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毛澤東思想概述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毛澤東思想有兩個最重要的部分,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一是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它們都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并經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結晶與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里程碑。這里,我們先來討論毛澤東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許有人會問:新民主主義革命究竟新在何處呢?事實上,其所謂“新”,是相對于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它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掌握革命領導權,完成革命的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一、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什么必然發生

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其名著《戰爭論》中曾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著名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后來都對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觀點大加贊賞,認為克勞塞維茨對戰爭或革命的理解并沒有僅僅止步于其表面現象,而是看到了隱藏在戰爭或革命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形勢,看到了各種戰爭和革命爆發的必然性。顯然,作為有著巨大進步意義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爆發不是少數英雄人物的主觀想法,更不是上帝的神圣旨意,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必然性。這種歷史必然性深深地蘊藏在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革命所面臨的時代特征中。

1.近代中國的國情

國情,簡言之,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時期的基本情況和特點。我們要深刻地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就不能不準確地把握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強調:“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a href="#zhu1" id="zw1">[1]那么,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到底是什么呢?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使中國國情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漸變為半封建的中國。因此,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無疑是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既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那么中國近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演進以及中國近代革命主要任務的確定都必須緊緊圍繞著它而不是脫離它,都必須以它為依據而不是以別的什么為依據,必須以它為前提而不是以別的什么為前提。具體而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在決定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同時,又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有人或許會問:由近代中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主要矛盾中并沒有包括官僚資本主義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那為什么推翻官僚資本主義卻成為中國近代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呢?問題的答案恰恰又在于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官僚資本主義因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利益方面“共結連理”而不可避免地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本身。近代中國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才能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從而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才能為建設繁榮、富強、民主的新中國掃清障礙,才能為確立并提高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創造必要的前提,才能為切實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2.中國近代革命的時代特征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曾經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去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a href="#zhu3" id="zw3">[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具有歷史必然性,除了與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基本國情密不可分以外,還與中國近代革命所面臨的時代特征的變遷息息相關。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仍只是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曾經進行過多次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斗爭和探索,每一次都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每一次又都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這些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都不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黑夜漫漫,路在何方?

中國近代革命隨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特別是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發生了重大轉折。俄國十月革命不僅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覺醒,而且促進了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覺醒,并且建立了一條從西方無產階級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使中國近代民主革命越來越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笆赂锩鼛椭巳澜绲囊矌椭酥袊南冗M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a href="#zhu4" id="zw4">[4]他們激情滿懷地在中國大地上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促進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無產階級的覺悟因此不斷提高,逐漸由自在階級變為自為階級,并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馬克思主義也戰勝了形形色色的思潮,逐漸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5]。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到來,新的革命理論的出現猶如劃破黎明前黑夜的晨曦,不僅勢不可當,而且將把象征著一切陳舊事物的幽靈無情地驅散。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

