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領導干部要把向善作為人生追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斷凈化內心,始終心存良善,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決不做心懷鬼胎、兩面三刀、兇神惡煞的壞人。
好人是有孝心的人。孝就是盡心奉養并尊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國古代社會十分尊崇孝道,認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也就是說一個大忠臣必定也是個大孝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還指望他服務大眾、奉獻社會?那是很難做到的。百善孝為先,領導干部既要養父母之身,讓他們吃飽穿暖,也要怡父母之心,使他們保持精神愉快,更要行父母之志,牢記父母教誨,不懈努力,完善自身,以求報效國家社會,三個方面融會貫通、相互促進,努力做到有機統一,才是真正的孝。
好人是有同情心的人。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體恤弱者,看到他人有困難,主動上前搭把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有同情心。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能獲得自身的滿足感。領導干部更要有同情心、憐憫心,關心群眾的困苦和艱辛,“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哪怕只是“些小吾曹州縣吏”,也要“一枝一葉總關情”。只有這樣,才能對群眾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對苦難的人沒有一點同情心、惻隱心,連好人都算不上,還算什么好干部?
好人是潔身自愛的人。潔身自愛就是始終保持自己的純潔,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對一個人潔身自愛的最好比喻。潔身自愛既是做人的準則,更應是領導干部的座右銘。如果實在不能或不敢講真話,至少可以不說話、保持沉默;如果實在沒有勇氣去揭露或抵制壞事,至少可以不當幫兇,還可以找適當的時機向上級反映情況。要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惜自己的聲譽,不論世事如何變化,心中始終都要有一桿秤,不受私欲所左右,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口,嚴于律己、不貪不占,做個好人,當個好官。
好人是知恩圖報的人。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要成為一個好干部,一靠個人努力,二靠組織培養,缺一不可。領導干部的權力是組織和人民賦予的,應時刻保持對群眾、對組織的感恩心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自己本事有多大多高,在組織面前誰都是渺小的。要感謝組織和人民給了自己干事創業的機會和舞臺,心懷感恩、心存敬畏,在位一天、“趕考”一天。當然,知恩圖報也得講規矩,干部都是黨的干部,不是哪個的家臣,不能把個人職務的升遷看成是某個領導的“恩惠”,更不能把對黨忠誠看成是對領導干部個人盡忠,如若不然,就會顛倒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小圈子害死人,這方面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好人是有是非觀念的人。是非觀是一個人的行為導向。有什么樣的是非觀,就有什么樣的行為習慣。當今時代,思想復雜,價值多元,各種新觀點、新思維層出不窮,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隨心所欲、自行其是,而是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意志堅定,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能人云亦云、一味地盲從或跟隨。領導干部一定要解決好是非觀這個基本問題,心中有法度、手中有戒尺,是非分明,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做官才有正氣,否則就會思想出軌、行為失范。
其次,應當是擁有“幾把刷子”的人
“幾把刷子”是一句俗語,說白了也就是能力和本領的意思。心中有點子,手中有刷子,工作才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當官要干事、要能干成事,除了要有成功的渴望、鋼鐵般的意志、永恒的定力和謙遜的精神外,還真得要有“幾把刷子”。
要有履職盡責的能力。職務就是責任,崗位就是責任。職務越高,責任越大,負擔越重。履好職、盡好責,當個“循吏”是最基本的要求;干大活、干出彩、干出水平,做個“能吏”是事業的需要。但不管是“循吏”“能吏”,好官、有本事的官,都是干出來的,都一定是在狀態,都是始終擁有“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要堅持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養成過硬的理論素養和業務素養,讓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作風和專業精神都強起來,這是履職盡責的基礎。要具備決策力和執行力,既多謀善斷,敢于拍板,也能積極接受任務,立即做馬上辦,及時做好反饋。
要有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能力。“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日益繁重,唯有與時俱進才能擔得起時代賦予的重任。領導干部是干部中的佼佼者、“領頭羊”,必須有敏銳的眼光、寬廣的胸懷,善于從全局看“形”、從長遠看“勢”,時刻保持適度的緊張感,認清客觀現實、緊跟時代脈搏、準確判斷未來,做到與時俱進。要有敢啃“硬骨頭”的勇氣、善啃“硬骨頭”的能力,厚植“耐心資本”,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以足夠的耐心和韌勁,去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在攻堅克難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干。
