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80年辦學經驗總結
- 齊鵬飛
- 3155字
- 2019-10-25 16:35:55
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靳 諾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新時代我們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關鍵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十九大報告將其概括為“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科學內涵,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黨的十九大報告更加鮮明地體現了“黨的報告”的屬性,充分彰顯了“政治報告”的特點,特別是第一次將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強調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這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創新,是全篇報告的“綱”,也是十九大精神的“魂”。
一是深刻理解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意義。政治屬性是政黨第一位的屬性,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中國共產黨96年來之所以能夠經受嚴峻考驗,不斷發展壯大,并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黨始終注重黨的政治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經驗表明,講政治是我們黨補鈣壯骨、強身健體的根本保證,是我們黨培養自我革命勇氣、增強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排毒殺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突出強調黨的政治建設,不斷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政治意識明顯增強、政治覺悟明顯提高,推動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可以說,過去五年之所以能夠實現歷史性變革,根本在于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核心在于黨的政治建設抓得緊、抓得實、抓得好。
歷史和實踐使全黨同志深刻認識到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對于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在十九大確定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黨的政治建設是統領和核心,是其他建設的根和魂,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最終必須落實到政治建設上,政治建設抓好了,對黨的其他建設可以起到固根定魂、綱舉目張作用。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黨的建設方面最大的創新和特點。
二是準確把握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豐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和具體要求,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1)把握首要任務。報告將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審議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這充分體現了確保全黨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極端重要性。
(2)用好重要法寶。報告要求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的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必須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才能堅決糾正和克服黨內政治生活隨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等現象,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只有用好民主集中制這個確保我們黨團結統一的重要法寶,既充分發揚民主,又善于集中統一,才能使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3)營造健康文化。報告要求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才能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4)加強黨性鍛煉。報告強調全黨同志要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只有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才能牢固樹立政治理想、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堅定站穩政治立場,使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與擔負的職責相匹配,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以上四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抓住了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和根本。
三是切實增強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自覺性。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落實。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建校以來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形成了鮮明辦學特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在黨建工作方面有著光榮傳統,早在陜北公學時期就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了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為中國特色高校領導體制的確立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作為一所從延安走來,有著深厚紅色基因的大學,80年的辦學實踐充分證明,什么時候黨組織講政治、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學校就風清氣正,充滿生機活力,學校各項事業就蓬勃發展。在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將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抓好黨的政治建設,以此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讓中國人民大學的黨建工作“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
中國人民大學率先成立了全國首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心將依托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科優勢,在原有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和北京市重點研究基地“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高端開放的研究平臺,充分動員和匯集全校乃至全國的頂級學術資源,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在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過程中發揮人民大學應有的作用。
黨建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在黨的政治建設部分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比如提出“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等重要思想,這些都將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的研究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中國人民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為載體,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更好地學習研究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做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同時跟上時代步伐,加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四個服務”的使命擔當和“四個自信”的底氣定力,展現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持和學術支撐。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原刊載于《光明日報》2017年11月7日)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