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是什么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底是什么樣的革命的深入追問。這一問題的答案深刻地體現于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力量等問題的探索歷程及其理論闡述中。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總路線是相對于具體路線而言的根本指導路線。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完整把握和精確闡述,經歷了一個不懈探索的過程。他在大革命時期就不僅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進行過比較系統的論證,而且對這個思想初步做出過概括性的表述。例如,他在1925年11月答復“對于目前內憂外患交迫的中國究竟抱何種主義”這個問題時指出:要“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實行中國國民黨之三民主義,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買辦、地主階級(即與帝國主義、軍閥有密切關系之中國大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右翼),實現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的聯合統治,即革命民眾的統治”[6]??谷諔馉帟r期,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不僅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概念,而且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更簡潔、更準確地概括為“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7]。解放戰爭時期,他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做出了最完整、最準確的闡述,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8]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是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是對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力量、依靠力量和發展前途的科學指明,是對中國革命基本規律的集中體現和一般概括。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和領導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和領導力量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重要內容,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和進程的重要條件。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分清革命的敵人和朋友是革命的基本前提。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的開篇就明確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9]那么,近代中國革命的敵人到底是誰呢?這個問題在中國近代史上因為先進分子沒有認清中國的國情或社會性質而成為一個長期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10]。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正確把握中國國情或社會性質以及由此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基礎上,使“誰是我們的敵人”這一問題真正得以解決,即近代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不是別的,應該是而且只能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是中國人民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第一,帝國主義的壓迫直接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以1927—1937年為例,帝國主義在華除直接傾銷商品以外,還通過掠奪性商業資本的輸出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在重工業方面,外國資本控制著煤產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1936年),冶鐵工業的95%(1937年),石油工業的99%(1936年),發電量的77.1%(1936年),鐵路總長度的88%(1936年),外洋航運和國內航運噸位的81.2%(1930年),航空的幾乎全部,紗錠的48.2%(1936年及其前后),煙廠產值的63%以上(1935年)??箲鹎跋?,在中國的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中,外國資本占到了71.6%。在銀行方面,外國銀行的資產也比華商銀行多1/3。[11]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命脈的控制不僅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安全,而且造成了國民財富的急劇流失和民族工業的舉步維艱。它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國貧困落后和一切災禍的總根源。第二,帝國主義是中國封建勢力的靠山和支柱,阻礙中國民主革命的完成。黨的六大明確指出:“農村的封建關系之余孽,還有帝國主義壓迫半殖民地的制度維系它。帝國主義維持中國軍閥封建式的割據,利用官僚的收刮及政府的苛捐雜稅的掠奪,外國商品便可以排斥‘國貨’,帝國主義并且更可以取得中國經濟的最高權(關稅管理,銀行壟斷,一切重工業,大商號等)?!钡蹏髁x勢力的干預更是中國近代封建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無疑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封建主義是中國人民第二個和主要敵人。第一,封建主義是阻礙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主要障礙。劉少奇在1950年6月所作的《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中指出,舊中國的一般情況是:占鄉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鄉村人口90%以上的貧農、雇農、中農以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占有20%~30%的土地。“這就是說,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a href="#zhu12" id="zw12">[12]地主及富農在將土地租給農民后向后者征收沉重的地租。封建主義重壓下的中國農村發展極為緩慢,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極端貧困,無力為中國經濟的現代化提供必要的原料、購買力和市場。第二,封建主義是阻礙中國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在近代中國,封建剝削制度是中國官僚軍閥推行專制政治的社會基礎。無論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地主幾乎完全控制著廣大農村的基層政權,許多地主充當著各級政府的官吏,許多官吏在搜刮民脂民膏后購置田地,成為新興地主。他們在各自的管轄區域實行著中世紀式的黑暗統治。毛澤東曾經深刻地指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勢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a href="#zhu13" id="zw13">[13]第三,封建勢力是帝國主義在華實行反動政策的“代言人”。為了既達到在華推行各種反動政策的目的,又取得掩人耳目的效果,帝國主義往往在華扶持軍閥、地主等作為“代言人”。為了迎合帝國主義,也為了滿足自身的貪欲,這些“代言人”利用封建剝削制度和國家專制機器變本加厲地剝削和壓迫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極大地阻礙著中國社會的前進步伐。反對封建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在政治上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消滅地主階級,從而解放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人民第三個和重要敵人。什么是官僚資本主義呢?簡言之,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為什么是革命的對象呢?這是因為它從事著一系列對經濟和社會有危害的事情:第一,直接操縱著國民經濟。例如,它利用已形成的金融壟斷體系無限制地發行貨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人民手中持有的貨幣也就由此一天比一天貶值,而且幣值下跌的速度又遠遠地超過了通貨膨脹的速度。”[14]第二,從事大規模的商業投機活動。例如,官僚資本集團憑借貿易統治政策和專賣制度以低價甚至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進行收購,又以壟斷價格加以出售,從而獲取超額利潤。第三,利用政權力量對工業實行壟斷性掠奪。例如,1935年,官僚資本在總資本中還只占12%,民族資本仍占88%,而到1942年,官僚資本在總資本中就已占到69.58%,民族資本僅占到30.42%。[15]毛澤東后來對官僚資本特點的總結性闡述也體現出官僚資本主義對經濟和社會的巨大危害,即“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在他們當權的二十年中,已經集中了價值達一百萬萬至二百萬萬美元的巨大財產,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這個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個壟斷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地結合著,成為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就是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16]。當然,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并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也并非反對一般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地結合著,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和壟斷性等特點。官僚資本主義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對民族工商業的巧取豪奪,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也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那么它們在新民主主義整個階段上是不是始終都是革命的對象呢?當然不是。歷史的辯證法在承認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或整體過程時,絲毫也不否認具體階段因具體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差異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總體上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但在不同的具體的歷史階段可能只有其中一個或兩個是革命的對象。例如,隨著主要矛盾的變化,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國民黨新軍閥;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有革命的對象就必然有革命的主體或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體或動力是誰呢?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是不是真正地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敢不敢充分發動人民群眾,這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區別之一。盡管人民群眾的范圍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在不同階段有所差異,但其總體范圍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主要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17]。

