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口述史
- 歐陽淞 高永中
- 1057字
- 2019-10-25 16:44:42
一
1978年,中央和國務院一些領導同志,相繼赴南斯拉夫考察“貝科倍”(即在農村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據南斯拉夫的同志講,這是向中國同志學習的,1958年毛澤東就提出,要求人民公社工、農、商綜合經營。1978年9月,國務院召開了人民公社、國營農場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座談會。研究在山西昔陽縣、上海嘉定縣、廣東番禺縣進行人民公社的農工商聯合企業的試點,參加考察的四川、吉林、遼寧、河北、河南也要試點。但參加會議的財貿口同志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南斯拉夫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學習他們辦農工商聯合企業的經驗,要涉及計劃、財政、物資、商業、外貿五大制度的根本改變,否則,試辦聯合企業就要‘吃小灶’,是個‘孤島’,這是沒有推廣意義的”,“搞不好,把人民公社制度打亂,會出亂子”。最后,未能形成正式會議紀要。當時除農墾系統進行了試點外,人民公社試點,各地回去后只作了計劃和準備,由于條件不具備,一般都未正式進行試點。
試點進行一年后,國家農委于1979年9月召開農工商試點匯報會,國家農委主任王任重認為,農工商聯合企業搞試點,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困難沒有解決。中國學南斯拉夫,搞“貝科倍”,搞農工商聯合企業,是作為方針提出來的,是正確的。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在搞農工商聯合企業,這是一種發展趨勢。
同年,國家農委要求各地確定一個至三個縣進行人民公社的農工商綜合經營試點。1979年11月,剛剛從農業部調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的張根生和農業部商議,決定共同在吉林榆樹、懷德、農安三個重點產糧縣進行農工商一體化試點,農業部將這一任務交由社隊企業總局負責。時任社隊企業總局副局長趙壁代表農業部,同我和其他幾個同志一起,前往三縣,進行調查研究,和地方共同制定試點方案。1980年1月,三縣正式開始試點。但在試點過程中,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我國生產力水平低,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條件不成熟;有的認為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是肥了農業,瘦了國營工業,擠了國營商業;有的認為辦農工商聯合企業,會“破壞計劃”“擾亂市場”。1981年9月,我又參加試辦小組前往檢查,當時雖靠行政手段,辦起了農工商聯合企業專業公司28個,各種聯合企業221個,興辦農村貿易貨棧77個,但由于當時經濟體制改革和財貿體制改革都未開展,農工商綜合經營試點每前進一步,因牽涉各部門職權和利益,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制約,甚至以種種理由處處限制和干預,使試點單位貸不到款,收購不到農產品,得不到國營企業的加工設備,試點工作不得不終止。其他各地的試點工作,也大都因同樣的原因無結果而自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