要有改革創新、開創新局面的能力。改革創新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毛澤東同志曾告誡全黨“腦子一固定,就很危險”。領導干部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復雜的任務,必須把改革創新作為謀篇布局的關鍵。要不斷提高改革創新能力,保持敢闖敢為的勇氣,激發創新創造的熱情,突破各種瓶頸和制約,善于發現問題,敢于直面問題,長于解決問題。要時常總結反思,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從前人和群眾中汲取營養,用“他山之石”來推動工作,減少改革創新的成本,推動事業的高效發展。當然,改革創新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不斷“試錯”求真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合理劃定了容錯糾錯的界限,就是要允許“試錯”、鼓勵創新、取得突破。要有充滿理性的激情和充滿激情的理性,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要有抓班子帶隊伍的能力。領導干部離不開團隊、離不開組織,工作都要靠集體、靠團隊來完成。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那不是一個有本事的領導干部。因此,抓班子帶隊伍是每一位領導干部的永恒必修課題。要當班長不當家長,帶頭執行好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正確處理好服從多數與尊重少數、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的關系,既不一個人說了算,也不誰說了都算。要培養“一呼百應”的能力,時刻以做人做事的榜樣和標兵要求自己,以卓越的工作能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干部群眾中樹起威望。要搞好團結不制造心結,能夠容人容言容事,既多看人長處,也善用人長處,放手不放任,充分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和有效力量。對干部在工作上要嚴管厚愛、生活上要關心到位、相處上要將心比心、成長上要創造機會,讓干部始終在充滿希望的氛圍和環境中工作。
再次,應當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身心健康,簡單地說,就是身體無病痛、思想無紛擾。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新概念不單單包括軀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就對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標準。我們的經濟在轉型,社會也在轉型,這種壓力之下,領導干部承擔著社會和家庭的雙重重任,身心負荷較為繁重,每年都會有領導干部因為身心原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或是抑郁自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身心健康要有好身體。如果說,身體健康是“1”,那學識、智商、品行等都是后面的“0”,正是由于“1”的存在,后面的每一個“0”才都呈現比自己大十倍、百倍的意義。“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徐特立同志說過:“一個人的身體,決不是個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凡是有志為社會出力、為國家成大事的人,都要十分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領導干部更要珍視自己的身體,這既是履職盡責的基本條件,也是服務人民、報效國家的必要前提。要自覺選擇科學正確的生活方式,調整自己的作息習慣,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鍛煉強健的體魄,減少生理疾病的侵擾。
身心健康要有好心態。君子做人不憂不懼,也就是要有個好心態,既不糾結過往,也不憂心未來,始終活在當下。要保持淡泊平和的心態,摒棄陰暗心理,養成樂觀、熱情、愉快等積極向上的健康情緒,及時清掃情緒垃圾,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凡事努力做好,坦然面對結果。面對名利誘惑學會知足常樂,面對各種壓力學會心理調適,工作上認真但不“較真”,力戒攀比之心,特別是在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能力相當、資歷相近的干部先提拔升遷時,一定要擺正心態,坐得住“冷板凳”。
身心健康要有好性格。“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明性格具有穩定性,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但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性格弱點,如果不善于改正,往往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因此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名成功的領導干部必須不斷加強性格修養,養成成熟的性格特征,說話做事寬嚴相濟,舉手投足兼有分寸,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處世不左不右,做事不疾不徐,身居要職而不顯擺,有真本事而不狂傲,取得成績而不炫耀,做出貢獻而不張揚,有涵養、有胸襟,不斷增強正能力,始終給人以正能量。
身心健康要有好的適應能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干部能否適應環境是一種能力。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不斷去適應調整,才不會被遺棄。領導干部常常面對職務、工作地點、工作任務、工作對象的變化,更應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這其中既有方式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具有不畏挑戰、敢于擔當的勇氣,能夠不斷地學習,了解新情況,掌握新技能,敏于“知變”,善于“應變”,不管走上什么崗位、接到什么任務、遇到什么急事,都能很快進入角色、熟悉情況、干出成績、贏得人心。但適應也要有個“度”,要堅守“初心”,切不可隨波逐流。
最后,應當是一個具有良好形象的人
形象是一個人的衣著相貌、言行舉止、精神氣質、道德情操等外在的集中反映。古代識人講“八觀六驗”,看的就是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領導干部手握公權、處理公務,是公眾人物。良好形象在群眾中有著無形的示范、帶動、引導作用,是社會的風向標,也關乎領導干部的威信和領導力。沒有良好形象的領導干部,便不可能實施有效的領導。全媒體時代,領導干部更要樹立“形象意識”,當好“形象大使”。
樹立積極進取的形象。積極進取是一種人生態度、精神狀態,更是一種工作方法。領導干部積極進取,就能事業精進,為民眾謀福利、為社會作貢獻;得過且過,不但自己一事無成,還會帶壞一批干部、貽誤一方發展。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像“老黃牛”一樣躬耕不倦,像“拓荒牛”一樣進取不息,像“孺子牛”一樣奉獻不止,既是為了群眾、為了組織,也是為了自己。年輕干部要牢記“莫等閑,白了少年頭”,中年干部要牢記“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年紀大的干部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干部也要退崗不褪色,不斷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