無產階級是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它不但是伴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而且是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直接經營企業而產生。早期的無產階級主要為鐵路、礦山、海運、紡織、造船五種產業的工人,雖然只有200萬人,但因其分布集中、經濟地位極端低下而最具革命性,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基本的動力。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鄭重強調:“工業無產階級人數雖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a href="#zhu18" id="zw18">[18]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在革命中具有異常特殊的重要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占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農民既是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也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社會支柱——封建地主階級——的直接壓榨對象。正因為如此,農民不僅是中國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主力軍,而且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甚至可以說,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工人階級也只有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工人階級也只有實現對農民的領導,才能真正實現革命的領導權。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指自耕農、手工業主以及小知識階層。經濟地位的細微差別決定其在政治上可以被劃分為左、中、右三派。“對于革命的態度,在平時各不相同;但到戰時,即到革命潮流高漲、可以看得見勝利的曙光時,不但小資產階級的左派參加革命,中派亦可參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挾,也只得附和著革命?!?a href="#zhu19" id="zw19">[19]總體而言,小資產階級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而日益走向破產和沒落,成為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

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代表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外資和封建勢力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由此決定其政治上的矛盾態度,即他們在受外資打擊、軍閥壓迫而感到痛苦時贊成革命,但在革命有無產階級勇猛參加而感到“欲達到大資產階級的地位”受到威脅時又懷疑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決定了他們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時期又會跟在官僚資產階級后面反對革命。因此,他們雖然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既不能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正確策略是:在經濟上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在政治上爭取他們,對其動搖性和妥協性進行批評和斗爭,即采取既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應由誰掌握?是由資產階級掌握還是由無產階級掌握?這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區別點。“這一點,直接決定著這個革命能否具有徹底性,能否具有廣大的群眾性的規模,決定著這個革命能否勝利,以及這個勝利能否成為人民的勝利?!?a href="#zhu20" id="zw20">[20]

顯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應當是而且只能是屬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什么呢?第一,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由資產階級領導中國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帝國主義勢力絕不允許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異常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勝利;第三,中國無產階級由于自身的不斷成長和俄國革命的影響已經迅速成為一支覺悟了的獨立的政治力量,能夠擔當起領導民主革命的重任。毛澤東指出:“離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21]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新民主主義革命不能由任何別的階級和任何別的政黨充當領導者,只能和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充當領導者。

當然,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不是自然而然得來的,其實現是有條件的。第一,它是在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中實現的。毛澤東指出:“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甲)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乙)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a href="#zhu22" id="zw22">[22]第二,它是在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統一戰線中實現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實現對各革命階級的領導,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實現領導權的關鍵。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沒有農民參與革命和成為被領導者,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實現領導權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它是在建立強大的人民革命武裝中實現的。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和實現領導權的堅強支柱。

總之,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問題的解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種什么性質的革命呢?它是一種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還是一種新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對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明確地指出:“顯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a href="#zhu23" id="zw23">[23]這一結論或者做出這一回答并不是毛澤東主觀臆斷的產物,而是他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進行深入分析、準確把握后的結果。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接著指出:既然中國社會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然中國革命的敵人還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既然革命的任務就是推翻它們在中國的統治,有時還有資產階級參加,即使大資產階級背叛革命或成為革命的敵人,革命的鋒芒也不是向著一般的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既然如此,所以,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24]。現階段的革命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那它是不是還在原地踏步,仍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現時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已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這種革命已經過時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25]。這種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在內容和特點方面有明顯的區別,例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而不是像舊民主主義革命那樣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像舊民主主義革命那樣是資產階級;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是不像舊民主主義革命那樣是三民主義或別的什么主義;等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又區別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那它的前途是什么呢?答案顯然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相互聯系、緊密銜接的,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a href="#zhu26" id="zw26">[26]對此,毛澤東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形象地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他說:“兩篇文章,上篇與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堅決地領導民主革命,是爭取社會主義勝利的條件?!?a href="#zhu27" id="zw27">[27]在黨的歷史上,無論是“左”傾教條主義的“一次革命論”,還是右的“二次革命論”,都因只看到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關系的一端——要么只看到二者的聯系而忽略二者的區別,要么只看到二者的區別而忽略二者的聯系——而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損失。事實一再證明:黨只有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之間的聯系,才能正確地認識和領導中國革命。

4.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一個政黨的綱領,是一個政黨公開宣示的它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的總和,是黨公開豎立起來的一面旗幟,是表明黨的性質的重要標志。毛澤東在1940年所寫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對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了較系統的闡述。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具體奮斗目標。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列寧曾經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不弄清這個問題,便談不上自覺地參加革命,更不用說領導革命?!?a href="#zhu28" id="zw28">[28]國家政權問題也一直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注的焦點。那么,中國人民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后應當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國家政權呢?綜觀“全世界多種多樣的國家體制中,按其政權的階級性質來劃分,基本地不外乎這三種:(甲)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乙)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丙)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29]。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不可能的,建立無產階級共和國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只能是“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我們把這樣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30]。簡言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后,將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這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是將來才能實現的目標。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采取的國家政權形式(國體)是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與此相適應,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一切權力,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準則,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最直接、最全面地體現這一核心內容和基本準則。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在其內部經濟關系上的具體表現,是實現新民主主義政治目標的必要基礎。在繼《新民主主義論》之后,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對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進一步做了完整、準確、簡潔的概括,即“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31]。

“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占優勢的封建地主階級土地制度是中國封建式的軍閥官僚專制統治得以形成的基礎,是中國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的和直接的障礙,是造成農村生產力發展緩慢和農民貧困的根本性因素。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是一場土地革命。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逐漸認識到土地革命的極端重要性,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線,即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關系,發展農業生產。

“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并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聯系緊密,是一種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的存在給經濟和社會的進步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就是在沒收官僚資本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在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多種經濟成分中居于領導地位,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政權,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奠定了經濟基礎。

“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保護民族工商業歸根到底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中國落后的生產力決定的。新民主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反對一般的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與官僚資產階級相比,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系較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與新生產力相聯系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對發展現代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積極作用。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a href="#zhu32" id="zw32">[32]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33]。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義政治和經濟在觀念上的反映。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任務和經濟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新民主主義文化不是別的什么文化,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在內容方面,“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34],是“反帝、反抗民族壓迫,主張民族獨立與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35]的文化。中國人民正在進行反帝的民族革命,新文化應當弘揚愛國主義,幫助人民形成反帝斗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由于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長期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精神奴役,新文化應當弘揚民族精神,幫助中國人民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形式方面,它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事實上,只有采取適合中國民族的實際和特點的形式,才能使新文化的內容為中國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使新文化扎根于中國的土地而得以生長和繁榮起來。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36],是一種“反對武斷、迷信、愚昧、無知,擁護科學真理,把真理當做自己實踐的指南,提倡真能把握真理的科學與科學思想,養成科學的生活與科學的工作方法的文化”[37]。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使等級觀念、宗教迷信等現象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根深蒂固。新文化只有提倡科學,反對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才能啟發人民的覺悟,才能使他們獲得個性解放,才能使他們逐步擺脫愚昧狀態,從而過上健康向上的生活。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它是“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38]的文化,是一種“反對擁護少數特權者壓迫剝削大多數人、愚弄欺騙大多數人、使大多數人永遠陷于黑暗與痛苦的貴族的特權者的文化,而主張代表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大眾的、平民的文化”[39]。毛澤東指出:“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a href="#zhu40" id="zw40">[40]那么,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應該是這四類人的文化,就應該是為這四類人服務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規律