樹立勤奮學習的形象。每個人的智商和能力其實都差不多,造成后天差別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有沒有勤奮學習。“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領導干部應當做勤奮學習的榜樣,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既學知識,也學常識;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既提高專業化能力,做到學有所長、術有專攻,也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專博相濟、文理相輔;既注重學習,也注重運用,做到知行合一。只有這樣,才能視通今古,學養深厚,練就敏銳的政治鑒別力和洞察力,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
樹立勇于擔當的形象。“逆境順境看襟度,大事難事看擔當。”勇于擔當,既是成事之要,也是共產黨人的最大忠誠。擔當要有“英雄氣”,越在危難時刻,越要敢于擔當,保持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應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干;應該負的責,冒著風險也敢擔。擔當決不是耍“嘴皮子”,還得有擔當的能力、擔當的胸懷,擔得起責、擔得起難、擔得起怨、擔得起過,始終做到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不迎合遷就,更不怕得罪人。擔當更要為敢于擔當的下屬擔當,為敢于負責的干部負責。
樹立審慎篤實的形象。小心行得萬年船。審慎篤實則必成,輕發草率則多敗。審慎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篤實是做好工作的關鍵。近年來,一些“三拍干部”不時進入公眾視野,不尊重客觀規律、不考慮科學發展和統籌等,胡亂決策,恣意妄為,給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損失。這樣的干部雖然只是少數,但這種現象卻不能忽視。“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審慎才能思路清晰,篤實才能腳踏實地。領導干部應該始終保持審慎篤實的習慣,從基礎、點滴做起,強化精品意識、細節意識,遠離浮躁,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審慎思考、篤實干事,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
樹立公道正派的形象。公道正派是中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處事之道和為官哲學,是執政者取信于民的根本法寶。對共產黨人來說,則是一種思想作風、人格力量和政治品質,是黨性的重要體現,既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是領導干部自身修養的永恒主題。領導干部是黨的中堅力量和“關鍵少數”,必須始終把公道正派作為立身之本、為人之德、處事之基,做到用權公道、思想正派,辦事公道、作風正派,待人公道、行為正派,不打“擦邊球”、搞“潛規則”,不開“天窗”、留“暗門”,不做“墻頭草”、當“變色龍”。只有這樣,才有公信力,才能得到干部群眾的信任、信賴、信服。
樹立合情合理的形象。領導干部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親戚朋友,也要講人情,但人情也有其功利、丑惡的一面。領導干部握有公權力,更要處理好“情和理”的關系,在原則與人情“撞車”時,必須守住原則底線,決不能犧牲原則去照顧人情,尤其面對重大利益和重要人事問題,更要自覺和嚴密地設置人情防火墻,自己不去突破,也嚴防別人逾越。想問題做事情,既不能太死板機械,更不能太圓滑世故,學會以簡單應對復雜,盡可能做到情理兼顧。在不好兼顧的情況下,堅持原則就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樹立情趣高雅的形象。人的興趣空間是相對固定的,如果不用高雅的東西先行占領,那么庸俗低俗媚俗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面對光怪陸離的物質世界和各種各樣的誘惑干擾,培養健康的情趣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遠離觥籌交錯、聲色犬馬、牌局賭桌,讓生活更加充實而富有意義。要多結交那些情趣健康、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強化自我修煉,讓追求健康情趣成為生活習慣,讓錘煉道德品格成為修身習慣,讓善于超越自我成為奮斗習慣,在習慣中獲取力量,憑借力量收獲成功。
樹立廉潔自律的形象。領導干部掌管的是國之公器,容易成為被“圍獵”的對象,面臨著許多誘惑和考驗,一旦放松警惕,很容易迷失自我“栽跟頭”。一人不廉,全家不圓;一人貪腐,三代遭殃。要學會掌控自己,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摒棄僥幸心理和機會主義,要知道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往往就是地上的陷阱。要常算貪欲的政治賬、經濟賬、家庭賬,嚴格家教家規家風,筑牢思想防線,保持清醒頭腦,珍惜來之不易的領導職務和領導崗位,珍惜來之不易的為黨和人民奉獻的機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馬虎,大節不偏離、小節不喪失。
樹立為民干事的形象。領導干部是干出來的。為官者追求政績,是領導職務對其執政的內在要求和黨的性質宗旨的必然反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已有之的為官之道。老百姓只會記住你做了什么,而不會記住你說了什么。領導干部在位一天,就要干事一天。要把能夠干出一番事業、創造一番業績、為百姓謀得一些福祉,作為自己為官從政的追求,并通過扎實而勤奮的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留下突出業績。但也不能只干那些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顯績”,而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多做一些“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打基礎、利長遠的“潛績”,否則就會患上“政績急躁癥”,敗壞了自己的形象,也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為民造福而想干、敢干、能干,應當成為每一位領導干部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