規律是指事物現象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規律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其主要包括革命道路理論和三大法寶。

1.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度里進行革命,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面對的和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1)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道路決定命運,而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往往來之不易,是革命者持續探索和反復驗證的結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背景下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更是來之艱辛,彌足珍貴。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隨著當前社會局勢的變化,必然會出現新的、為這個時期的活動家所不知道的斗爭形式”[41]。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還不夠成熟,還不能很好地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在革命道路的選擇上就表現為: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擴大黨的階級基礎,而對于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向農村轉移,特別是毛澤東在進攻長沙的計劃受挫的情況下毅然命令隊伍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進發并在隨后創立的中國革命第一塊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正式拉開了黨在農村工作的序幕。毛澤東一面領導隊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面潛心研究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科學分析了處于白色政權包圍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即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托的、密不可分的、統一的整體。這一思想的提出,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當時黨內因對時局估量過于悲觀而提出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時,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紅軍長征后,毛澤東在深入分析近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略思想。他在1938年11月寫成的《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42]這是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最完整也是最簡潔的表述。從此,黨把“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正式確立下來。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及內容。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開辟絕不是毛澤東教條式地踐行馬列主義的結果,也不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主觀臆斷的結果,而是他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科學結合的結果,其產生具有堅實、充分的依據。

第一,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基本國情決定的。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中國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欺凌。這就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那樣,先在城市經過公開的、長期的合法斗爭,然后在時機成熟時組織武裝起義以奪取政權,而只能是在面臨各類敵人勢力之強大、思想之頑固、手段之殘忍以及人民群眾權利之缺乏的情況下采取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其次,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長期占總人口的80%以上。這一特點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將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在農村長期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把農村建設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不僅以此與占據著中心城市的敵人進行長期有效的斗爭,而且最終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奪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勝利。

第二,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現狀決定的。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a href="#zhu43" id="zw43">[43]同時,近代中國又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這使得中國不存在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廣泛存在的只是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現狀使廣大農村成為反革命統治的薄弱環節,再加上軍閥割據的局面和連年不斷的軍閥混戰的影響,紅色政權就獲得存在和發展的諸多“縫隙”。這無疑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在中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加之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的有利客觀條件以及有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黨的領導及其正確的政策等有利的主觀條件,紅色政權不僅能在農村生存,還能在農村發展壯大。

當然,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得以開辟是一回事,而真正在這一道路上取得革命最終勝利又是另一回事。要想在這一道路上取得革命最終勝利還需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采取一系列正確的措施,處理好各類關系。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尤其要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因為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3)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無疑是適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好的道路,是被實踐所證明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其成功開辟無疑具有偉大的意義。

第一,中國革命道路理論,解決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條件,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中國革命道路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接受了這一挑戰,并且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并用其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第三,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毛澤東說:“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44]鄧小平后來也指出,“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45]。革命道路理論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革命道路理論和世界革命道路理論的全新創造,是毛澤東思想中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論之一。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系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基于對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的認真總結,科學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另一客觀規律,即“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46]。

(1)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及其主要經驗。

“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a href="#zhu47" id="zw47">[47]無產階級盡管革命性很強,是一個最有覺悟最有組織的階級,但它的人數畢竟較少;地主大資產階級雖然人數也不多,但它畢竟有全國性的政權,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而仍然是比較強大的。無產階級要戰勝強大的地主大資產階級,就必須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而且,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的深重災難之中。這一歷史條件決定了無產階級擁有廣泛的同盟軍,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甘心受壓迫的人團結在自己周圍以形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隨著革命的形勢以及革命主要敵人的變化,統一戰線的內容和特點也有所不同。例如,土地革命時期形成的是“以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為目的,包括工人階級、勞動農民和貧苦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在內的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是“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目的,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海外華僑以及除漢奸、投降派以外的地主家階級和親英美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在內的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是“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為目的,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在內的統一戰線”。但總體而言,中國共產黨建立并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主要包括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在這兩個聯盟中,第一個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和依靠,只有鞏固的工農聯盟,才能實現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第二個聯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壯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敵人,才能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

那么,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并鞏固革命統一戰線的過程中主要得出了哪些經驗呢?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三點:第一,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這是建立和鞏固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第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擴大非勞動人民的聯盟;第三,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2)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總是憑借著反革命暴力對革命人民實行殘暴的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裝起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中國革命的勝利也主要是依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完全新型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48]。

那么,這支軍隊以及武裝斗爭有什么新的特征呢?一般而言,其新特征主要體現在軍隊的領導方式和軍隊的組織兩個方面。第一,這支軍隊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是保持人民軍隊無產階級性質和建軍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核心。第二,這支軍隊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的軍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軍隊一切行動的根本準則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它集中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是人民軍隊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

(3)黨的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其自身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中國共產黨能否根據各革命階段任務的變化與時俱進地增強對革命的領導能力將關乎新民主主義革命各階段及最終的成敗。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從不同方面不斷推動著自身的建設??傮w而言,其主要內容或者說基本經驗主要包括:第一,始終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毛澤東針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一段時間里盛行于黨內明確指出:“有許多黨員,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并沒有完全入黨,甚至完全沒有入黨。”[49]這種長期存在的情況決定了要建設一個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時刻重視黨的思想建設。第二,重視以民主集中制為主要原則的組織建設。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的組織原則,是黨的領導干部同廣大黨員群眾相結合的制度?!包h內民主集中制的正確執行,是保障黨內團結和統一最必要的條件?!?a href="#zhu50" id="zw50">[50]第三,更加重視黨的作風建設。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等。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第四,注重把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系起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使黨的建設與革命的政治任務緊密結合,以黨的政治任務來推動黨的建設,用黨的建設來推動政治任務的完成,不僅使黨越來越壯大、越來越成熟,而且使各革命階段的任務都得以順利完成。這些黨建的主要內容和寶貴經驗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

毛澤東在1949年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這些都是我們區別于前人的。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a href="#zhu51" id="zw51">[51]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而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成果,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理論性豐富和實踐性運用。


注釋

[1]《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同上書,631頁。

[3]《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26卷,1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71頁。

[5]《列寧選集》,3版,第1卷,1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澤東文集》,第1卷,18~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47頁。

[8]《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316~1317頁。

[9]《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33頁。

[11]參見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1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劉少奇選集》,下卷,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5頁。

[14]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137頁。

[15]參見上書,138頁。

[16]《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253頁。

[17]《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74頁。

[18]《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8頁。

[19]同上書,6頁。

[20]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106頁。

[21]《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59頁。

[22]《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273頁。

[23]《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46頁。

[24]同上書,647頁。

[25]同上書,647頁。

[26]《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51頁。

[27]《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276頁。

[28]《列寧選集》,3版,第3卷,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75頁。

[30]《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56頁。

[31]《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253頁。

[32]《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60頁。

[33]《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63~664頁。

[34]《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6頁。

[35]《張聞天選集》,2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6]《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7頁。

[37]《張聞天選集》,252頁。

[38]《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8頁。

[39]《張聞天選集》,253頁。

[40]《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55頁。

[41]《列寧選集》,3版,第1卷,689頁。

[42]《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42頁。

[43]《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89頁。

[44]《毛澤東文集》,第2卷,4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126頁。

[46]《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06頁。

[47]《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08頁。

[48]《毛澤東文集》,第2卷,610頁。

[49]《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75頁。

[50]《劉少奇論黨的建設》,17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51]《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8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威海市| 大埔县| 河西区| 贵德县| 马公市| 兴业县| 长垣县| 原平市| 天气| 外汇| 石屏县| 大冶市| 凤城市| 青田县| 台北县| 吉安县| 精河县| 凤台县| 博湖县| 萝北县| 永川市| 玉田县| 自治县| 通州区| 和平区| 平定县| 临沂市| 淮阳县| 四子王旗| 鲁山县| 五莲县| 沅江市| 义马市| 汝南县| 汾西县| 延长县| 紫金县| 大丰市| 邯郸市| 凯里市|